我在印尼坤甸的紀念廳里第一次聽到“蘭芳共和國”這個名字,導游指著一張發(fā)黃的地圖說,這片比臺灣大上十倍的地方,曾經(jīng)是華人在外頭建的第一個共和國,我湊近看,地圖上密密麻麻都是金礦的標記和貿(mào)易的路線,我愣住了,這哪是小部落,分明是個有組織有規(guī)模的政權(quán)。
![]()
1777年,廣東的客家人羅芳伯帶了上百個礦工,到婆羅洲的密林里安了家,那時廣東人日子難熬,地主壓得緊,災荒又多,不少人咬牙上了紅頭船,往南邊闖,羅芳伯在坤甸教了幾年書,后來海盜鬧得兇,部落也打起來,華人礦場接連遭殃,他領(lǐng)著大伙湊錢買槍炮自保,順手幫土著挖水渠、種稻子,土著首領(lǐng)看他實在,干脆帶著族人投了他。
![]()
最讓我沒想到的是蘭芳的規(guī)矩,總長不是爹傳子,得華人和土著首領(lǐng)一起推,參事院開會,連修條路鋪個橋都要吵上好幾天,荷蘭人的檔案里還說他們管得比殖民地還像樣,這話聽著有點挖苦,可蘭芳真有自己的錢,叫蘭芳通寶,孔廟里頭,土著的孩子也跟著念《論語》。
![]()
可惜清朝壓根不認這個海外政權(quán),羅芳伯派使者回廣東求援,使者被趕出衙門,乾隆說他們是海盜窩,荷蘭人趁機壓過來,一八八五年蘭芳最后一任總長舉著土槍投降,手里的《蘭芳法典》全浸了血,荷蘭人耍了個花招,先立個傀儡政權(quán),等清朝垮了才正式吞并。
![]()
坤甸老城還留著孔廟的斷墻,華人和土著混血的老人指著墻縫里的“仁義禮智信”,說以前的日子,不分華人都過得踏實,去年文化節(jié),舞獅隊經(jīng)過荷蘭人留下的舊炮臺,鼓聲就特別響。
![]()
蘭芳的故事其實不復雜,幾十個廣東客家人靠著挖礦、種地,硬是撐起一個共和國,最后輸在洋槍洋炮和朝廷的不管不顧上,紀念廳里那根仿制的團結(jié)木杖,讓我想起老家祠堂也擺著類似的玩意兒,或許這就是為什么海外華人走到哪兒都能落腳,他們總能把陌生的地,慢慢過成自己的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