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至,雖說已經入秋,但暑氣依然十分明顯。這段時間天氣往往又熱又燥,身體也容易跟著“燥”起來,口干舌燥、喉嚨不爽、皮膚緊繃、心煩意亂......根據中醫理論和經驗,立秋養生應以養收為原則,外治祛濕寒,內調潤肺燥,助你平穩過渡金秋!
婦幼健康科普
外治調養
1
腹部按摩:調理臟腑促消化。
①順時針揉腹:雙手搓熱,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打圈100次,促進消化,利于通便。
②點按中脘穴(肚臍上4寸):拇指按壓3分鐘,緩解胃脹、反酸。
③推任脈:從胸口向下推至小腹,重復10次,疏通中焦。
刮痧拔罐:祛濕排毒正當時。
在背部膀胱經,即從肩胛至腰骶進行自上往下地刮拭,出痧后及時補充溫水,能快速把沉積在體內的濕熱之氣排出體外。
![]()
![]()
耳穴壓豆:安神助眠小妙招
在神門穴(耳窩)、心穴(耳甲腔)貼上王不留行籽,并在睡前按壓3分鐘,告別“秋乏”失眠。
![]()
食療養生
2
潤燥必吃(白色食物優先)
①銀耳百合羹:銀耳+百合+蓮子燉煮,滋陰潤肺,緩解干咳。
②杏仁雪梨湯:南杏仁10g+雪梨半顆+冰糖,潤腸通便,適合便秘者。
③蜂蜜柚子茶:柚子皮+果肉+蜂蜜熬制,生津止渴,緩解咽干。
祛濕必喝
①四神湯: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煮粥,健脾祛濕,適合舌苔厚膩者。
②赤小豆薏米水:炒薏米+赤小豆+陳皮煮水,祛濕消腫,脾胃虛寒者加生姜。
? 慎吃清單
①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加重秋燥。
②冰鎮飲料——損傷脾胃陽氣。
③油炸燒烤——助長內熱,誘發咽痛。
起居運動
3
早睡1小時:22點前入睡,養護陰血。
晨起梳頭:用梳子從額頭梳至后頸,疏通頭部經絡,防頭暈頭痛。
運動建議:練習八段錦中的“左右開弓似射雕”,拉伸背部膀胱經,緩解肩背酸痛。
體質調理
4
老年人:防咳喘+護關節
①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增強免疫力。
②每日熱敷膝蓋(粗鹽包+艾草),緩解老寒腿。
兒童:健脾防感冒
①推拿補脾經:在拇指外側,由指尖向指根推100次。
②太子參麥冬瘦肉湯:太子參+麥冬+瘦肉燉煮,提高抵抗力。
上班族:緩解久坐病
辦公室“三分鐘養生法”:
①按揉合谷穴(虎口處)——提神醒腦。
②拉伸肝膽經(側壓腿)——疏肝解郁。
立秋禁忌
5
盲目“貼秋膘”:脾胃虛弱者先祛濕再進補,否則腹脹腹瀉。
狂飲酸梅湯:酸味收斂,過量傷胃,應根據身體狀況適量飲用。
養生口決
早睡早起潤肺燥
少辛多酸祛濕妙
穴位按摩加艾條
秋老虎來無處逃
本期科普達人
吳小春
主治醫師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0年余,曾到廣東省中醫院芳村分院中醫經典科進修學習。
擅長運用經典中醫理論、圓運動六經辨證體系指導思想治療高血壓、慢性咳嗽、代謝綜合征等常見內科疾病及亞健康體質調理等。針灸方面擅長運用臍針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病、急性腰扭傷等脊柱相關疾病。
梧州市婦幼保健院
為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駕護航!
文/圖:中醫科
編輯:周幸
審核:李影、韋曉燕
終審:梁濤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