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現代生活的浪潮下,非遺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為進一步深化非遺系統性保護,推動其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嵩明縣文化和旅游局、縣融媒體中心聯合策劃,精心制作了“非遺練習生”系列視頻,邀請“素人”學習非遺、了解非遺、感悟非遺、弘揚非遺。
今天推出“非遺練習生”第十期:硬核挑戰“嵩明舞龍”
本期邀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鳳仙老師與練習生小龔,走進嵩明舞龍。
![]()
在小街鎮,舞龍是當地長期傳承的民間技藝。這里有眾多舞龍隊,涵蓋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包括婦女老人、青壯年及10多歲的孩子。每逢春節,當地的舞龍隊紛紛登場,一條條龍上下翻飛,熱鬧非凡。甚至一些婚慶、開業等活動也會邀請舞龍隊助興,舞龍文化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
“龍尾壓低!腰彎著點!”在甸豐村委會來招上村民小組公益園內,縣級舞龍傳承人李鳳仙的教學聲穿透舞龍的音樂。李老師給小龔介紹了這條龍的組成,包含龍珠、龍頭、龍身一共有九節龍。每一節都需要一位老師專門操控,并且舞龍隊的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李老師問小龔想學哪一節,還沒等小龔回答,舞龍頭的老師便讓小龔來耍龍頭了。
![]()
舞龍
![]()
老師把龍頭遞到小龔手上,小龔說:“這個龍頭不重,很輕。”老師聽到后笑著說道:“一會你再說重不重。“他下意識地用盡全力攥緊龍桿,生怕龍頭不穩掉落。他嚴格按照李老師的要求,嘗試著做出基礎的“舉龍頭”“左右擺動”動作。僅僅幾分鐘后,問題就顯現了——他的雙手,特別是掌心處,因為過度緊張和用力摩擦,已然泛紅,甚至手腕已經開始酸痛痛。小龔忍不住停下,甩了甩酸脹發紅的手。
![]()
李鳳仙老師見狀,溫和地笑了,示意小龔先放下龍頭。“小龔,莫慌,力氣不是這樣使的。”她走近,拿起龍頭親自示范。李老師特別強調了手腕的靈活性:“舞龍頭的精髓在手腕!硬邦邦地揮,費力還難看。要學會用手腕‘帶’,輕輕一抖一轉,龍頭的方向就變了,又省力又靈活。感覺龍頭的慣性,順著它的勁兒走,這叫‘借力’。”
為了讓小龔體會“松而不懈”的感覺和掌握步伐與持龍的協調,李老師安排了一個基礎卻關鍵的練習:抬著龍頭繞圈。
“跟著我的節奏,圍著場子跑起來!”
“抬高一點”
“跑圓了”
![]()
小龔深吸一口氣,按照老師教的起初他還有些踉蹌,但跑了幾圈后,在其他老師的配合下他漸漸找到了李老師說的那種“不緊緊捏著”的感覺,腳步也穩了,當李老師再次指導他嘗試簡單的“八字舞龍”基礎時,小龔的手明顯放松了許多。雖然動作生硬,步伐也不夠流暢,他不再是和龍頭“較勁”,而是和龍身的其他老師“默契”配合。
![]()
成品展示時,他與龍頭仿佛融為一體,成功地將一段基礎的舞龍連貫地呈現了出來!李老師點評小龔的學習成果說道:“小龔你耍的還是很好的,但是差著點技巧,跟著我們多學學,以后要當老師呢。”
我們的“非遺練習生”系列節目還將繼續更新,誠摯邀請您參與到我們的系列節目中,一起了解非遺,體驗非遺,傳承非遺,記得持續關注“非遺練習生”系列。下一期,我們不見不散!
記者:張雨菲|編輯:李艷娜
審核:雷霞|監制:朱忠元
發布:嵩明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