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在平臺近期進行的課程中,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提煉歸納和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
Q:如何應對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過程中產生的沉重感和愧疚感?
A:我有兩個好奇: 第一,為啥一定要選擇與原生家庭劃清界限? 第二,既然干這事有沉重感,為啥還要干?
我猜,你是想說,對于原生家庭你有太多愛恨情仇的矛盾情感,而把這些很復雜的情感放在一起其實是很難受的,于是你想快刀斬亂麻,把它們劃出界限。
不妨,放下屠刀辛苦“劃界”,走進我們內在去看看,說不定會看到不一樣的原生家庭。
![]()
Q:當過去的創傷被現實觸發,我瞬間像變回了受傷的小女孩,情緒失控,事后才反應過來,傷害了關系。該怎么辦?怎樣區分現實與創傷?
A:恭喜你!對情緒你能后知后覺 已經甩出了許多人幾條大街了,這叫“思考”。你能對創傷和現實區分清晰,這又是不得了的加分項,這叫“覺察”。當然,如何讓創傷在現實中不被打回原形,這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或許可以不那么著急去區分現實和創傷,既然“小女孩”一次次在發出吶喊,可以聽聽她的聲音、陪陪她,答案也許就在“小女孩”那里。
![]()
![]()
Q:在育兒中遇到沖突(如看動畫、睡覺),我常陷入兩難:想滿足孩子,又覺得該堅持原則。結果自己搖擺不定,有時還忍不住發脾氣,事后又自責,很心累。我意識到可能把自己童年未滿足的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把他想得太脆弱了。現在很想放下“完美照顧者”的角色,做個“足夠好”的媽媽就好。但實踐起來很困難,容易自我懷疑。
想問:當自我懷疑時,怎么給自己打氣,堅持這條不容易的路?需要哪些“心理裝備”?
A:當看到你說“要給自己打氣”,我就會浮現出那個在特殊時期出現的一個個“鐵姑娘”,她們身上有并符合性別標識的“裝備”,確實夠颯夠酷,也夠苦,就可惜少了“人味兒”。
“足夠好的媽媽”,既不是對“媽媽”角色功能的松綁,也不應該是對“媽媽”權力功能的加持,而是讓媽媽自自然然地安住在“媽媽”的位置上,該管教孩子時管教,該發脾氣的時候發脾氣(不是向孩子潑灑自己的情緒),一切發乎于“愛”,不硬凹造型“做”一個媽媽,而是“成為”那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聯結、有規則、有容量的真實的人。
![]()
Q:離婚后情緒很難排解,尤其總是不由自主想起過去的背叛,感到非常不甘心。該怎么辦?
A:你確定你“真的”離婚了嗎?
在我看來,真的“離”是曾經的發生都被留在了“彼岸”,你在“此岸”看得見一起的過往、記憶、仇恨、愛戀,并在對,“過往”進行確認后,放在了“彼岸”。
但在我看來,你時時借著對對方出軌的恨、婚姻中受到的委屈、想報復他的怨…試圖一次次進入“彼岸”,上面的這些情緒和事實不過是擺渡到“彼岸”的一條條渡船罷了,你不自覺地常常偷渡過去。
離婚離的其實并不是那個出軌的負心人,離的是“曾經的自己”。
![]()
Q:再婚15年(雙方均為喪偶),關系讓我感到不幸福,自己也不愿付出,但也沒有離開的動力。伴侶性格沉悶但顧家,最主要矛盾是對方在經濟上優先照顧原生家庭(已成家的子女及孫輩)。我感到很矛盾,也不知道什么是愛。該怎么辦?
A:其實,走進任何一段關系都是一場冒險之旅,更何況你和現在的老公都曾經有過相似的喪親經歷,也許你們婚姻的底色從15年前就充滿了許多復雜的不確定。
你很生動地描述了在這段新的關系中的狀態: 不愿付出、不愿離開,下面的潛臺詞可能是這樣的: “觀望、權衡、矛盾”,這是一種隨時準備逃跑撤離的狀態。
我想說,并不是你不想安住現在,而是在面對他的兒子孫子、金錢和愛等現實問題時,那些曾經完全屬于你的愛、照顧、控制、哀傷…等一系列復雜的感受都會跳將岀來激烈搏殺、短兵相接。
這是一個關于喪失和修復的功課,確實很辛苦。
![]()
生活中那些來自原生家庭、親密關系或養育孩子的困擾,有時就像心頭的迷霧,越想撥開,越容易深陷其中。
不妨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空間,讓那些煩憂暫時得以安放;也請允許自己,向一位專業的咨詢師敞開。走進咨詢室,不是逃避,恰恰是對自我生命最深沉的關照與勇氣。你值得被理解,也值得開啟這段內在探索的旅程。
點擊下方圖片,預約一次專業心理咨詢,邁出滋養內心的第一步吧~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