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溫席卷各地,“抱著冬瓜降溫”的偏方在網絡上悄然流行。有人說冬瓜冰涼入骨,抱著就能驅散酷暑;有人甚至把冬瓜切成兩半,敷在額頭退燒,這種看似天然的“降溫神器”真的有效嗎?今天,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來剖析這個現象。
冬瓜性味甘、淡,微寒,歸肺、大腸、小腸、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水消腫的功效。冬瓜含水量高達95%以上,當人體接觸冬瓜時,它能快速吸收體表熱量,帶來局部涼爽感,但這種降溫僅限于皮膚接觸面,是簡單的物理熱傳遞。
![]()
中醫視角:為何不推薦抱著睡?
![]()
1. 寒邪直中,易傷陽氣: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人入睡后,衛氣入里,體表衛外功能相對減弱,長時間將大面積的、低溫的冬瓜(尤其是放在腹部、背部或關節處)緊貼皮膚,相當于讓“寒邪”有了可乘之機,直接侵入人體,這極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甚至可能傷害腎陽或導致寒濕阻滯經絡(引起關節肌肉酸痛、僵硬)。
2. 濕邪內生,加重體濕:冬瓜性涼且濕氣重,長時間接觸,其寒濕之氣可能透過皮膚腠理,影響人體內環境,對于本身脾胃虛寒、陽虛體質、或濕氣重(舌苔厚膩、大便粘膩)的人來說,這無異于“雪上加霜”,會加重體內的寒濕,導致不適。
3. 局部過冷,氣血凝滯:持續的低溫刺激,會導致接觸部位的局部血管急劇收縮,氣血運行不暢,輕則引起局部麻木、僵硬不適,重則可能誘發或加重某些痹癥(如關節炎)。
4. 忽略整體,治標不治本:這種降溫方式只能解決皮膚表層的瞬間灼熱感,對調節人體核心溫度、改善因高溫導致的心煩、口渴、乏力等整體性熱證沒有根本幫助,中醫解暑降溫更強調“清熱不傷陽,祛濕不傷津”的整體平衡。
中醫智慧:科學防暑降溫之道
![]()
與其依賴效果短暫且可能帶來不適的“抱冬瓜”,不如采用中醫真正推崇的內調外養防暑方法:
1.內服清暑佳品:
* 冬瓜:冬瓜湯、冬瓜茶、冬瓜薏米水才是王道,冬瓜能清暑熱、生津液、利小便,使熱邪從小便排出。
* 綠豆:綠豆湯是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明星,煮到開花,喝湯吃豆。
* 荷葉:荷葉粥、荷葉茶清香解暑,能升發清陽,醒脾化濕。
* 西瓜(翠衣):西瓜肉解暑生津,西瓜皮(翠衣)曬干泡水或煮水,清熱利濕效果佳。
* 烏梅湯:酸甘化陰,生津止渴,開胃消食,適合汗出過多、口干舌燥時飲用。
* 淡竹葉/蘆根:泡水代茶飲,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2.外調輔助散熱:
* 溫水擦拭:用略低于體溫的溫水(32-34°C)擦拭身體(尤其是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利用水分蒸發帶走熱量,比冰水或酒精擦拭更符合生理且安全。
* 穴位按摩:按揉合谷穴(虎口)、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有助于清熱、安神、緩解頭暈惡心。
* 穿著透氣:選擇寬松、吸汗、透氣的棉麻衣物,利于汗液蒸發散熱。

中醫經典《溫熱論》有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夏季外感暑熱之邪,首當清透疏解,而非以寒遏之。抱著冰冷的冬瓜或許能帶來片刻的皮膚涼意,但這只是一種短暫且局限的物理現象,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中醫防暑降溫之道,效果遠不如喝一碗冬瓜湯,在極端高溫天氣下,它更不能替代科學有效的防暑降溫措施(如空調、風扇、溫水擦浴、補充電解質)和必要的中暑急救手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