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無力感?
推開孩子房門,就看見他癱在床上刷手機,屏幕光映著無精打采的臉;
催他十遍“快去寫作業!”,他頭也不抬“知道了知道了”,手指還在游戲里廝殺;
一點小事,比如網卡了、飯涼了,他立馬炸毛,摔門吼叫;
書桌前坐了三小時,攤開的練習冊沒寫幾筆,偷摸玩的游戲段位也沒升上去;
你隨口一句“這次成績怎么……”,他立刻像被踩了尾巴:“你又不懂!煩不煩!”
看著孩子這樣,你是不是又急又慌,心底發涼:
“這孩子,是不是要廢了?”
我們總以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或者覺得“管也管不住,隨他去吧”。
可結果呢?
那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像白蟻啃噬梁柱,悄悄蛀空了孩子的精氣神。
也許,問題不在孩子天生“廢”,而在我們忽略了這些危險的信號燈。
這篇文章,寫給所有為孩子狀態揪心、卻不知從何下手的父母。
咱們一起對照看看,下面這6個“廢掉”的苗頭,是不是也在你家孩子身上冒頭了?
![]()
1
懶到“骨酥”:只剩吃飯睡覺玩手機
叫他運動?嫌累。
喊他出門?嫌煩。
幫忙做家務?裝沒聽見。
他的世界被一塊小小屏幕攝了魂,身體像生了銹,腦子像停了轉。
如此放任下去,失去的不只是健康體力,更是對生活的熱情和探索欲。
2
拖延成癌:“知道啦”就是不動彈
作業?明天再說。
整理房間?等會兒。
洗澡?再拖十分鐘……
父母的催促成了耳旁風,“知道了”成為萬能擋箭牌。
他其實在逃避責任和壓力,用“待會做”麻痹自己。
小事拖成大事,簡單拖成困難,最后只能擺爛。
3
一點就炸:自控力碎成渣
飯菜不合口味?摔筷子!
游戲輸了?砸鍵盤!
被說兩句?回懟的音量能夠掀翻屋頂!
一點小事就崩潰,說明他內心缺乏支撐點,無法消化挫敗。深深的無力感,只能讓他用爆炸來掩飾。
長此以往,孩子的人際關系、學習工作都會布滿地雷。
4
熬夜成癮:透支未來的“電量”
深夜是他的“狂歡”時間,刷劇、聊天、打游戲… 明知傷身,卻停不下來。
熬夜熬的不只是夜,是大腦的清晰度和情緒的穩定性。
長期缺覺就像手機永遠充不滿電,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情緒易燃易爆。
孩子由此陷入惡性循環,離高效和積極越來越遠。
5
假裝努力:一場感動自己的戲
書桌前一坐幾小時,筆記花花綠綠,看似用功。一查進度,寥寥幾筆;一問收獲,支支吾吾。
游戲沒少打,劇沒少追,學也沒學好。
這是用“時間的堆積”來麻痹焦慮, 用表面的勤奮掩蓋內心的逃避和低效。
玩沒玩痛快,學沒學進去,兩頭空。
6
敏感內耗:像24小時開機的后臺程序
別人一個眼神、一句無心的話,他能琢磨半天;總擔心自己不夠好、怕被嘲笑;什么都沒做,卻感覺心力交瘁。
他的精神能量,全耗在了無休止的自我懷疑和過度解讀上,像手機里偷偷跑電的后臺程序。
內耗榨干了行動力,讓他舉步維艱。
想得多,做得少,困在情緒的泥潭里。
![]()
別絕望,現在剎車,還來得及!看到這些跡象,就是改變的契機。
做父母,我們雖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可以和孩子一起朝著好的方向努力改變。
1. 動起來,打破“懶”與“拖”的魔咒
別指望他能有180°轉彎大改變,從微小開始,“每天下樓走10分鐘”、“整理書桌5分鐘”……小勝利積累大信心。
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清晰規則,共擔責任,并溫和而堅定地執行。
同時可以借助“番茄鐘”幫他戰勝拖延癥。每次設定25分鐘專注學習或做事,然后休息5分鐘。
把大任務拆解成小目標,完成一個劃掉一個,獲得即時成就感。
2. 管理情緒,增強自控力
當他快要爆發時,引導他深呼吸,離開現場冷靜幾分鐘。
鼓勵他用安全的方式宣泄情緒,跑步、寫日記、聽音樂、甚至捶打枕頭都行。但要讓他明白:摔東西/罵人解決不了問題。
與此同時,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好榜樣示范。
3. 拯救睡眠,切斷“熬夜—低效”循環
和孩子聊聊熬夜對大腦、情緒、外貌(黑眼圈、痘痘)的真實損害,讓他理解這不是限制,是關愛。
然后一起營造安靜的睡眠環境,全家約定睡前1小時杜絕用手機,可以一起讀讀書、聊聊天。
逐步調整作息,每天比前一天早睡15-30分鐘,逐步回歸正常作息。
![]()
4. 戳破“假裝”,追求真實效率
不要關注孩子在書桌前坐了多久,而是應該看他完成了什么具體任務,比如:做完了哪幾道題,背會了哪幾個單詞……
如果時效和時長不成正比,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假努力”的原因?是不會時間管理?還是畏難?教他列計劃、分優先級、利用高效學習法。
要讓孩子明白“學就專注學,玩就痛快玩”的道理。
如果孩子高效多出了時間,就要把剩下的時間“獎勵”給他,不要再安排其他學習。
5. 減少內耗,輕裝前行
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犯錯的經歷以及是如何面對困境的,向孩子傳遞“盡力就好,犯錯正常”的觀念,減少孩子精神內耗。
鼓勵孩子“先做起來再說”,行動才是治愈胡思亂想的良藥。
當他完成一個個小任務,他的內耗自然會慢慢減輕。
![]()
孩子的成長,不是等待花開,而是不斷修復漏洞、升級系統的過程。
及早發現苗頭,智慧地介入,比等到“大廈將傾”時補救重要百倍。
別怕承認孩子有了“廢掉”的跡象,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請記住:
孩子需要的不是喋喋不休的監工,也不是放任自流的看客,
而是能看清問題、提供方法、并堅定陪伴他穿越泥濘的領路人。
愿我們的孩子,
能掙脫“廢掉”的陷阱,找回眼里的光,腳下的力,活出蓬勃昂揚的人生。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
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