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寶鈴》是慶山首部短句詩歌集,作家真摯的心意如泉水涌出,帶來清涼與撫慰。后記中,慶山談到對文體形式的看法:“寫詩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但我并未琢磨該如何寫詩歌,或是否要寫和別人一樣的詩歌形式,或到底怎么樣才是詩歌……按照直覺去書寫,讓清澈自然的本性流露。留下每一刻的心跡。”詩歌是向內的寫作,是作家和讀者心靈間最短的橋梁。閱讀這本書,如一次走近作家心靈的旅途,看到白塔和花園,聽到風叩金鈴,發出清越之音。
詩集分為四部,暗合時序流轉,與心境的打磨和精進。從春日花園中的勃勃生機,到冬日瑩白的琉璃世界,這是肉眼所見的有常變化,在更高一維度觀照世間,真相卻是無常。《寶鈴》透出的哲思內核,即是慶山對諸行無常的覺知和行動。
《寶鈴》中有許多關于無常的譬喻,比如“千變萬化,世間是幻影盛宴。參與其中,贊嘆游戲的不可思議。但無論如何,這只是一場游戲。”“此刻,這幅不知盡頭何在的畫卷,在眼前逐一展開。呈現時即在消亡……這無盡變幻的幽暗與炫麗。我贊嘆其背后的空無。”世間如千變萬化的幻影或游戲,人生只是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以虛無、消極的心態生活,相反,更要珍惜人生這趟旅程,精修自己的靈魂。
詩集中,白塔和花園是兩個反復出現的物象。白塔建造并供奉于心靈之中,向內觀想,使其顯現:“在我心內有一座白塔,日夜交替,無人之處,細細描摹金線,復原模型。”建造心中之塔的過程,即是求道修行的過程:“空無中搭建一座塔,一再崩塌,一再重建。不知道這座塔最后應該如何呈現,但求將這條求道之路供養給你。”花園既是存在于現實中的景觀,也是心中一片自己的園地。萬物有靈,慶山敬重自然:“經常對花說話,有時是贊美它們,你好美。有時是表示感謝,說,謝謝你……對花草樹木、野地的貓、飛過的鳥群說話,它們均有讓人敬重的神魂。”花開花落如輪回生滅,教給人們簡單卻深刻的道理:“一座花園交給我的知識。生長,壯大,凋落,死亡,按照秩序死去及重生。”在一座花園里看到一個世界,向一朵花、一片葉、一粒微塵學習,這些詩行映照出作家的物我齊一的平等之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中為人熟知的偈語,朗朗上口,如暮色中的鐘聲,余音中蘊藏無限,揭示世間道理。《寶鈴》中關于修行的詩句,亦有此種禪意美學。慶山的詩句簡潔明了,沒有炫麗的詞語或技法,鄭重地寫下心聲,因此情真意切,能入人心。慶山筆下,心境應是潔凈而清明的:“潔凈地看世間。潔凈地看內。潔凈入睡,潔凈微笑。在肉體之中,有不死的居所。我決定安住于此,不再為易碎和消失中的事物活著。”潔凈地看,需要有一雙孩童般的眼睛,天真包容:“用孩童一般的眼睛凝視,愿以大地的心承載生滅。”也意味著,要有一顆不動搖的心:“人性的復雜,世間變幻,并不能動搖和灼傷我內心的天真。”
專注于內在的同時,要珍重肉身和生活。詩集中,慶山寫下自在寧靜的生活方式:“燒水煮茶,點燈,讀誦般若攝頌,鋪著榻榻米的閣樓,天窗灑進陽光。”“入睡前,潔凈身體,感恩善良,觀想度母自頭頂進入心輪。每一天死亡,每一天復生。在卑微而容易損壞的肉體之中,呈現出極樂凈土。”肉體是靈魂的居所,紅塵是修行的道場,慶山珍視日常生活的態度,蘊含著關于靈與肉、無常與有常的辯證哲思。生命終有竟時,面對衰老和死亡,慶山的態度是向死而生:“想起死亡,對它敬重。在它的凝視之下,清晰而充分地活著。仿佛躡足行走于細細的一層邊緣。”敬重死亡,便是敬重生命,回答了為什么我們生活在無常世間,仍要認真生活、精進靈魂。
這本詩集深切地注視著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與情感。慶山既書寫情愛的熾烈與最終的勘破,也以細膩筆觸記取對親情、友情的珍貴體悟。其中,親人之間那份溫柔的愛意尤為動人。《追憶似水年華》中,泡在茶水里的瑪德萊娜蛋糕觸發記憶,逝去的時光被喚醒,這被稱作“普魯斯特效應”。慶山筆下,氣味連接著幾代女性之間的情感和記憶:“母親,你在花園里欣賞一朵新開的白蘭花,把它摘下,簪在發髻。你年老之后的聲音,越來越像你的母親。當我年老之后,我的聲音也會像你嗎。我也會把一朵芳香的白花戴在頭發上嗎。”“她打包遠行的行李,說,媽媽,我要在行李里帶上你給我織的毛衣披肩。請給它噴上一些你常用的香水。”熟悉的香氣,是母女之間最古老、最直接、也最私密的愛的語言。
慶山對生之孤獨有著深刻的體會,寫作即是一個人的修行,“為世間供奉這一刻的神魂端正。”與寫小說、散文不同,寫詩需要足夠的閱歷和感悟,從日常中萃取精魂:“黑發生出白絲,面容露出衰色,骨骼塑形禮贊,內心自然澄清。漸漸變老,憔悴,血肉透出光亮。當我清白,我會寫詩。”
慶山珍惜遇見,和讀者通過文字進行的精神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心心相印:“我們很久之前即已相見。面容和身體一再變化,我憑靠文字來找到你。”寫作這本詩集,慶山無意于說教,清冽的字句帶來輕盈的閱讀體驗,她所希望的是“讓所寫下的,成為漂泊旅人途經的一處小祈禱室。”如果遍布煩惱和嗔癡的塵世如同火宅,靜水流深的文字自有其誠意與能量,能夠帶來清涼和安寧的治愈與撫慰。作家與讀者之間美好的緣分或許正如此,由文學結緣,相互陪伴,相互慰藉。《寶鈴》中那些剝落浮華的短句和詩,以語言的清輝照亮通往內在澄明的幽徑,宛若觀想后于心海顯現的花朵,于無常中綻開一抹寧謐的微笑,懷有對世間萬物的愛意與敬意。
? 本文刊發于《北青報》2025年6月6日,作者萬婧,原文標題:《在無常中微笑——讀慶山 <寶鈴> 》,標題為編者后改。題圖:《記憶》劇照。
![]()
X
慶山 | 《寶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點擊圖片可以購買
初審:王昌改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