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3075字,閱讀時間6分鐘
近日,理想i8的電池爭議在網上炸開了鍋。
上市前把“寧德時代電池”掛在嘴邊當賣點,轉身卻給低配版換上二線品牌欣旺達。這波操作,讓不少消費者想起理想L7、L8曾有的電池混裝“前科”。
“買電車電池還得抽盲盒,相同一款車配不同品牌的電池,嘴上說都一樣,一線和二線能真沒差別?”
“從L7到i8,理想不是第一次這么干了,宣傳時只提好的,交付時給你塞差的,這就是背刺。”
面對質疑,理想在7月31日最新一期答網友問中回應道,無論是哪家生產方,理想i8的電池安全一致,用戶放心認準“理想標準”即可。
![]()
圖/理想汽車答網友問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可這話真能讓人安心嗎?
近兩年,因電池混裝頻發的電車自燃事件已然從側面印證,低、中配電車電池采用混裝或者直接換成二三線供應商產品,絕不是簡單的配置差異,而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公然侵犯,甚至涉嫌欺詐,更埋下了致命的安全隱患。
去年8月,一輛奔馳EQE 350在韓國仁川某地下車庫自燃致140輛車受損;2月下旬,一輛極氪001在溫州永嘉某小區地下車庫自燃致8輛車不同程度損毀;3月底,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德上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難......
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故背后,不少消費者陷入焦慮。有人為了避免混裝被迫多花數萬元選高配車型,有人在提車時再三向廠家確認電池品牌,還有的人則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拿出措施,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1.知情權淪為“奢侈品”?
總攬新能源汽車市場,“電池盲盒”現象正隨著新能源零售滲透率的增加悄然蔓延。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新能源車在國內總體乘用車的零售滲透率達53.3%,較去年同期提升4.8%。
![]()
圖/2025年6月新能源零售滲透率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理想、小米、埃安、樂道等多家車企在宣傳新車時,多會把“搭載頭部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掛在嘴邊,但實際交付時,卻玩起了“貍貓換太子”的把戲。
“之前買車時銷售很明確地告訴我,現在標準版用的也是寧德時代電池。”山東青島的小米SU7標準版車主史女士回憶起自己去年的購車經歷,語氣中仍帶著些許憤懣。
![]()
圖/小米SU7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今年3月底,那起小米SU7標準版的碰撞起火事故,讓她對自家車輛的電池品牌產生了警惕。“翻看車輛合格證時,才發現我這輛車電池供應商也不是寧德的。”
她立即聯系當時的銷售,得到的回復卻是,“標準版確實是兩個品牌電池隨機安裝,不能指定,但質量都有保障”。
“這和欺騙有什么區別?”史女士苦笑道,“如果早知道是混裝,我肯定會加錢上中配。”
北京消費者芮女士的購車經歷同樣充滿無奈。
她在樂道門店選購L60時得知,這款車中低配采用寧德時代與其他品牌電池混裝。
![]()
圖/樂道L60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銷售說他們能通過看底盤分辨電池品牌,提車時有強烈需求可以幫忙辨認,但又強調‘沒必要選’,因為換電時電芯也是隨機的。”
上述消費者的遭遇并非個例。去年理想L7、L8電池混裝事件曾在網上引發了諸多消費者熱議,不少理想車主發現,自己買到的車輛搭載的并非銷售承諾的寧德時代電池,而是二三線電池廠商產品。
![]()
圖/理想電池混裝事件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花三十多萬買輛車為的就是電池安全,結果最后電池是混裝,一線還是二三線全憑運氣,拔草!”
“車企宣傳時大談特談寧德時代,實際交付卻玩文字游戲,這不是赤裸裸的欺騙消費者嗎?”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車企的回應卻有點避重就輕的意思。
多名新能源車主表示,大多數銷售在推銷時不會主動提及電池混裝情況,只有當他們明確詢問時才含糊回應。
某新勢力品牌一銷售透露,“電池品牌雖然是隨機,不能確定比例,也無法接受指定,但質量、性能、質保等方面都是一樣的,要非說區別,就只是寧德時代名氣更大些。”
還有的則干脆以“換電模式”為借口淡化問題,稱“反正換電時也是隨機分配,且電池健康均會在90%以上,沒必要糾結初始電池品牌”。
2.消費者:多花幾萬買的不是“名牌”,是“定心丸”
面對“電池盲盒”的普遍存在,大多數車企在回答消費者時的口徑基本一致:“產能不足”“供應鏈避險”“不同品牌指標功能一樣”。
但細究后,這些 “說辭”似乎難以完全站得住腳。
以理想L系列為例,2025款L9作為旗艦車型,起售價為40.98萬元,全系搭載寧德時代電池;定位稍低的L7、L8兩款車,僅低配車型采用電池混裝策略;而入門級L6,則是全版本均為混裝電池。
![]()
圖/理想L6-L9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像尊界S800、極氪9X等百萬級旗艦車型,其車企會在宣傳時將“全系標配寧德時代電池”作為核心賣點強調。
![]()
圖/尊界S800--極氪9X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同樣的供應鏈環境,為何高端車型無需“避險”?
答案不言而喻。
車企甘愿冒著損害消費者信任的風險推行“電池盲盒”,其根源更多還是在于精打細算的成本賬。
電池作為電動汽車里“最值錢”的核心零部件,占整車成本40%以上,而找好幾家供應商來比價壓價,顯然是降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業內人士認為,一般使用電池混裝方案的是低、中配車型,其中絕大多數低配車型的推出是為了拉低起售價做宣傳噱頭,選擇多家電池品牌供應可以實現整車成本的優化。
這種成本差異,最終以“被迫選高配”的方式轉嫁給了消費者。
今年以來,不少購車者為避開“電池盲盒”,被迫多花數萬元選擇高配車型。
上海的張先生原本打算購買2025款理想L8 Pro,得知低配存在電池混裝后,咬牙加價2.8萬元買了Max版。“頭部品牌的電池,經過這么多年市場檢驗,安全穩定性高,多花幾萬塊買個安全保障,也算是值了。”
![]()
圖/理想L8MAX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入門版的配置和價格對我來說更合適,但后來了解到它存在電池混裝問題,只能多花6000元選購中配,錢花得是有點憋屈,可想到不用賭運氣,值。”嵐圖知音 長續航超充版準車主方先生無奈道。
消費者對電池品牌的執著,絕非單純的“品牌迷信”。
“我們在意的不是牌子,是背后的安全冗余。”深圳車主陳女士的話道出了多數消費者的心聲。
她的第一輛電車搭載的是二線品牌電池,使用一年后續航衰減近40%,且同款電池的自然案例在網上屢見不鮮。“我們在意的不是logo,是電池循環壽命、耐高溫性這些看不見的安全底線。”
3.呼吁國家強制:車載電池需要一張“身份證”
電池盲盒帶來的隱患遠不止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
許多消費者在得知自己花了能搭載第一梯隊電池電車的錢,最后卻拿到二、三梯隊電池的車輛時,表示氣憤和失望。
“我沖著品牌的口碑和宣傳買的車,結果卻被這種電池混裝的方式欺騙,感覺自己的信任被狠狠辜負了,以后再也不會考慮這個品牌。”
“我選這款車,不僅是它外觀內飾合我心意,最重要的是電池搭載頭部電池廠商的,安全有保障,結果到手是個沒聽說過的牌子,性能先不說,安全跟得上嗎?以后開車心里都打鼓,對品牌的信任徹底沒了。”
更嚴重的是,“電池混裝”背后頻發的安全隱患。
以今年小米SU7標準版著火致三人遇難事件為例,事故發生后,全網都在猜測“涉事車輛用的是哪家電池”。
![]()
圖/小米SU7標準版起火事件
來源/杭州電視臺 新能源觀截圖
寧德時代作為頭部電池廠商率先在自查后發布聲明,稱事故車輛未使用其電池,而真正的電池供應商卻遲遲未敢發聲,這種拖延不僅讓消費者對涉事電池廠商的信任度進一步下滑,也讓其強烈意識到自己應該擁有最基本的知情權,能自主選擇一家安全負責的電池品牌。
![]()
圖/寧德時代回應事故車輛未使用其電池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我們有權利知道自己車上裝的是什么電池,就像食品要標注生產廠家一樣,車載電池也該有張‘身份證’,明明白白寫清楚是誰生產的、什么型號。”
“我們對自己車輛搭載的電池信息有知情權,這不僅關系到我們的使用體驗,更關系到生命安全,車企不應該把我們蒙在鼓里,讓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承擔風險。”
但,破解“電池盲盒”困局,除了靠消費者的聯名發聲外,還需要制度方面的“硬約束”。
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強制性標準,要求車企在購車合同、車輛合格證、配置表中明確標注電池生產廠商、電芯型號及安全認證信息,讓每塊電池都帶著“身份證”出廠。
而動力電池廠商也應加緊對電池標準的升級,提高電池安全性,向頭部企業的安全標準靠攏。
未來,當新能源車滲透率進一步加大時,核心零部件的知情權必須落地,這不僅關乎消費公平,更牽系生命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