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看世界】將放眼海外劇場不定期放送舞臺上最新演出訊息 推薦最有才(yan)華(zhi)的戲劇人 我們的原則是:優(yōu)秀導演拉一把 有趣劇目推一波 日新月異的舞臺 日月將從此處升起
Anne Bogart
安妮·博加特
戲劇導演、歌劇導演
![]()
安妮·博加特(1951年9月25日出生)是一位美國戲劇和歌劇導演。她目前是SITI劇團的藝術總監(jiān)之一,該公司由她與日本導演鈴木忠志于1992年共同創(chuàng)立。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負責研究生導演方向的教學,并著有四本關于戲劇制作的論文集:《導演的準備》、《然后你表演》、《故事是什么》和《共鳴的藝術》 。她與蒂娜·蘭道合著了《觀點書》(The Viewpoints Book) ,這是一本關于“觀點”培訓和設計技巧的“實用指南” 。她與多位知名藝術家的訪談集《與安妮的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Anne)于2012年3月出版。
博加特的影響遍布當代戲劇界:她廣泛采用 SITI 的觀點和鈴木訓練方法,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的作品,并在 SITI 和哥倫比亞大學指導過許多才華橫溢的戲劇家,如帕沃爾·利斯卡、黛安·保盧斯、詹姆斯·戴克、金·韋爾德、杰伊·沙伊布、索菲·亨特、舒拉·巴瑞辛尼科夫、達科·特雷斯尼亞克、羅伯特·奧哈拉、雷切爾·查夫金、布萊恩·斯威貝爾等
她曾兩次獲得奧比獎,一次獲得貝西獎,并獲得古根海姆獎和洛克菲勒獎。最近與 SITI 合作的作品包括《仙后座酒店》、《薩克斯風的暗示》、 《死亡與農(nóng)夫》、 《仲夏夜之夢》、《爭執(zhí)》、《樂譜》、《bobrauschenbergamerica》、《房間》、《世界大戰(zhàn)》 、 《客艙壓力》、《世界大戰(zhàn)(廣播劇)》、《愛麗絲歷險記》、《欲望文化》、 《鮑勃》 、《去吧,去吧,去吧》、《小生命/大夢想》、《靈媒》、諾埃爾·考沃德的《花粉癥和私生活》、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朱麗小姐》和查爾斯·L·米的《奧瑞斯忒斯》。
博加特的導演風格是一種以身體節(jié)奏和空間構圖為核心、通過集體即興與形式結構探索表演“在場性”與敘事詩性的劇場編排方法,這種風格與她的Viewpoints理論研究息息相關。本期劇看,我們將從Viewpoints入手,看她如何用有秩序的“即興”重塑當代劇場。
1
什么是 Viewpoints?
Viewpoints理論是一種理解和探索動作元素的后現(xiàn)代方法。與其他類型的動作分析理論一樣,觀點理論幫助導演和表演者利用動作的力量來構建敘事。
這一理論最初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實驗藝術界,當時舞蹈家兼編舞家瑪麗·奧弗利(Mary Overlie)提出了六個基本要素,或稱“視角”,用于思考和構建一場表演。奧弗利的“六個視角”分別是空間、時間、形狀、動作、故事和情感。
![]()
Mary Overlie. Photo: Sylvia Plachty.
導演安妮·博加特(Anne Bogart)和蒂娜·蘭道(Tina Landau)將奧弗利(Overlie)最初的六個組成部分擴展為九個肢體視角和六個聲音視角,從而創(chuàng)建了一套描述表演的詞匯。
物理觀點包括——空間關系(身體、道具和其他物體之間的距離 )、動覺反應(表演者對動作形式的反應方式) 、形狀(物體在空間中呈現(xiàn)的方式)、手勢(有開始、中間和結束的動作或表情)、重復(表演者重現(xiàn)或模仿另一個表演者 )、建筑(表演者周圍的物理環(huán)境)、節(jié)奏(動作展開的速度 )、時長(動作的長度)、地形(運動創(chuàng)造圖案或設計的方式 )。
聲音觀點包括——音調(聲音的高低)、動態(tài)(聲音有多大或多小)、加速/減速(聲音加速或減速)、寂靜(無聲)、音色(聲音的質感或品質)。
![]()
從那時起,Viewpoints理論就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演員訓練方法,尤其適用于組建劇團。這項技術營造了一種探索、自發(fā)性和協(xié)作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了戲劇作品中常見的傳統(tǒng)等級制度和僵化的結構。
Viewpoints訓練強調身體在表演中的核心作用,與強調內心體驗和情感真實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或方法派不同,它同等重視表演的生理與心理層面。
通過關注表演者與時間、空間及他人之間的關系,Viewpoints 訓練擴展了傳統(tǒng)表演的表達維度,鼓勵演員依靠直覺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與自發(fā)回應,從而產(chǎn)生更自然真實的表演狀態(tài)。同時,這一方法也極大促進了合作性,通過共享的節(jié)奏與空間意識,增強演員之間的傾聽、互相反應與集體創(chuàng)作能力。
2
bobrauschenbergamerica
博加特的Viewpoints方法也直接體現(xiàn)在她執(zhí)導的戲劇作品中。其中,《bobrauschenbergamerica》就是一個劇本也與其創(chuàng)作方法高度契合的例子之一。
《bobrauschenbergamerica》是一場穿越美國風景的奇幻公路之旅,其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美國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羅伯特·勞森伯格的構想。
![]()
? Michael Brosilow
《bobrauschenbergamerica》不僅僅是一部傳記式肖像, 更是對一位藝術家獨特視野的致敬。
這是一部結構松散、如拼貼畫般的舞臺作品。劇情并不遵循線性敘事,而是由一系列看似松散但彼此呼應的短場景、片段、獨白和視覺瞬間構成,描繪出一幅關于美國人生活、文化、愛情、孤獨和荒誕現(xiàn)實的多彩拼圖。
該劇輕松穿越時空,千變萬化的畫面將我們從勞森伯格的童年故居帶到紐約的一家咖啡館,再到開闊的道路——帶著一絲遺憾深情地回首往事。正如一個角色告訴我們的那樣,“你以為你看到了現(xiàn)在……但你沒有,你永遠沒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過去。”
![]()
?Melissa Blackall
在博加特的導演下,演員在舞臺上自由穿梭,行走路徑形成非中心化的視覺地圖。這種“地理感”取代傳統(tǒng)的戲劇結構,呼應勞森伯格的拼貼邏輯。
與此同時,舞臺空間中設有真實的家居、雜物和巨型可移動裝置。演員通過觸碰、爬上、靠近等動作與它們互動,強調身體與物的直接關系。在這場演出中,每位演員需迅速回應他人動作、燈光或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訓練反應速度與即興感。
“演員們互相傾聽、回應,并為觀眾即刻創(chuàng)作作品——從一張白紙開始,在傾聽和回應的基礎上共同創(chuàng)作出重要的作品——這是Viewpoint最持久、最永恒的方面。”
3
The Bacchae
“當我們演繹像《酒神的女祭司們》這樣的經(jīng)典戲劇時,我感興趣的是將其歷史及其所有前作納入我們今天如何將其搬上舞臺的考量之中。例如:如果你在《欲望號街車》中扮演斯坦利,你會假裝馬龍·白蘭度從未演過這個角色嗎?你會如何處理馬龍·白蘭度的靈魂和記憶?它當然存在于觀眾的想象中,那么你如何將這段記憶融入你的身體?”
《酒神的女祭司們》是對古希臘悲劇詩人歐里庇得斯原作的當代表達。博加特保留了原劇中酒神狄俄尼索斯與底比斯城邦之間關于信仰、秩序與狂亂的沖突核心,但通過當代視覺與身體語言轉譯,構建出一部融合古典儀式性與現(xiàn)代劇場實踐的實驗作品。
![]()
?Dan Norman
在博加特看來,盡管這部劇作在故事線上是簡約清晰的,但其對于當代文化的影響與影射相比之下卻趨于復雜,后者也正是她想要呈現(xiàn)給觀眾的。
因此,她在導演時再次打破了原劇作的線型敘事。整部劇更像是一場儀式而非傳統(tǒng)敘事,強調重復、節(jié)奏、集體身體,舞臺構圖不斷變化,如同神靈降臨過程中的精神運動。飾演 Dionysus 的演員 Ellen Lauren以雌雄同體的形象出現(xiàn),打破性別、身份與觀眾之間的界限,在視覺與行為上體現(xiàn)出神性的流動性與挑釁性。
![]()
?Dan Norman
在排練時,演員通過重復性的動作、身體節(jié)奏和空間調度構建舞臺語匯,集體協(xié)作形成動態(tài)構圖,展現(xiàn)出 Viewpoints的核心原則,包括身體與空間的關系、動作之間的即興回應、節(jié)奏與重復等。這也進一步塑造了這部劇的“儀式感”。道具與場景設計簡潔甚至抽象(如幕布、階梯、幾何構圖),重點放在演員的身體—空間關系而非布景本身,呈現(xiàn)出一種極具張力的“空舞臺”。
整部作品探討了信仰對理性的反擊、身體對壓抑的釋放,以及劇場作為現(xiàn)代社會失落儀式的替代形式,其形式、理念和結構共同構成一場關于集體潛意識的當代表演儀式。
*siti.org
littlevillagemag.com
www.backstage.com
搜集整理:Harp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