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7日上午,音樂劇《南孔》劇組的8位舞者,閃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城市地標廣場,吸引觀眾駐足合影。
張 海攝
![]()
10月27日,在浙江演藝集團、衢州市委宣傳部聯合馬來西亞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南孔文化”文旅推介活動上,《南孔》音樂劇片段演唱將氣氛推向高潮。
朱亮亮攝
10月24日至29日,由衢州市委宣傳部、浙江演藝集團、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原創音樂劇《南孔》相繼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體育館劇場各連演兩場,順利完成東南亞兩站巡演。
這部發源于浙江省衢州市的作品,以“孔洙讓爵”的歷史故事為內核,將儒家精神融入現代音樂劇,4場演出均座無虛席,觀眾掌聲雷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又一經典案例,更讓“南孔文化”首次以舞臺藝術形式密集觸達海外市場。
從“孔洙讓爵”
讀懂南孔精神
10月24日晚,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的燈光漸暗,隨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旋律在劇場流淌,身著宋制古裝的演員緩步登臺,將觀眾帶入一場跨越八百年的尋“禮”之旅。
當兩個小時的演出落幕,演員們集體行作揖禮致謝時,全場1000多個座位上的觀眾不約而同起身鼓掌,掌聲持續許久。簽名合影環節更讓舞臺前排化作熱鬧的文化交流場。這是原創音樂劇《南孔》的首次海外商業演出,也是“南孔”文化走出國門、對話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孔洙和真金‘下棋’的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舞美和演員都很棒。”新加坡藝術行業從業者毛一茜在散場時仍難掩激動。這是她首次觀看以中國儒家文化為主題的音樂劇,并被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動。
新加坡教師徐偉棟也開心地分享觀演感受:“從服飾、音樂到劇情,都能感受到主創團隊的用心,原來儒家文化能以這么生動的方式呈現,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類似作品。”
結束新加坡兩場演出后,《南孔》劇組馬不停蹄奔赴馬來西亞吉隆坡,于10月28日至29日開啟海外巡演第二站。作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圈年度期待的文化事件,演出門票早在開票一周內便售罄,兩場演出吸引了近2000名觀眾到場,其中既有當地華人社群代表、文化界人士,也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外國觀眾。
這場引發熱烈反響的演出,改編自南宋至元朝年間真實發生的“孔洙讓爵”歷史事件。時間回溯至1127年,北宋滅亡之際,孔子第48世嫡長孫孔端友攜“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隨宋高宗南渡,最終定居衢州,由此開啟“南孔”在江南的千年傳承,衢州也因此獲得“東南闕里南孔圣地”的美譽。百余年后,元世祖忽必烈詔命已在衢州扎根的孔子第53世嫡長孫孔洙遷回曲阜奉祀,面對“回歸祖地”與“守護南宗”的艱難抉擇,孔洙最終將“衍圣公”爵位讓于曲阜宗弟,自己則返回衢州化官為民,以布衣之身推動江南儒學興盛。
“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禮讓’與‘守道’。”《南孔》總導演鐘浩在前期創作研討中表示,團隊歷時2年打磨劇本,先后召開近20次研討會,8次推翻重寫,最終放棄聚焦“大宗南渡”的敘事思路,轉而以“孔洙讓爵”為核心。孔洙的選擇超越了個人榮辱,彰顯了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這種精神能跨越時空引發共鳴。劇中,孔洙與先祖孔端友的時空對話場景堪稱點睛之筆,一句“國之禮,讓廟堂不再虛浮無依;家之禮,讓民生能夠富足傳續”的唱詞,精準概括了南孔文化“經世致用”的特質。
舞臺之外的文化對話
新、馬兩地演出的成功,離不開此前近兩年國內巡演的反復淬煉。這部音樂劇自2023年8月在衢州首演以來,已走過全國40多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文化重鎮,演出近140場。在這個過程中,劇目內容舞美等始終處于動態優化中,成為一部“越演越精”的舞臺精品。
“舞臺劇的生命力在于不斷打磨,觀眾的反饋就是最好的創作指南。”浙江歌舞劇院創作中心副主任、《南孔》導演孫琪介紹,2023年下半年,劇組根據多地觀眾調研數據,增加了孔洙夫人秀娘的唱段,通過《共守一方》等曲目展現夫妻二人的精神共鳴,豐滿了女兒孔柳的人物性格,讓少年視角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紐帶;還強化了市井百姓“餅伯”的戲份,用衢州麻餅制作等生活場景,讓宏大歷史敘事更具煙火氣。
今年新一輪巡演前,《南孔》主創團隊再次升級創作的國際巡演版,不僅在開篇濃墨重彩地展現“大宗南渡”的歷史背景,幫助觀眾快速進入劇情,更融合清雅的仲尼式古琴音韻、婉約的江南文化意蘊與生機勃勃的蒙古族舞蹈,打造具有東方哲學智慧的音樂劇新形態,貼心的雙語字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輕松理解劇情。該版本還打磨了孔洙與真金從對立到理解的戲劇矛盾轉換,通過“棋局論道”“書房對話”等場景,讓情感遞進更為流暢自然。
這種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讓《南孔》收獲了市場與口碑的雙重認可。在2024年中國音樂劇協會評選中,該劇獲評“年度優秀音樂劇作品”。在國內巡演時,不少觀眾“二刷”“三刷”,還有人在社交平臺留言:“第一次看被劇情打動,第二次關注音樂,第三次發現舞美里藏著衢州的山水,南孔文化的魅力在反復品味中愈發深厚。”這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層的反饋,也為劇目海外演出的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
海外演出前一天,劇組聯合中國駐新加坡文化機構、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文化處,在新加坡文化中心廣場及吉隆坡雙子塔附近廣場分別舉辦“儒韻東南”“儒韻東方”快閃活動。演員們身著宋制服飾,演繹劇中“紙坊傳禮”“市井習禮”等片段,《論語》經典語句伴著悠揚曲調回蕩在廣場上空。一位來自吉隆坡的高中生帶著母親全程觀看,她興奮地說:“之前在歷史課上了解過孔子,今天通過舞蹈和音樂,更直觀地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溫暖,太有趣了!”
舞臺之外,衢州文化旅游交流推介會同步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舉行,南孔爺爺文創玩偶、《論語》雙語套盒、朱炳仁銅制書簽、衢州農民畫絲巾等兼具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的產品,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咨詢。推介會現場設置的“衢州文旅體驗區”,讓觀眾通過VR技術“云游”了孔氏南宗家廟、江郎山等景區。工作人員還詳細介紹了“全球免費游衢州”政策,海外游客憑有效證件可免門票游覽衢州15個核心景區。衢州市還推出“南孔文化深度游”線路,涵蓋儒學體驗、非遺制作、美食品鑒等內容,向東南亞民眾發出誠摯邀請。
“我們希望音樂劇不僅是一臺演出,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浙江演藝集團董事長周阿勇表示,選擇音樂劇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正是因為它兼具藝術性與傳播力。音樂、舞蹈能跨越語言障礙,而劇情故事又能承載文化內核,讓海外觀眾更輕松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與城市名片
的雙重彰顯
此次《南孔》海外巡演,串聯起中國與新、馬兩國的文化交流脈絡。新加坡的多元包容、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根基,都為南孔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天然土壤。劇組前期針對海外觀眾調整的劇情節奏、增設的文化背景解說,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走進”當地民眾心中,真正實現了“跨文化對話”。
“南孔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衢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衢州作為南孔文化的發源地,800多年來始終堅守“崇儒重道”的文化傳統,逐步形成以“禮讓、守道、經世致用”為核心的“東南儒學走廊”。此次《南孔》在新、馬兩國的演出,正是這一文化走廊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實踐。通過一部音樂劇,不僅讓海外民眾讀懂了“孔洙讓爵”背后的儒家風范,更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表達。
對于衢州而言,《南孔》早已超越藝術作品的范疇,成為一張閃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在國內巡演時,劇場大廳“南孔市集”展示的衢州特產與非遺技藝,麻餅、龍游發糕等美食,讓觀眾“味覺識衢州”。海外巡演展出中,劇目中的衢州元素、同步開展的文旅推介,更讓“衢州”這個名字與“南孔文化”深度綁定,走進東南亞國家民眾的視野。正如周阿勇所言:“千年儒學經典以現代藝術形式進入國際視野,既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衢州搭建了對外交流的平臺,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這是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的生動實踐。”
從衢州的舞臺到全國40多個城市,再到東南亞的國際劇場,這部音樂劇正帶著千年南孔文化,在更廣闊的世界里書寫文明對話的新篇章。而這場跨越山海的文化傳播,或許正是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最佳詮釋。
■中國城市報記者 鞏 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