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簡介:1999年10月17日,由大連開往煙臺的客滾船“盛魯”輪,途中遇6~7級的風浪,因大風浪中大角度避讓漁船,使船體發生劇烈橫斜,導致二層汽車艙內的汽車(系固不良)傾斜碰撞引發火災。在使用噴淋滅火時未注意到排水問題,沒有及時啟動排水裝置,而且人員撤離時也未關閉消防泵和噴淋泵,使汽車艙內大量積水形成自由液面,使船橫斜加劇直至沉沒。造成1人死亡,1人失蹤,船、車、貨全部損失的重大火災沉船事故。
1999年10月17日3時15分,煙大輪渡公司的“盛魯”號客貨滾裝船搭載著一百六十六名乘客和船員以及三十八輛各種汽車離開大連港的客運碼頭,航向此行的目的地煙臺港。
![]()
90年代的大連港客運站
“盛魯”號的前身是丹麥貨滾船“MERCANDIAN TRANSPORTER II”號,是丹麥的MERCANDIAN航運公司于1977年訂造的八艘貨滾船中的第一艘,1978年7月5日竣工并交付使用。該船滿載排水量6700噸,總長110.23米,寬18.7米,艙深6.5米。該船有五層甲板,最下的E甲板是輪機甲板和壓載艙,往上的D甲板是車輛甲板,再往上的C甲板前半段為車輛乘員休息住艙甲板,后半段是車輛甲板兼集裝箱甲板;再上層的B甲板是船員生活區,最上層是駕駛室所在的A甲板,其基本結構和西方海軍當時流行的船塢登陸艦比較相似。
![]()
“盛魯”號的前身是丹麥貨滾船“MERCANDIAN TRANSPORTER II”號
![]()
“MERCANDIAN TRANSPORTER II”號側面照
1987年,丹麥MERCANDIAN航運公司將“MERCANDIAN TRANSPORTER II”號出售給馬耳他的Sea Malta海運公司,更名為“斑馬”號,投入到(馬耳他)瓦萊塔——(法國)馬賽——(意大利)熱那亞航線運營。
![]()
馬耳他的Sea Malta海運公司“斑馬”號滾裝貨輪
1997年該船退役,閑置了半年后于1998年賣給了山東航運集團煙大汽車輪渡股份有限公司,又經過了大半年的改造,將C甲板前半段的車輛乘員休息住艙改成客艙,將船由貨滾船改成客貨混合滾裝船,1998年12月3日改造完成,改名“盛魯”號投入煙臺至大連航線的運輸任務。
言歸正傳,“盛魯”號開航前,最后一輛駛入船艙的是一輛山東萊州某個體客運的臥鋪客車,客車停穩并固定好后,車主讓司機李新波帶著十幾名乘客前往一間備用艙室放鋪,而自己則和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留在了客車里——
在備用倉內,李新波和乘客們鋪好地鋪紛紛躺下,一名乘客邊蓋被子邊打趣說:“喂,你們知道咱車主哪里去了嗎?他和小蜜在底艙的車上渡風流良宵呢!”
為什么乘客們對這個女人印象這么深刻呢?原來,這輛臥鋪客車是從哈爾濱開往萊州的,在哈爾濱長途客運站就因為等這個女人而耽誤發車一個小時,那個女人上車后就一屁股坐在當時正開車的車主身邊,一路上兩人打情罵俏,導致這趟車一路誤點,乘客們敢怒不敢言;換李新波開車后,他一邊加大油門趕路,一邊用手機和“盛魯”號船長聯系,央求等他們到了再開船。
由于“盛魯”號從煙臺到大連時就已晚點近1個小時,再加上是“老相識”,因此“盛魯”號船長顧某破例答應等到他們3時,這樣一來,整條船上的乘客都知道要等這輛臥鋪客車兩個多小時。所以當這輛臥鋪客車在2時55分終于姍姍來遲時,全船人對這輛車上的人的態度可想而知——不待見,因此拒絕他們進入客艙,使得船上只能給他們臨時安排一間統艙打地鋪。然而即便這樣,車主和那個女子依然我行我素,沒有和“大部隊”行動,而是留在了客車上——
“你可別瞎說,那姑娘是我老板的對象!”受雇于人的李新波立即試圖為老板辯解道。
“別替你們老板遮了,什么對象啊,歲數都不對不上!”這名乘客當即語帶譏諷地嗆道。
其他的乘客們隨即紛紛你一言我一語地反駁,他們這一路上也受夠這對狗 男 女了,趁這個機會發泄一把心中對他們積攢下的憤懣。
李新波討了老大沒趣,幸虧當時大家都累了,躺下后不久就紛紛進入夢鄉,鼾聲在艙室內此起彼伏——
“盛魯”號出航后,由于當時海上刮著7級風和8級陣風,因此船體晃動比較劇烈——
4時左右,住在三等艙內的通化市化工總公司的司機李同軍被從桌子上晃下來的半杯白酒給澆醒了,他翻身坐起來一看,半杯白酒全部澆在他身上,被子被澆濕了一大片,船晃得厲害。李同軍擔心自己的車子,立即推醒上鋪的同車伴當張滿全:“滿全,你說風浪這么大,停在艙底的車會不會有危險啊?”
張滿全被推醒非常不滿的揉揉眼睛,又打了個哈欠說:“那可說不準,我把車停在底艙的時候發現船員既不給車上固定索鏈,又不上掩木(固定車輪的木楔子)。當時我還問他們為什么不上掩木,他們說:要掩你自己去掩好了。我怕不安全,就從自己的車上拿了幾根方木楔子把咱自己的車和旁邊的車給掩上了,估計要出事也不會是咱的車。”
李同軍一聽張滿全把自家的車被掩上后就放心了,于是在換掉了濕被子后又躺下睡了。
6時02分,負責巡查的船員發現D甲板冒煙起火并發出警報,船長立即下令救火,船員在大副孫某的指揮下按照平常演練的救火程序,一邊啟動船上自備的消防系統,一邊用水槍護住油艙、主機室等重要部位,但無法阻止火勢的蔓延——
差不多同一時候,睡在船首四等艙的瓦房店女乘客劉伶華被一股難聞的焦糊味熏醒,她已經被嚴重的暈船搞得七葷八素,因此她起身準備去廁所嘔吐(廁所不在住艙內),出艙室后不久,劉伶華就從D甲板和C甲板四處向上冒煙,濃煙嗆得她喘不上氣來。又見一些船員拿著滅火器和水龍帶,急匆匆地向C甲板里噴水。她順著打開的艙門向里望去,見有輛汽車翻在地上,已經被熊熊烈火給包裹了——
劉伶華急急忙忙地跑回住艙叫醒了她的哥哥劉勝利:“不好啦,車庫起火啦!”
這時已經有不少乘客被濃煙嗆醒走出艙室來到C甲板的住艙段,但此時的氣氛依然十分輕松,看不出有任何緊張的跡象,還有人拿在中國上映一年多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來開玩笑——
![]()
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海報
“我說這‘盛魯’號可別變成‘泰坦尼克’號第二啊——”
“我們是不是該打開救生柜穿上救生衣準備跳海呀?”
6時15分,“盛魯”號調轉航向,向大連返航,6時20分,火勢難以控制。大副孫某將船員分為兩組,一組繼續救火,一組逐個艙室叫醒乘客,要求乘客穿上救生衣后到還沒有被火波及的B甲板集合以防不測(“盛魯”號的四條機動救生艇和20只充氣救生筏也全部集中在B甲板)。
6時25分,“盛魯”號的火勢徹底失控,D甲板和C甲板已經一片火海,船長顧某下令“盛魯”號停航,向50多米深的海底拋下了雙錨,發出海上遇險信號,出事點:遇巖礁附近海域,出事坐標:北緯38°28′、東經11°34′。
![]()
救援船只上拍攝的“盛魯”號遺照
大副孫某此時帶著一隊船員第四遍逐個艙室巡艙,確保艙內的全部乘客都已經離開,在確認各艙室已經沒有人后回到B甲板,此時“盛魯”號處在持續右傾的過程中,B甲板上的乘客已經出現恐慌情緒,船長顧某下令棄船,船員們開始一遍遍地向乘客演示落水自救動作:右手捏住鼻孔、左手護胸、浮出水面時再呼吸。
突然,隨著眾人來到B甲板的李新波“哎喲”一聲喊了起來:“底層的汽車艙里還有兩個人沒上來呢!”
“可不是嗎!那不是你老板還有他那小蜜嗎?”說話的還是那個和李新波抬杠的“毒舌”乘客。
大副孫某立即派兩名船員和一名乘警下艙找人,但不一會兒三個人就滿臉熏黑的狼狽而回:“報告,底艙已被煙火封住,即使帶氧氣也下不去了。”
“完溜,這對真成‘泰坦尼克號’里的杰克和肉絲(露絲)溜——”“毒舌”這個時候還不忘“毒舌”一把。
不管怎樣,當時的情況也確實顧不得這對不走運的苦命鴛鴦了。
8時07分,“盛魯”號的船員將第一艘救生艇放入海中,至8時40分,總共放下兩艘救生艇和15只充氣式救生筏(另一側的救生艇因為船體傾斜問題無法放入海中,另有5只救生筏或者因為充氣不充分而沉海,或者因為落水姿態不正而傾覆)。
![]()
充氣式救生筏
接下來的問題是:海面上風大浪急,“盛魯”號的B甲板與放下去的救生艇、救生筏之間有 20 多米的落差,毫無逃生經驗的乘客難免恐懼慌亂。而隨著“盛魯”號向右傾斜速度的加快,留給全船人員的逃生時間不會太長,所以急躁的船員不斷催促乘客趕快跳到海面的救生筏上去。但是乘客們望著波濤洶涌的大海和晃動的救生筏心里就發毛,手腳發軟,死死抓住船舷死活不敢向下跳。船員們苦勸無效后破防了,只能強行將乘客一個個往下推,對那些扒著船舷死活不跳的乘客,甚至采取了將他們抓住船舷的手一根指頭一根指頭掰開的極端行動。
但是好歹結果是好的,至9時50分,所有集中在B甲板上的乘客和船員全部離開了“盛魯”號,或上了救生艇和救生筏,或自行跳海——最后一個跳海逃生的就是通化市化工總公司的司機李同軍。
10時03分,“盛魯”號呈右傾姿態完全橫翻在海面上,10時10分的時候“盛魯”號完全傾覆,只露出紅色的船底;10時30分,“盛魯”號完全消失在海面上。
李同軍落水后掙扎著游向最近一只救生筏,眼看離救生筏只有3米遠了,結果一個巨浪打過來將救生筏又推遠十余米。李同軍拼命朝筏子游去,但又被海浪阻止。很快李同軍就精疲力竭,此時“盛魯”號已經完全傾覆,只剩下船底露在海面上,絕望的李同軍在已經做好葬身大海的思想準備時卻聽到遠處船只的馬達聲,頓時淚如雨下——
“好人吶——”
“盛魯”號起火的時候,“遼瓦漁0576”號、“遼瓦漁0559”號和“遼大中漁0966”號三條漁船正在遇巖礁附近海域起網收海螺。最先發現“盛魯”號起火的“遼瓦漁0576”號上的一個早起準備做飯的漁民,隨后他立即向船長欒光建報告:“不好了,那邊是不是船著火啦?”
![]()
近海漁船
欒光建聞訊后立即招呼其他漁民馬上起床,接著又用對講機通知附近的“遼瓦漁0559”號和“遼大中漁0966”號,三條漁船的船長經簡單商議后決定砍斷漁網的網繩(每條漁船上的網繩、網筐等均價值9萬余元),開足馬力向“盛魯”號出事地點疾馳。
一馬當先的“遼瓦漁0576”號在駛近過程中發現一個男子在海面上掙扎,臉色蒼白,明顯已經開始脫力,欒光建船長下令將他救了上來,這人正是李同軍——他是最后一個落水的“盛魯”號的乘客,卻陰差陽錯的成了第一個被救起來的“盛魯”號乘客。
接著,欒光建遠遠望見一艘救生筏因為跳上去的人太多被壓爆了,上面的人有一半落水,另一半還扒在救生筏上呼救,“救命”聲一時間此起彼伏。經驗豐富的欒光建船長決定先救落水者,再救救生筏上的人:“一定要保持人在上風頭,現在船在下風頭的位置,千萬別把人壓到船底下!”
此時,“遼大中漁0966”號也趕到,上面的一名漁民向一名落水男乘客扔去繩子,該男子因為太胖(將近200斤),再加上落水的時候摔傷,就跟一個秤砣一樣,死活拉不上來。見此情景,“遼大中漁0966”號上的漁民李國將一根繩子一頭系在船上,另一頭綁在自己腰間后跳入水中,游到這名大胖子邊上,將他拉近漁船,然后在船上的漁民的協助下一邊拉一邊頂,將他頂上了船。
“遼瓦漁0576”號漁船最終救起三十五人、“遼瓦漁0559”號漁船最終救起三十七人,而體量較大的“遼大中漁0966”號漁船救起八十五人,另有六人被隨后趕來救援的“拖-17”號拖輪救起。
此時海面上已看不到人了,可船長們還不放心,他們駕駛著漁船一圈圈轉悠,瞪大了眼睛搜尋著。最終、他們在離事發地1海里外又救起了一個渾身除了一條平角短褲外赤條條男人,此人就是萊州司機李新波。
李新波是自行跳船逃生的,落水過程中被欄桿砸傷了腰部,落水后剛好一串接連的大浪打來將他沖出去老遠,幸虧他平時老游泳,水性很好,總算沒有被浪給吞掉。他知道自己此時面臨絕境,只有保存體力等待救援,他將衣服、褲子和鞋子統統脫掉,只剩一條平角短褲在身上以減輕身體的重量,在海中隨波逐流了將近兩個小時,最終總算等到了救援——
![]()
獲救后的李新波
李新波被救后,從旅順基地開出的兩艘掃雷艦、兩艘護衛艇和一艘拖船趕到,隨后由軍艦護航,“遼瓦漁0576”號、“遼瓦漁0559”號、“遼大中漁0966”號以及“拖-17”號拖輪以一字縱隊向老虎灘漁港返航。
![]()
搭載著“盛魯”號幸存者返航老虎灘漁港的漁船
此次事故造成“盛魯”號沉沒,船上搭載的車輛和貨物全部損失,船上的一百六十六名船員和乘客除了事發時在D甲板“車震”的一男一女外其余全數獲救(當時判定兩人為失蹤,隨后其中一人的尸體被沖上海灘被人發現,另一人至今尸骨無存),但在此過程中有五十三人不同程度受傷。
經調查,“盛魯”號起火的原因系“盛魯”號在開航前未按規章制度對搭載的車輛進行充分、完全的固定措施,導致在風浪中行駛時因為船身晃動,其中部分車輛發生位移和碰撞,一輛車輛因此翻倒,油箱破裂造成汽油外漏,再加上汽車之間的碰撞擦碰引起火花,引燃了汽油造成火災。
火災發生后,“盛魯”號船員由于救火向艙內注水,車輛在風浪作用下向右側滑移,加之船上排水系統不暢,形成了自由液面,最終引起船體右傾直到傾覆在海上。
另一說法則是有的車輛中裝載了違禁的易燃易爆物,在風浪顛簸情況下,引起了大火……
平心而論,此次救援堪稱成功,“盛魯”號的船員在救援過程中體現出極高的素養,“遼瓦漁0576”號、“遼瓦漁0559”號、“遼大中漁0966”號三艘漁船的船員也表現出了足夠的手足同袍的深情。事后他們都得到了嘉獎。
可是,在嘉獎的背后,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汽車固定不良、船只超載嚴重的問題被煙大輪渡公司選擇性的無視了。在“盛魯”號事故調查過程中,交通部專門在煙臺召開兩次現場會議,對煙大公司提出嚴厲批評并提出了明確的整改要求,然而煙大公司對整改要求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最終,煙大輪渡公司的麻木的報應在一個月后的11月24日落在了從煙臺駛往大連的煙大公司客滾船“大舜”號上——它幾乎以同樣的原因翻沉在離煙臺牟平姜格莊云溪村海岸1.5海里處的海域,船上的三百零四人中(二百六十四名乘客,四十名船員)只有十七名乘客和五名船員獲救,包括船長、大副、輪機長在內的三十五名船員和二百四十七名乘客總共二百八十二人(其中男二百二十八人,女五十四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9000萬元,鑄成了中國涉及客滾船的最大的一次海難事故(事發過程請看本廠長在世紀之交的悲劇,回顧1999年煙大輪渡“大舜”號客滾船翻沉事故一文)。
![]()
“大舜”號客滾船生前遺照
謹以此文紀念“盛魯”號上九死一生逃得性命的人們,以及那對苦命鴛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