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改組了內閣,重新安排了總理、駐美大使、國防部長等要職。
具體來說,總理什梅加爾會轉任國防部長,國防部長烏梅洛夫轉任駐美大使,第一副總理尤利婭·斯維里登科轉任總理。
7月17日下午,烏克蘭議會批準尤利婭·斯維里登科出任總理。
如何看待這個人事安排呢?我看待有許多人說,尤其是那些俄羅斯支持者說,這是烏克蘭內部權力爭斗白熱化的表現(xiàn),澤連斯基的掌控力下降了。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列出了三個理由:
1)人事的大規(guī)模變動;
2)烏克蘭總統(tǒng)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影響力太大,他已經將各個崗位上安插了自己人;
3)前總理與國防部長都被“下放”了
然而,我認為這些理由都不成立。
![]()
烏克蘭是偏向于總統(tǒng)制的半總統(tǒng)制(semi-presidential system),說起來是總理內閣,其實也算是總統(tǒng)內閣,有兩個原因:一,烏克蘭總理由澤連斯基提名,經議會批準;二,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這兩個要職,也是由澤連斯基提名,經議會批準。
當然,總統(tǒng)在提名總理人選時,肯定也會考慮議會的席位分配。不過澤連斯基不用考慮這些,因為他的政黨——人民公仆黨——在議會中占據(jù)了過半席位。
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這兩個職位,在任何國家,都是最重要的內閣職位之一。比如在美國,外交部長(國務卿)在內閣中排名第一,國防部長排名第三。
所以,在憲法框架下,烏克蘭的體制,已經是非常偏向于總統(tǒng)制的半總統(tǒng)制了;當我們再考慮到人民公仆黨在議會中的過半席位時,我們完全可以說,在此種特定情況下,烏克蘭的體制,與總統(tǒng)制沒有什么區(qū)別。
總統(tǒng)改組內閣,是很常見的事情,現(xiàn)任總理什梅加爾已經任職快五年半了,在傾向于總統(tǒng)制的國家中,五年半已經算是一個很長的總理任期了。而且,自烏克蘭獨立以來,什梅加爾已經是烏克蘭任職時間最長的政府首腦。
![]()
烏克蘭總統(tǒng)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是澤連斯基最為信任的人之一,總統(tǒng)辦公室主任相當于白宮幕僚長。這個職位的人,肯定對總統(tǒng)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有人說葉爾馬克為澤連斯基創(chuàng)造了一個信息繭房,澤連斯基可以看到什么樣的簡報,可以見什么人,全都是由葉爾馬克安排。
這種說法很有迷惑性,因為辦公室主任本來就需要負責總統(tǒng)的日程安排。
澤連斯基又沒有深居簡出,又沒有“不上朝”,反而是全國全世界到處跑。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在外交舞臺上,澤連斯基都很活躍。這樣的一位年輕總統(tǒng),葉爾馬克怎么可能給他建造一個信息繭房?
我不知道誰誰誰是不是葉爾馬克的人,但是,既然澤連斯基信任葉爾馬克,那么他接受葉爾馬克所推薦的人選,也是很正常的。
況且,葉爾馬克的權力來源,就是澤連斯基。而澤連斯基的權力來源,不是官僚系統(tǒng),而是選民授權,在戰(zhàn)時狀態(tài)下,還有議會授權與憲法授權。
只要澤連斯基愿意,他隨時可以解除葉爾馬克的職務。
![]()
現(xiàn)任總理什梅加爾轉任國防部長、現(xiàn)任國防部長烏梅洛夫轉任駐美大使,是權斗失敗后被“下放”嗎?
首先,在解讀歐美政治時,我們需要摒棄“下放”、“貶謫”這種傳統(tǒng)觀念;卡梅倫回頭還當了蘇納克的外交大臣呢。
其次,在歐美的總統(tǒng)制國家,當內閣改組時,被替換的人,大多都不會再給安排別的內閣職位(不過,如果是議會制國家,則情況可能又不一樣)。
第三,什梅加爾的重要性,確實是降低了;但烏梅洛夫轉任駐美大使,恐怕也是出于更加重視美烏關系的考量。烏克蘭需要一個能夠在華盛頓拉贊助的人,美烏關系對烏克蘭戰(zhàn)局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基于以上理由,我認為,烏克蘭內部權斗厲害的說法,是缺乏依據(jù)與支撐的。而澤連斯基被葉爾馬克架空的說法,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