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文學作家錢鋼
曾這樣形容新聞事業:
“在我看來
新聞是活潑的人 從事的嚴謹的事業
是熾熱的人 肩負的冷靜的使命
是浪漫的人 從事的一錘一鑿的艱辛勞作”
這份看似充滿張力的特質
恰恰在深度訓練營的青年身上
得到了鮮活的印證
他們以 活潑 的思維和敏銳的洞察力
投身于新聞的嚴謹實踐中
他們懷著 熾熱 的情感
卻能在復雜多變的新聞現場保持冷靜與客觀
他們有著 浪漫 的理想
卻在日常的采訪和寫作中
一錘一鑿地雕琢每一個細節
![]()
有人坦誠——
面對甚囂塵上的“新聞無用論”
在這里找到了一群 依然懷抱純粹熱忱的同行者
有人欣喜——
作為非新傳專業的學生
得以 真正以“記者”的身份去觀察、分析社會
有人難忘——
為了不錯過心儀記者的分享
生日當天躲進包廂廁所聽講座
連蛋糕都顧不上吃
只道“這次分享比蛋糕甜多了”
有人感慨——
觸碰到離“現實中的新聞”最近的時刻
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新聞反過來擁抱了自己”
![]()
這些印記
共同刻畫了深度訓練營的模樣——
作為國內少有的
提供系統化指導和實踐機會的新聞公益社群
不僅是 新聞學子的大本營
更是 青年記者的孵化器
是滿懷新聞理想的年輕人
一個沒有天花板的嘗試舞臺
![]()
在這片實踐的土壤上
每個參與者都用自己的方式
尋找并留下了
獨一無二的答案
刻下了
屬于他們的
邁向新聞深處的印記
![]()
深度社會組-姜鷗桐
深度營就是我的新聞起點
去年十二月結束所在專業的實習之后,我第一次意識到,人如果不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因為工作而難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生活會變得多么無聊和痛苦。如果文科就業無論如何都很難,那我不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愿意投入當下的熱情和愛去做的事。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是深度報道的寫作。
最初,我甚至不敢把報名深度營列入我的計劃,當新一期的招募開始后,我還是不甘心就這么放棄,覺得不管怎樣都試試吧,這或許是我離“現實中的新聞”最近的時刻了。
而今時今日,我可以很確鑿無疑地同每一個人說,深度營就是我的新聞原點,它把我從對新聞的幻想中拉回到“現實”,告訴我,比一腔熱血孤軍奮戰更可靠的,是“資源”:
知識的資源——
教室里沒辦法做新聞
當我們真正地走進現場、連接不同的人
才知道掌握哪些理論和技能最有效
朋友的資源——
和你一樣抱持著“做出好新聞”的愿望
能夠一起交流、相互鼓勵的伙伴
老師的資源——
愿意把經驗分享出來
包容你的稚拙、給予你成長空間的前輩
機會的資源——
接觸新聞操作流程的機會
案頭準備的機會
采訪和寫稿的機會
以及超越線上平臺的實習機會
所以,我愿意向每一個同學推薦深度營,它是一個“哪怕第一次報名失敗,也值得為之努力第二次、第三次”的地方。
![]()
運營組-申嘉儀
感嘆他們對新聞的熱愛
首先,我收獲了新聞采寫能力,熟悉了采訪、轉寫,以及根據理解進行加工的過程。其次,我收獲了很多榜樣,結識了許多好朋友和前輩。從他們的作品中,我感嘆他們對新聞的熱愛,以及他們獨特的見解和想法。這不僅讓我對新聞學習有了更多的動力,也激勵我向他們看齊。
![]()
深度社會組-甘煜敏
第一次感到新聞反過來擁抱我
在深度營,我第一次感到新聞反過來擁抱我。我得以與記者老師交流喜愛的報道,知曉背后的故事,思考如何判斷新聞價值、如何切入報道角度、如何看待這個復雜的世界。盡管隔著屏幕,卻覺得離現場更近了一點。
![]()
深度社會組-黃柏涵
just come with us!
對我來說,最珍貴的莫過于收獲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幸福”二字真實可感。我相信,在深度營做過的選題、聽過的前輩分享、結識的朋友,都會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獨特的印記。
回顧這半年的時光,我能感受到自己對新聞、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都在不斷加深,能力方面的鍛煉更不必多說。在深度營,我能感受到像家一樣的那份包容。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囂,對我來說,深度營的一切,都是有溫度的。所以,我想對每一位對新聞有熱情的朋友說,just come with us!
![]()
運營組-葉佳鑫
“朋友在看”讓我幸福
我在深度訓練營擁有了很多之前沒有想象過的經歷,比如第一次獨立寫稿件、和喜歡的記者老師直接交流、寫不同的材料、甚至是對于新聞采編業務的初步系統性學習,也包括收獲來自天 南海北的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之前發出過一條朋友圈,說,“喜歡看深度訓練營的大家的‘朋友在看’,打開微信就開始刷”。這條朋友圈也受到了很多朋友的贊同,還有之前很久沒有聯系的朋友來特地和我聊天。她告訴我,她也參加過深度訓練營。
![]()
深度財經組-吳慧涵
“在深度營找到同溫層”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曾來我校講座。一位同學問他:“這個世界都這么糟了,我能做些什么呢?”嚴飛老師給出的回答是:“找到同溫層。”
同溫層,一個在傳播學里帶著貶義色彩的概念,卻對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從翻譯轉專業到新聞,面對甚囂塵上的“新聞無用論”,我在深度訓練營里遇到了一群依然對做新聞懷有熱忱的伙伴。正是這個“同溫層”,讓我深化了對新聞的理解,磨礪了專業技能,也錨定了未來的方向。
在深度營的五個月里,我聆聽了眾多記者與媒體人的分享,獲得了遠超大學課堂的寶貴實務經驗;我參與了天天泛讀、事件復盤等活動,結識了一群優秀可愛的同路人。我們彼此激勵,以產出優質稿件為樂。此外,深度營還會不時推送媒體實習信息,并擇優推薦,如今,我已在南方周末時政新聞部實習兩月有余。
![]()
深度社會組-孫瑞敏
“記者也許是第一個找到路的人”
為什么一些觸動人心的調查報道常常石沉大海?記者老師是這么回答的:我們能做的是盡量發出來,至于影響和改變,常常是沒有回聲的。起初不解,后來坦然。其實,這種精神更顯得難能可貴——朝沉默和混沌丟出一顆顆小石子,也許沒有反響,但又拿起另一顆石子繼續上路。他們做著難而正確的事情。
在聽完很多記者的分享后,我感嘆他們做背景調查的精神。他們可以為了寫一篇報道讀十多本書,為了聯系到一個采訪對象,從衛星地圖上找,從微博浩如煙海的評論區里找。我驚嘆于他們對于反常的察覺能力,從各處官方文書對比中尋找破綻,找出矛盾點。
我在本子上寫下一句話:“在一片紛繁復雜的迷霧中,記者也許是第一個找到路的人,堅定、審慎、勇敢地走下去,告訴人們這里是什么。”
![]()
運營組-黃子睿
喜歡做新聞的人才適合做新聞
來深度營后,聽的第一次記者分享,是我最喜歡的非虛構作者洪蔚琳。講座的具體內容已經記不太清了,也從沒有看過筆記,只記得分享的最后一句話:什么樣的人適合做新聞?——喜歡做新聞的人才適合做新聞。
半年之后,面對這份調查問卷,我感到自己或許并不太適合做新聞。我無比喜歡采訪,但每當采訪完,看著手頭的一大堆采訪資料無從下手,經常將一篇稿子的時效性拖沒,甚至直接把稿子拖沒。美其名曰:想把這個選題做深一點。
每篇深度報道下的在看、朋友圈迅速增加的公眾號推文轉發數量、微信用字母搜索時彈出來的“最常使用”,總是帶有深度營的備注。這里讓我結交到了不少“可能”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為什么說可能呢?因為這個月我的意志發生了一些動搖,本以為我會在做記者的過程中慢慢接受寫稿子,并將其作為我的快樂源泉,但事實上并沒有,希望這只是暫時的職業倦怠,只是我比別人來得早了些。
無論如何,心里還是有樸素的新聞理想,這種新聞理想不一定要寫出一份稿子才能實現,我更認為它是一種行為處事的模式。深入黑煤窯、去海外做新聞是新聞理想,路邊遇到生活困難的人,給他們買支水、噓寒問暖也是一種新聞理想。
![]()
深度社會組-高藝峽
有跡可循,踏實去做
我原來只有“看”深度報道的習慣,沒有去“記”記者,但在深度營聽了一場又一場的記者分享后,我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也堅定了成為一名記者或調查者的想法。
感觸最大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尤其是自己去聯系記者和受訪對象,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完成一篇稿件后,我收獲了更多的敬畏心和自信心。這件事不再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敷衍了事,而是變得有跡可循,可以一步步踏實地去做。
![]()
深度社會組-李慧凝
這種并肩前行的氛圍本身就是珍貴的財富
我最大的收獲就是遇見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對深度報道的共同熱愛,讓每次討論都火花四濺。合作完成選題的過程充滿挑戰,卻也新奇有趣。這種并肩前行的氛圍本身就是珍貴的財富。
同時,一系列講座讓我能直接聆聽來自業界一線記者的分享。他們的實戰經驗,豐富了我對記者這份職業的認知,讓我看到了新聞理想的堅持路徑。這些分享也驅動著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思考深度,主動去閱讀、去練筆、去挖掘,試圖不斷向心中那個“更優秀、更專業的自己”靠近。
![]()
運營組-陳欣怡
“烏托邦一樣的存在”
一開始真的很意外能夠進入深度營,進來之后很欣喜周圍都是一樣懷揣著新聞理想的人,感覺每個人都是閃著光,特別想形容這里為“烏托邦一樣的存在”,每個人在這個可以共同呼吸的同溫層里固執地堅持著一些東西。
現在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跟深度營的小伙伴互相采訪,沒想到我一個特別普通的人也能擁有一篇自己的“人物專訪”,被認真的文字和語言對待。第二個畫面是寒假頻繁的記者經驗分享,現在我電腦里的文檔已經有至少10篇經驗分享,對于一個院校不太好非新聞專業的學生真的是特別寶貴的學習材料,我也能跟自己從未想過這輩子會有交集的記者對話采訪,認識了特別好的同學與老師,并且得到了特別多的機會,好像終于被人看到了一點點,真的很感動。
這半年我還主動擔任了運營組的小組長,每次在后臺排版審核大家的稿子都很幸福,有這么多優秀認真的人跟我一起在堅持著,堅持著對文字的珍重,堅持著對新聞的熱愛,一起記錄著這個時代。
![]()
深度社會組-李睿逸
有一天能聽上記者掏心窩子的分享
進入深度營之前,我不會想到有一天能聽上記者掏心窩子的分享,不會想到能加上記者們的微信,不會想到原來自己離理想中的職業狀態,其實沒那么遠。
在這里,我第一次遇到了和我一樣熱愛新聞,對周圍一切充滿好奇的朋友們,說實話,會因大家的新聞實踐進度不同而感到焦慮,但焦慮之外,更多是彼此支撐的力量吧。偶爾懷疑自己的時候,想想還有這么多人在這條路上一起賣力地走著,又多了些動力。
![]()
運營組-林子琪
突然就很想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們在做稿件復盤時,從稿件框架到信源整理,再到對記者老師對談,每一個環節都能收獲到很多關于收集資料、事實核查、采訪寫作等技巧,完成復盤也很有成就感。除了深度報道的學習外,我在運營組里還和小伙伴一起策劃了五一勞動節的創意推文。當時我們設計了深小度的IP形象,雖然時間緊張,最終成果并不完美,但順利發布后,評論區里很多朋友都說很可愛,我也感到很開心。
在這半年里,我們還進行了好幾次天天泛讀活動。之前我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習慣在群聊里潛水,默默看大家的讀稿感悟。但有一次讀完一篇稿件后,我聯想到之前看過的報道,突然就很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小心翼翼地在聊天框里輸入了一段文字,反復修改后,終于按下了發送鍵。本來以為會擔心沒人回復,但真正發出來后,我感到很輕松。這大概是因為深度營給了我一種“松弛”而自由的感覺。
![]()
深度社會組-易欣宇
深度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
一個專業的、開放的、自由的且溫暖的集體,這是我對深度營的第一印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因為同一個熱愛聚在了一起,第一次報題,第一次寫稿,第一次主動聯系記者……深度營承載著我太多的第一次,在這個集體中,我常常感到幸運與感動,我時常被鼓勵著、被啟發著、被溫暖著,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成長了太多,在深度營,我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也看到了未來的可能。
![]()
如果你心中對世界仍懷有好奇與追問
如果你渴望觸摸新聞真實的肌理與溫度
即使你尚不確定
新聞是否為你的最終方向
也歡迎你來深度營體驗、探索與發現
這里不僅歡迎
“想不開”執著于新聞的人
也熱情擁抱
所有帶著真誠與希望
前來嘗試的靈魂
因為
尋找答案的過程本身
往往比答案更珍貴
深度訓練營第十六期
靜候每一個渴望探索、愿意嘗試的你
點擊下方,快快報名吧!
十六期招募組 | 黑佳慧 胡可欣 潘奕忻
肖露荷 朱奕臣 黃子睿
推送文案 | 李睿逸
文案編輯 | 黑佳慧
值班編輯 | 申嘉儀
編委 | 葉沛琪 陳琳琳
運營總監 | 溫泓燁 梁 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