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230篇原創
(點擊標題下方小耳機標志可收聽音頻)
01
2023年1月,中金發布了他們對于2023年經濟走勢的十大預測,這是中金發布年度十大預測的第八個年頭。
這十大預測,都有哪些呢?
展望一:美國衰退壓力加大,中國有望在2023年實現全球率先復蘇。
展望二:A股和港股2023年有望實現明顯正收益,港股階段性跑贏A股。
展望三:疫后伴隨需求修復,國內通脹或面臨階段性壓力。
展望四:中國貨幣寬松勢減,利率中樞上行,大類資產股強于債。
展望五:地產銷售面積回升并轉為正增長,房價局部面臨上行壓力。
展望六:美國衰退和主動去庫存周期下,中國出口仍或有壓力。
展望七:疫情影響逐漸淡出,泛消費行業可能是2023年重要的超額收益領域。
展望八:互聯網和醫藥行業有望在2023年迎來反轉。
展望九:A股和港股資金面整體好轉,海外資金逐步回流。
展望十:美元趨勢性拐點或待下半年,人民幣震蕩走強。
如果有人在2023年初,按照中金預測的去投資。那么今天他眼角流下的淚,大概率就是當年腦子中進去的水。
我們系統的復盤一下這十大預測到底結果怎么樣了?
02
美國衰退 vs 中國引領復蘇
預測邏輯大概是美國“大脹后有大滯”,中國防疫優化后內需釋放將帶動全球率先復蘇。
2023年,美國GDP增速達2.6%(疫前中樞僅2.3%),CPI維持高位但未衰退;中國GDP增速5.2%,低于疫前水平,且居民消費疲軟、通縮壓力凸顯。
2024年,美國假日零售銷售同比增3.8%,經濟韌性持續;中國工業企業營收下半年轉負,“反向復蘇”加劇。
低估美國經濟彈性,高估中國內需修復速度,忽視居民資產負債表受損的長期性。
A股/港股雙位數正收益,港股跑贏A股
預測邏輯應該是估值底部+基本面反轉,港股彈性更大。
然而2023年,上證指數跌3.8%,恒生指數暴跌17.5%,熊冠全球主要市場。
2024年延續+A股持續資金外流,港股受美元指數升至109壓制,估值再創新低。
其忽視美元資本回流對新興市場的抽水效應,以及國內政策不確定性對風險溢價的放大。
國內通脹壓力取代通縮
預測邏輯大概是疫后需求釋放+2022年M2高增速(11.8%)將推升物價。
2023年,中國CPI連續7個月低于0.2%,PPI連續13個月負增長,房價租金全面下跌。
2024年延續通縮,企業降價去庫存,居民消費意愿進一步萎縮。
其誤判貨幣傳導機制,M2擴張未能轉化為信用擴張,反而淤積銀行體系形成“流動性陷阱”。
貨幣寬松結束,利率上行
預測邏輯基于經濟復蘇后寬松必要性下降。
2023年央行降息2次、降準2次,5年期LPR從4.3%降至3.95%。
2024年為對沖通縮,利率繼續下行,債市跑贏股市。
判斷錯是因為其將政策意愿(希望復蘇)等同于經濟內生動力,忽視債務通縮循環的自我強化。
地產銷售正增長,房價局部上漲
預測邏輯是基于政策松綁+低庫存支撐房價。
然而202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降8%,70城新房價格同比跌0.6%,房企債務危機蔓延。
2024年房企融資救助未能扭轉需求萎縮,三四線城市房價跌幅超15%。
其低估人口拐點與居民杠桿極限,誤判“保交樓”政策對購房者信心的提振效果。
出口承壓
預測邏輯是基于美國衰退+企業去庫存壓制外需。
而2023年出口有壓力,但出口結構分化,對美歐下滑,但新能源車出口增60%帶動總量微增0.6%。
2024年雖然地緣摩擦加劇,傳統商品出口萎縮,但高端制造(電動車、光伏)成新支撐。
其忽視中國產業升級的局部突破,將“外需疲軟”簡單線性外推。
消費行業超額收益
預測邏輯是疫后消費場景修復+儲蓄釋放。
這一點最痛,2023年社零增速靠低基數支撐,泛消費板塊指數跑輸大盤,食品飲料行業凈利潤降1.03%。
2024年消費分級加劇,奢侈品與低價商品兩極化,中端品牌普遍虧損。
其混淆“短期報復性消費”與“可持續收入增長”,未預見居民預防性儲蓄攀升。
互聯網與醫藥行業反轉
預測邏輯是政策壓制緩和+疫情沖擊消退。
而2023年,互聯網指數跌7.7%,醫藥指數跌11.4%,集采與平臺經濟監管持續。
2024年AI技術差距拉大,互聯網企業盈利下滑;醫藥集采擴面,行業利潤承壓。
其低估監管周期長度,高估企業盈利修復彈性。
海外資金回流
預測邏輯是基本面修復吸引外資回流。
而2023年外資凈流出118億美元,北向資金拋售1328億人民幣股票(其他run的錢就更別說了)
2024年資本賬戶逆差擴大,FDI創四十年新低。
其忽視中美利差與地緣風險對全球配置的邊際影響。
美元走弱,人民幣走強
預測邏輯是美國經濟放緩+中國經濟回暖。
而2023,美元兌人民幣從6.8升至7.14,美元指數全年漲0.3%。
2024年美元指數升至109,人民幣匯率承壓。
其將“美元周期見頂”視為必然,低估美國相對增長優勢與避險屬性。
03
其實預測測這個事兒吧,本來就沒有全知全能的人。一般來說對一半錯一半就很正常,對個百分之六七十就已經很優秀了。
但是站在2025年回望中金公司對2023—2024年的經濟預測,其系統性誤判已超出偶然誤差范疇,成為研究框架缺陷的典型案例。
那么中金當時的預測框架錯在哪里呢?
首先是中金預測隱含“政策萬能論”,認為地產松綁、貨幣寬松能快速激活經濟。但2023—2024年證明,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受損,降息難促借貸,房企融資救助難阻需求塌方。
其次是分析框架的靜態缺陷,它將2023年消費疲軟歸咎于“疫情壓制”,忽視收入預期轉弱、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約束。簡單以“庫存周期”解釋出口,卻未預見新能源產業突破對貿易結構的重塑。
當然,核心的原因在于,機構利益導向對研究獨立性的侵蝕。
中金研報因為影響力很大,所以也更需符合“穩預期”導向,導致預測偏向極端樂觀……
04
宏觀預測的終極悖論在于:當所有人都依賴權威時,權威便成了最大的風險源。
去認真的看中金2023年的十大預測,不是簡簡單單圓方上面摘錄的幾句話。
里面有精細的模型、嚴謹的數據、繁復的推演,不可謂不專業。
但是當我們回頭去看,其本質還是試圖將非線性的世界塞進線性的邏輯牢籠:政策傳導機制斷裂、全球化紅利消逝、資產負債表衰退…這些復雜系統的涌現性特征,在“穩預期”的敘事中被強行熨平。
而當研究機構的獨立判斷被迫讓位于“唱多義務”,當“預測”異化為市場維穩的工具性符號,其分析便不可避免地滑向一場精致的自我說服。
當然,平心而論,犯錯的絕不僅僅是中金。
在舊范式崩塌的轟鳴聲中,所有對確定性的貪婪索求,終將被不確定性的浪潮反噬。
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洶涌而來的新時代,或許只有主動去擁抱“不可知性”,才能在不確定性的未來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