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1月5日訊(編輯 卞純)隨著多家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累計投入數千億美元,匯豐銀行(HSBC)首席執行官Georges Elhedery周二警告稱,該領域存在投資與營收不匹配的問題。
Elhedery在香港舉行的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當前的投資規模給企業帶來了一個難題:AI算力固然至關重要,但目前的收入狀況可能不足以證明如此大規模的支出是合理的。
摩根士丹利今年7月估計,未來五年,全球數據中心的容量將增長六倍,到2028年底,僅數據中心及其硬件的成本就將達到3萬億美元。
麥肯錫在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預計將需要6.7萬億美元來滿足計算能力的需求。其中,用于處理AI工作負載的數據中心預計需要5.2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而支持傳統IT應用的數據中心預計需要1.5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Elhedery表示,消費者還沒有準備好為AI服務買單,企業也會保持謹慎,因為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不會在一兩年內顯現。
“這類趨勢往往需要五年時間才能顯現效果,因此,逐步擴大(AI支出)規模意味著我們將開始看到實際收入、以及真正的支付意愿,但這很可能會晚于投資者預期。”他稱。
紐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General Atlantic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William Ford在同一小組會議上對Elhedery的說法表示贊同。
他表示,“長期來看,AI必將催生全新的行業和應用,也會帶來生產力回報,但這需要10年或20年的時間。”
大型科技公司Alphabet、Meta、微軟和亞馬遜都上調了資本支出預期,目前這些公司今年的資本開支總額預計將超過3800億美元。
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從而引發了人工智能熱潮。該公司已宣布與英偉達、甲骨文和博通等合作伙伴達成基礎設施協議,總價值約1萬億美元。
Ford表示,投入該領域的巨額支出表明,人們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長期影響。然而,這個行業最初將是資本密集型的,“你需要提前為未來的機會付出代價,”他稱。
Ford警告稱,在AI發展初期,可能會出現 “資本錯配、資源浪費、估值過高……以及‘非理性繁榮’”的情況,他還補充道,目前很難分辨出該領域的贏家與輸家。
“實際上,你當前對AI的投資,本質上是押注它會成為一種基礎性技術——就像鐵路或電力一樣,長期來看會產生深遠影響、重塑經濟,但在發展初期的幾年里,很難準確預測它具體會以何種方式產生影響。”他表示。
周二,美國股市大幅收低,大型銀行警告稱股市可能走向回撤,反映出市場對估值過高的擔憂日益加劇。
隨著市場上估值憂慮加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周二也雙雙警告投資者稱,未來兩年全球股市將出現逾10%的回撤。受廣泛的擔憂情緒拖累,美股周二大幅收低,其中納指跌超2%。這一擔憂情緒也蔓延至亞太市場,周三日韓股市遭遇大幅拋售,截至發稿,韓國KOSPI指數跌超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