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來,當“唯GDP論”的指揮棒遇上扭曲的政績觀,
招商引資逐漸異化為一場透支未來、傷害當下的“自殘游戲”。
全民招商的指標化運動與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
使地方發展陷入“越招越傷”的惡性循環。
全民動員的指標狂歡
不計代價的速成沖動
一哄而上的資源錯配
自相矛盾犧牲的環保
難以承受的優惠之重
舉例:在江蘇沭陽的政府文件中,縣紀委、組織部、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62個部門整齊排列在招商引資考核名單上,法院和檢察院因“實績未達標”被通報批評。公檢法人員放下本職,背著招商指標四處奔走——這并非孤例,而是當下中國招商引資狂潮的荒誕縮影。
本文分析地方招商引資中的亂象有哪些?
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背后隱藏的真實原因?
五宗“自導自演的慢性病”,終歸傷害了誰?
01
招商饑渴癥:全民動員的指標狂歡
“沒有與招商引資無關的人,沒有與招商引資無關的單位。
”江蘇沭陽的口號揭示了地方政府對招商的病態依賴。在政績考核的強壓下,招商任務被層層分解:鄉鎮書記因未完成任務淪為“代理書記”,統計局、殘聯等部門負責人同樣被迫掛上“代理”頭銜。當法院院長和檢察長也要為招商指標奔忙時,公共服務的本職職能已被徹底架空。
為完成數字目標,地方發明了各種“數字魔術”:
1、重復簽約:企業被多次邀請參加簽約儀式,同一項目在不同會場反復“落地”
2、數據造假:銀行人士揭露,部分地方政府與企業合謀虛報“合同利用外資”,實際資金從未到位
3、空殼充數:通過稅收補貼誘惑企業注冊空殼公司,某縣因此誕生數百家無實質經營的“僵尸企業”
“經濟增長壓力太大,感覺有點剎不住車,整個人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一位西部地級市副市長的自白,道出了畸形考核體系下的集體焦慮。
02
政績迷思:不計代價的速成沖動
在福建省漳州市,6座耗資2.11億元的仿古驛站矗立在荒野中,墻體斑駁,雜草叢生。這是時任市委書記陳家東為“早出政績”倉促上馬的工程,從決策到建設未經過任何科學論證,最終淪為長期閑置的“半拉子工程”。
這類政績沖動在新修訂的相關條例中: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屬于違反政治紀律,面臨從重處分。
但更深層的病灶在于決策機制的失靈:
1、權力觀扭曲:部分官員將個人仕途置于民生需求之上,盲目鋪攤子。湖南湘潭市委原書記曹炯芳為追求政績,全市同時啟動345個項目,最終留下33個爛尾工程
2、承諾陷阱:招商時“拍胸脯保證”,落地后“新官不理舊賬”。河北某企業投產后發現政府承諾的優惠全成空文,只因當初對接的領導已調離
3、違法默許:黑龍江蘿北縣石墨園區內,12家企業未批先建,6家批小建大,當地政府卻以“企業現場變化太快”為由縱容違法
![]()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針對任何單位和個人
03
產業同質化:一哄而上的資源錯配
當某西部縣隆重宣布引進新能源汽車項目時,一個荒誕的細節被刻意忽略:這個深處內陸的縣城,竟規劃了“海洋裝備制造園”。只因上級文件中提到“發展海洋經濟”,地方便硬生生嫁接產業,最終因物流成本過高導致園區荒廢。
全國產業招商陷入低水平復制的怪圈:
2800多個縣中,超半數扎堆規劃新能源產業園
鋰電池生產線在中西部遍地開花,某縣干部坦言:“產品未出廠已預虧,但政府投入太多只能硬上”
生物制藥被27個省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同質化競爭導致產能過剩
“候鳥企業”借此套利——同一項目在多地重復簽約,享受多輪補貼后迅速撤離。對地方經濟而言,這種虛假繁榮無異于“經濟吸毒”。
![]()
04
環境代價:被犧牲的綠水青山
走進黑龍江蘿北縣石墨園區,黑色粉塵漫天飛揚,礦石原料露天堆放,燃煤小鍋爐噴吐著未經處理的廢氣。更觸目驚心的是15家企業長期違法侵占生態用地:25公頃林地、14.5公頃濕地、1.65公頃草地,相當于58個足球場的生態屏障被摧毀。
類似的生態悲劇不斷重演:
內蒙古騰格里工業園區將醬油色化工污水直接排入沙漠,污水池底開裂,毒液滲入地下
巴彥淖爾經濟開發區污水總磷超標18.6倍、氨氮超標7.3倍,直排“塞外明珠”烏梁素海
遼寧錦州某油泥加工廠未辦任何手續,直接在農田邊挖坑填埋危險廢物
“工業園區成了污染保護傘。”環保組織的調查顯示,83.3%的園區存在水污染問題,過半園區涉及大氣污染。當“循環經濟”淪為招商幌子,綠水青山成了最昂貴的犧牲品。
05
財政失血:難以承受的優惠之重
“招商引資像吸毒,短期興奮,長期致命。
某縣財政局長面對審計報告時滿臉苦澀。該縣為吸引某龍頭企業,簽訂秘密“抽屜協議”:不僅土地按1/5成本價出讓,還承諾“五免五減半”稅收優惠。企業套取數千萬裝修補貼后迅速轉移,留下財政窟窿需十年填補。
這種隱性債務正在全國蔓延:
2024年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中,超30%源于招商優惠承諾
某縣為百億項目代建廠房、代購設備,財政幾乎被掏空
工業園區為“裝門面”斥巨資建高標準廠房,企業僅付象征性租金,國有資產淪為“免費午餐”
更荒誕的是,某些招商盛會本身已成負擔。動輒數百萬元的簽約儀式、全球招商大會耗費財政資金,而某省追蹤發現,此類會議簽約項目的實際落地率不足10%。
![]()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針對任何單位和個人
最后淺談
三點
正確看待招商引資
第一:面對困局,浙江探索的“企業服務滿意度一票否決制”帶來新思路:
政府考核從“簽約額”轉向“落地率”與“企業滿意度”。新疆昌吉州建立政府債務監督閉環,每筆招商補貼需經人大聽證并公開。而山西忻州的轉型更具啟示——依托本地光伏資源優勢培育“鏈主”企業,自然吸引43家配套企業聚集,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當某內陸縣停止向企業贈送“豪華廠房”,轉而建設產業創新綜合服務體,提供技術孵化、人才培訓等專業服務時,當年落地項目數量反增35%。事實證明,法治化營商環境比稅收減免更具吸引力。上海開放智慧城市場景供企業測試新技術,廣州推出“政策計算器”實現優惠透明匹配,這些實踐揭示招商本質: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可持續盈利的能力,而非短暫的政策洼地。
第二:“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一位縣委書記站在荒草叢生的仿古驛站前低語。這處曾耗費2億的政績工程,如今只剩牧羊人避雨的身影。當招商淪為數字游戲,受傷的何止財政與生態——河北涿州當年為供應京津砂石盲目招商,默許企業無證開采拒馬河,河床滿目瘡痍。整治時宣布手續作廢,引發砂廠主集體上訪,政府終陷訴訟與盜采的雙重困局。
第三:招商引資本無原罪,然唯GDP論的迷狂催生了太多無根之木。當土地財政走向終結,當“緊日子”成為常態,或許我們終將領悟:給企業最好的“優惠”,是一張產權安全的營業執照、一份不被隨意關停的踏實、一片能自由呼吸的藍天。畢竟,企業用腳投票的方向,永遠是真正能扎根生長的地方。
來源 | 文脈旅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