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什么值得買”進行了一輪產品升級,發布GEN2版本,主要依托AI技術,打造基于興趣的內容推薦與服務體系。結合其全新的品牌主張“我們的興趣消費指南”,可以看出“什么值得買”的平臺定位,也正從過去的“導購工具”逐步向“AI驅動的興趣消費平臺”轉變。
這個低調的電商導購平臺,因拼音首字母SMZDM被網友戲謔地稱為“色魔張大媽”或“張大媽”。早期積累的一批老用戶粘性極高,他們用它來比價、測評,分享優惠信息,可以說承載著一種古典互聯網的實用主義情懷。
而隨著平臺商業化和規模擴大,廣告增多,內容質量也更加良莠不齊,而AI內容的涌入,一方面確實極大地提升了效率,但也會讓人重新思考:大家看“什么值得買”,究竟看的是什么?
01、發家模式:以“值”為核心的導購社區
“什么值得買”始于2010年隋國棟的同名博客。
當時,電商行業的格局初步形成,并從“能買”向“買得好”轉型,消費者對可信賴的導購內容,以及線上比價的需求也隨之上升。
創始人隋國棟通過博客文章的形式,推薦各種電子產品,包括最新的產品信息、優惠渠道、測評等等,吸引了一批同樣熱衷于討論數碼產品的種子用戶。2011年10月,“什么值得買”網站正式上線。隋國棟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成立初期“沒有太多商業上的考量”,主要是想“通過內容打消老百姓對電商的陌生感甚至恐懼感”,幫助用戶在線上買到更劃算、更值得的產品。
![]()
圖源:“什么值得買”官網
這個主打“真實推薦”的導購社區,早期以優惠信息為主,后來加入了海淘、好物分享等不同維度的內容,很多人甚至是跟著“什么值得買”的經驗帖一步步學會海淘的。可以說,在當時的消費環境下,“什么值得買”上的優惠信息和曬單測評,彌合了電商購物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015年9月,值得買科技獲得華創資本的1億元投資,這也是該公司唯一的一次融資。2019年7月,值得買在深交所上市,成為A股電商導購第一股。
它的基本商業邏輯是,吸引用戶瀏覽和點擊,然后導流到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完成下單,賺取交易傭金和廣告收入。換句話說,當用戶通過“什么值得買”平臺內的鏈接,跳轉到電商平臺下單,電商就會支付給平臺一筆傭金。多年的UGC(用戶生成內容),為平臺構建起信任基礎,由此打造以口碑為導向的“選品力”。
![]()
圖源:“什么值得買”招股書
在收入模式上,信息推廣服務是主要收入來源,包括導購傭金和廣告。根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信息推廣服務收入在“什么值得買”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98.91%、86.53%、80.22%,其中導購傭金占信息推廣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9.15%、28.12%、24.68%,廣告展示收入比重則持續擴大,2018年增長至75.32%。此外,公司還承接過一些海淘代購服務,賺取代購費或商品差價。
02、UGC的導購優勢與市場挑戰
與其他導購平臺相比,“什么值得買”最突出的一點還得是它的UGC。
平臺早期推薦的品類主要是3C數碼產品,由此聚集了一批以男性用戶為主的“數碼控”,后來還被稱為“男版小紅書”。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平臺注冊用戶數達2964.45萬人,同比增長7.02%;移動端App激活量為7498.05萬,同比增長11.56%。其用戶畫像,偏向理性分析派,注重商品的實用性與性價比,消費決策過程也較為謹慎。
也正是這樣一批消費者,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與分享者。他們爆料好價,也橫向對比評測。根據招股書顯示,UGC一度占據總內容的七成以上。
![]()
圖源:“什么值得買”招股書
UGC的主要優勢,一是生產成本較低,這也為平臺帶來了較高的利潤率。比如2018年,用戶貢獻的優惠信息,為平臺帶來了1.3億元的收入,遠高于編輯、商家與機器貢獻,而公司為此付出的成本僅370萬元。招股書顯示,2016-2018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83.1%、 84.01%、73.68%。憑借著清晰的收入結構,“什么值得買”較早實現了盈利,運營效率也高于多數的同類平臺。
另一大優勢是內容信任度高、用戶參與感強、社群粘性強。它把消費這件事,從單向廣告轉化為“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說服”。你可能不愿意為品牌花幾十萬投的廣告視頻買單,但會更相信一個和你一樣在意降噪效果的技術宅寫的耳機測評。
但問題也在這里。正如前文提到的,UGC為主的內容,抓住了電商早期的信息不對稱,與消費者對可信內容的強需求。而電商平臺的內容化發展,以及更多返利與優惠渠道的出現,讓用戶在其他平臺也能找到幫助決策的內容,因而“什么值得買”的內容優勢幾乎是不可避免地被減弱了,并面臨不同維度的挑戰。
首先是平臺本身,一旦規模變大、商業化加深,內容質量很難保證原先的“純度”,幾乎是不可避免地會損傷用戶信任與好感。顧客層面,由于如今用戶行為更加碎片化,其對平臺的內容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平臺是與甲方客戶之間的關系。幾家傳統電商占據了“什么值得買”的收入大頭,雖然一方面帶來了穩定的合作收入,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電商巨頭也存在較高的風險。
與此同時,外部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除了同類型的導購平臺,還有各類返利渠道的興起,以及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都在不斷奪取消費者的注意力。
03、在工具平臺和內容社區之間
在分析外部競爭前,我們不妨先看一看電商導購市場的發展。
根據共研網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電商導購市場深度分析與投資方向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電商導購市場交易規模224.4億元,用戶規模3.81億人,2022年交易規模433.1億元,用戶規模約5.33億人,顯示出導購市場有著龐大的體量與增長空間。
![]()
然而,隨著電商平臺站內導購功能的完善,以及抖音、快手等社交電商平臺,通過短視頻與直播實現“即看即買”的閉環,導購場景與十多年前已完全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具有導購功能的平臺,或拓展業務,或自建電商尋求新出路。
這里以返利網和小紅書為例。
返利網成立于2007年,被稱為電商導購平臺的“鼻祖”。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方電商導購類應用中,返利網APP在月平均活躍用戶數、總使用次數上均排在首位。返利網強調返現激勵,以優惠驅動用戶決策,適合對價格敏感、追求省錢的用戶。
![]()
圖源:返利網官網
小紅書雖然不完全屬于傳統電商導購,但其“種草”內容,不論是吸引用戶在站內商城購買,還是到其他渠道下單,本質上都起到了導購功能。通過達人分享與社區互動,小紅書推動了以生活方式驅動的導購邏輯,強調內容與社交連接,用戶更容易產生“情緒消費”。
與上述兩者相比,“什么值得買”的用戶群體主要是習慣研究價格走勢、關注參數評測、在意性價比的理性消費者。在工具屬性上,“什么值得買”的優惠透明度和力度可能不及返利網直接,而在社區活躍度和內容多樣性上,則難以與小紅書抗衡,并且其依賴外部電商鏈接導流,變現方式相對單一。
但換個角度,介于工具平臺和內容社區之間的定位,也為“什么值得買”帶來機會。
隨著理性消費的趨勢上升,用戶對于“買得值”有了更深刻的需求;平臺所擅長的高純度消費場景,在男性用戶主導的數碼、家電、工具類目仍具垂直優勢;再加上十余年積累下來的內容資產和社區信任度,依然是它在多變導購市場中的護城河所在。
04、GEN2升級,“張大媽”能否轉型成功?
再回過頭來看,“什么值得買”今年上線GEN2版本,并不是一次簡單的迭代,而是平臺的一次戰略轉型嘗試。
轉型的邏輯,主要是從比價工具進一步轉變到“興趣社區”,更加關注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搭建AI興趣推薦系統,標簽、內容和互動都圍繞“興趣”重構,提升內容精準度與商業效率。另一方面,則是AI輔助寫作、配圖,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平臺AIGC內容占比就已達到44.1%。對于追求規模和效率的內容平臺來說,這也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興趣分發+社區共建+AI能力,撐起了全新的ZDM生態。
在品牌側,“我們的興趣消費指南”這一主張,將關注點集中在“興趣”上,可以看出“什么值得買”正在探索一種與消費者之間更能產生共鳴的連接。
![]()
圖源:“什么值得買”官方微信
不過升級的核心挑戰在于:能否在不稀釋“信任”這張老牌資產的前提下,實現商業效率的提升。小紅書和知乎上有“什么值得買”的十年老粉認為如今的平臺營銷號和水文太多,吐槽“不值得”。AI或許能夠提升效率,但不一定提升信任;精準的興趣推薦或許能拉高留存,但不一定能拉高用戶粘性。作為曾經的“理性導購工具”,它贏在真實、克制;隨著AI內容比例上升、廣告合作深化、社區氣質變化,老用戶是否買賬,新用戶能否留下,這些問題都懸而未決。
“什么值得買”的轉型,其實也反映了整個電商導購行業的焦慮:面對電商平臺導購機制的完善、社交電商的沖擊、用戶行為的碎片化,導購平臺必須找到新的立足點。歸根結底,“什么值得買”的未來可能不只在技術更新或流量策略,而在于它能否在新的電商環境里,找到更可持續的平臺敘事。
【部分內容參考自】
值得買科技招股書
共研網《2023-2029年中國電商導購市場深度分析與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艾媒咨詢《2017-2018中國電商導購市場研究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