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性回避的文章,我們前面已經發過3篇了,今天是最后一篇,內容是關于性回避的改善問題,還沒看過前面幾篇文章的,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好,下面咱們聊聊性回避的改善問題。
首先來說,性回避在以前呢,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疾病,但后來刪掉了,整體歸在了性厭惡的范疇里。
所以,我一直說性回避是一種行為模式,而不是疾病,因為你去檢查的話,激素、器官、性欲都是正常的,甚至你一個人的時候,完全有可能滿足自己的性需求。
有人因此說拒絕談戀愛,拒絕結婚,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一旦進入了性,就變成兩個人的事兒了,而變成兩個人的事情之后,問題就出現了。
性回避通常是在沒有辦法直接拒絕,但又真的不想發生的時候,所選擇的一系列合理化的理由。
有人會說,拒絕有啥難的,是一次兩次都還行,如果次次如此呢?人內心難免會有一些道德壓力,同時也要面臨世俗的判斷。
比如,有人會懷疑你性取向的問題,有人會說你就是不愛對方,換個人就好了,甚至會認為一直拒絕必然帶來關系破裂。
事實上,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性回避的女性表示對伴侶很依賴,也認為伴侶很有吸引力,她不希望關系破裂,因此更難直接拒絕伴侶,所以呢,就是能躲就躲。
而且很多時候,回避跟現實沒有關系,比如說過去的創傷客觀存在,換個人也還是存在,只要到了那個情境,就會觸發一系列反應。
有一個案例,一位女性生完孩子之后,對剖宮產的傷口很不滿意,不希望伴侶看見。
同時呢,在性行為過程中,總會想到生育過程中各種遭遇,進而選擇回避,哪怕是前后換了幾任伴侶都仍然存在。
另外,如果確實有疾病的存在,每次性行為帶來的體驗都是非常痛苦的,只能咬牙堅持,你不能說這還不算愛吧。
之前有位患者生完孩子之后做了側切,當時那個醫生,縫的就有問題,導致患者每次性行為都有明顯的牽拉感跟摩擦感,非常不舒服,一次之后要緩上好幾天,那這種情況,通常就需要先解決原發疾病,才有可能去改善性回避的情況。
至于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創傷,更多的是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比如說進行一些行為認知的訓練,或者說一些身體的覺察或脫敏訓練等等。
還有呢,就是需要雙方都去提高自己的性商,因為這個篇幅太長了,我就不展開講了,感興趣的改天咱們單獨聊聊性商這個事兒。
我這里就舉幾個雙方可以共同努力的方案:
第一個,關系維護。確實需要親密交流,但能不能建立不涉及性的親密交流,避免只能通過性來實現的處境。
第二個,找尋適合雙方的個性化性行為模式,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也避開那些抗拒的方式。
第三個,雙方共同建立一個真實表達性需求的安全空間,不必為拒絕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
最后還有一個措施,可能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但可以幫助未來的人,那就是加強全面性教育,建立積極的、完善的、以自己為主體的性認知。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性回避是一個很多人都很陌生,但卻普遍存在的行為模式,它不是自私,也不是矯情,更不是愛的缺失,而是身心發出的求救信號,也是在有限空間里的自我保全。
只有讓更多人看清這個現象,才能明白:構建一段不被恐懼支配的親密關系,是多么重要。
我是六層樓,我愛這個世界。
獨家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