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有拿云媽媽新的直播預告哦。
優點和缺點是相互依存的,
所謂的好和差也是相互依存的
這里的前提,是排除掉本質缺點,也就是道德標準之內的,不然無從說起。
我一直覺得天賦(不要說到天賦就是特指天才那種天賦,而是特點和特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和缺點是相互依存的。
天賦,本質上肯定是很耀眼且鮮明不同的特征。但這種鮮明往往會伴隨代價——它在某一方面突出到極致,往往其他方面的缺陷也顯著。我個人覺得這個界限很模糊。而通常來說,很多人會去刻意劃分缺點,比如孩子拖拉、走神、愛說話等等。
因為經常以為,天賦就是那些能帶來成功的特質,而缺點則是阻礙我們成功的東西。
比如我自己孩子小時候很突出的一些地方可能是:問出很多“傻問題”,玩一些世俗意義上“無用”的東西,把很多時間都浪費在玩上了。
觀察湯上面的“油花”半小時。
看雨落在車窗上,還要求我們用雨刮調節各種檔位去測試它。
從小讓爸爸給他燒各種各樣的東西,從樹葉到鐵皮,甚至是橘子和藥片,去觀察燒的過程和結果。
追著“烏云”跑,跑不過了開車追。
踩樹葉,從學校樹林一路踩到郊外樹林。
收集各種“藍色”,從漱口水到瓶子、袋子。
這個“天賦”放在很多家庭,是爸爸媽媽會爆炸的點,因為很耗費時間精力,且對體制內的正經學習毫無用處。所以也有人不看好他發展,在他小時候,還得到過一個“評價”:可能就是個“科普博主”。
直到有一天,傳統眼光又貌似看好他了,卻沒有太多人認可他的來時路。
大多數人只看到了現在的他:刨根問底的方向變成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人工智能、哲學各種。觀察方向變成了“樹葉投下的空隙怎么計算更好”、“有沒有更好路徑去改變AI發展路徑”、“高維投影是否可以通過插入和切除片段來改變過程和結果”。
這個“變化”,讓他的“天賦”貌似一下子就高大上了,但是那是整整10年的傻問題和傻行為堆積的。我們總會愿意看到那個19歲、29歲、39歲的看起來很厲害的人,沒有去動態看到這個人一生的起伏、變化、沉默和蛻變。
曾經的“缺點”,在合適的環境和時間,
會成了別人眼中的“優點”。
環境一旦變化,所有的評價也隨之改變,而他身上的品質,從未變過。
如果我們在小時候修正掉了他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缺點,不知道今天的他是否還是這樣?但是我猜測大概率會弱很多。
就像我一直說自己是個執行力(事務性工作)不強的人,我無法做具體重復的事情,但是我的跳躍性思維和宏觀構建能力不錯。
我個人的優點和缺點也是很明顯,起碼這些存在沒有影響我,反而讓我變成了獨特的自己:我有創造力,我也是一個好玩的人。孩子們都愛跟著我“傻玩”,也愛我在“傻玩”中去啟發他們。
我們要相信每個人天性就是不一樣。我跟羅羅也聊到,比如她執行力超強,但是她說她沒有創造力。我就是天生胡思亂想及天馬行空,但是我沒有她那么強的執行力,我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搭檔去執行。因為我一旦陷入到具體執行,我發現一點創造力都沒有了。我就是要在洗澡、散步、放松的時候才能有無窮靈感。
當一個人還沒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時,哪怕是特點也總容易被定義為缺點,因為這些特點不合時宜,機緣未到,就不被認可。
而一旦成功之后,同樣的品質立刻顯得特別珍貴,成為光環。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堅守自己的本心。
很多時候,在你改掉缺點時,優點也沒有了。
舉例子來說。大部分開創者都有點“莽撞”和“魄力”,甚至敢去賭一賭。非常謹小慎微的人可能就不敢做開創的事情。就像探險家,如果是個特別特別謹慎膽小的人,怎么敢去探索?同樣的,你讓一個隨性的人改掉隨性,變成一個板正的人,也許“藝術感”也會被遏制住。
不要看過多案例,
把很多個優點集中投射到一個孩子身上。
不要把無數個孩子的優點集中投射在一個孩子身上,甚至無數個優秀的成人投射在孩子身上。
比如:這個孩子耐心,那個孩子數學好。這個孩子語言好,那個孩子開朗。哪怕我們嘴上不承認,但是看多了,無意識就在做整理綜合和投射,然后發現自己孩子是不行的。我跟羅羅說,把外人看起來再好的孩子給你一個月,你可能就覺得說,好像也就這樣吧。
我會幫助孩子分類型和階段。會站在高一點廣一點的地方去看待他現階段的狀態。
比如:運動能力可能是個長期問題還是短期發育沒跟上?
比如:性格是一直這樣還是最近有波動?還是屬于青春期變化?
這樣劃分一下起碼會把很多亂七八糟的問題歸類和降解一點,不會陷在在龐大的一團亂麻里無從下手。
同樣學習也是,我會去看哪些是長期的。哪些是短期的,哪些是可能一生都可以努力的方向。
我理解的興趣,可能有所不同
我個人理解的興趣跟其他人不太一樣,我不認為只有傳統那些坐著認真學的叫興趣。我認為撿樹葉、看云看雨、收集瓶蓋、觀察事物、甚至可以敏銳辨別顏色和氣味、會搭配等等都叫興趣和特長。所以我很少覺得孩子真的沒有任何興趣,我總能帶他們找到好玩的事情。
更多時候,我們可能發現孩子不畫畫、不寫書法、不彈樂器、不唱歌、不運動、不下棋、甚至不玩樂高這些,實在看起來啥也沒興趣,這個是因為興趣太狹隘了。
我孩子最小時候熱衷于炒菜,興趣是鍋子和鏟子,去到商店,第一時間沖去買鍋碗瓢盆,我不知道大家覺得這個是不是興趣。
現在他13歲,最愛收集瓶蓋,家里有幾箱子。我依舊在毫無保留支持他的“興趣”。
當我們看著眼前這個有時讓我們頭疼、有時讓我們驚喜的孩子時,請深吸一口氣,嘗試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見”。
那些耗費我們耐心,挑戰我們認知的“無用”瞬間——追烏云、數油花、收集成箱的瓶蓋、踩樹葉的聲響——或許并非缺點,而是生命內在能量尚未被命名的“天賦暗語”。 它們像散落在河床的石子,孤立時看似粗糙,卻可能在某一天被奔涌的熱情打磨成獨特的鉆石。
我們總希望孩子規避“彎路”,擁抱所謂的“正確”路徑。但孩子的未來,往往生長在那條不被地圖標記的幽徑上。
那些“不合時宜”的專注,那份對“無用”事物的執著,恰恰構成了區別于他人的光芒源頭,您今天忍受的“追云”困惑,或許正是支撐他明天穿透知識迷霧的勇氣。
請相信,最深刻的教育,往往不在于修正“缺點”,而在于敬畏每一顆種子的獨特形態。當我們不再執著于把無數“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停止用世俗的標尺丈量他們蓬勃的生命力時,才能看到那份原本就存在的、獨屬于他的成長藍圖。
與其焦慮地打磨棱角,不如帶著愛意去理解、保護,甚至珍視那些暫時“不合主流”的特點。因為那些讓我們此刻費解的“特質”,與未來可能令我們驚嘆的“才能”,常常是同一種生命力的不同面向。 守護孩子的本真,給他探索和“浪費”的時間與空間,就是在為那份獨一無二的天賦儲蓄能量。
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最動人的成就,并非來自修剪出來的完美模板,而是源自那顆被信任、被自由滋養的靈魂,勇敢無畏地,活出了自己的本色。
![]()
拿云媽媽今天講的點,我特別有感觸。記得以前在公務員時,身邊所有人對我的評價基本是單純(蠢)和傻,因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對領導和級別比我低的同事態度都一樣,一點虛與委蛇都沒有(幾個姐姐覺得我聰明,也是學知識的聰明)。結婚七年時跟六爸鬧矛盾,我寫好協議要求凈身出戶只要自由六爸都堅決不同意,幾年后他跟我說,他不同意的理由是覺得我傻,到了社會上沒有辦法生存,他覺得我和他在一起付出很多,他有責任養我(我能一直做自己,確實是從小的環境縱容出來的,不管是婚前的娘家還是婚后的六爸)。
可辭職后直接面對顧客呢?我曾經的傻成為了直率,永遠的言為心聲從蠢成為了坦誠和真誠。因為不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被認為沒有生存能力的我,堅持自己不改變,反而用十三年的時間,把自媒體做出了可能最高的粘性。
一個環境下怎么看都是缺點的特點,換個環境就是極寶貴的優點。
火火和七七也一樣,她們倆都非常的特點鮮明。或許我可以把他們按模板來打造,尤其是火火,她骨子里是很聽話的孩子。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他們自由發展了,因為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樣的模板是絕對意義上的好,那就順勢養育,他們最后成為了,最適合他們的樣子,最容易自洽幸福的狀態。
在大家都在拼命卷分數的這些年,拿云媽媽作為最常和我聊天的朋友,幫助我把心態放平了很多。不是不努力,而是不被環境裹挾著假努力,盡量去做真正支撐孩子成長的腳手架。
我倆聊得來,除了底層心態比較契合,也和我特別重視科普學習有關,她是專業做科普的,可以給我很多很多具體的建議。
之前我邀請拿云媽媽做過一場直播,是因為我覺得她的心態和想法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她娓娓道來的氣質,能比文字更打動人。這兩天她看咱公號她的文章留言,覺得大家在科普啟蒙上有些誤區,主動提出連線再做一場,來跟大家講講如何高效利用家里的書籍和資源,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力,并提供使用方法陪伴孩子科學啟蒙和穩步成長。
大家可以點預約,周五中午午休時一起聊聊。如果沒時間也沒關系,直播會有回放,而且大概率我們會像第一場那樣,把干貨總結出來。因為我現在也不知道她會講啥,所以只能說大概率。反正有空的話,還是來聊天吧。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