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輝,印度五代機AMCA項目,很有可能服役即落后?
![]()
早在2001年,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就以“先進中型第五代戰斗機計劃”找印度政府要錢了。當時,他們的研發人員準備以美國的F22為藍本,設計本國的五代機,并準備自研。
搞了幾年后,工業一摸底,發現發動機搞不了、機身材料造不出、雷達生產不出來,氣動布局也沒有風洞吹。錢花了不老少,可是一件靠譜的事都沒辦成。
按照正常的故事劇本,這時俄羅斯該出場了。
2007年,俄羅斯邀請印度聯合研制五代機,印度負責出錢,俄羅斯負責出技術。當時俄方正好有個T50計劃,他們許諾印度航空斯坦,兩年時間出原型機。項目最初預算60億美元,印度出資一半。
![]()
可是兩年又兩年,印度連飛機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哪怕給一摞鈦合金螺絲釘呢?印度發消息詢問進度,俄羅斯只回,打錢!被坑了不少錢后,印度也漸漸失去了耐心,最主要的是,當時印度訂購的蘇-30MKI事故不斷,因此開始對與俄羅斯的合作產生了懷疑。
于是印度決定終止合作,緊接著, T50項目進展迅速,后來蘇-57就問世了。印度這下傻眼了,不是說有很多技術難以攻克么,怎么剛終止合作,你們就把蘇-57造出來了?
![]()
后來,印度還是決定自己干,零部件造不出來就與外國公司合作。到了這時,才開始明確制定AMCA的性能指標。按照構想,五代機的長度在18米左右,最大起飛重量要有25噸,可以上艦,航程要接近5000公里,作戰半徑1600公里左右,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
![]()
既然是五代機,對隱身性能也不能少,他們要求五代機的雷達正面反射面積不得超過0.5平米。這是什么概念?我國的殲35正面反射面積大約是0.01平米,印度定的指標是我國五代機的50倍,殲10C修改進氣道后,涂上隱身涂層,再優化一下,差不多能把正面反射面積壓到0.6平米,都快接近印度指標了。
![]()
這個數據也給俄羅斯惹來很多麻煩,許多人認為,俄羅斯和印度聯合研制的時候,T50的隱身指標就是不得大于0.5,那蘇-57的雷達反射面積可能就是比0.5低一些。
按照印度的設想,AMCA應該是一款多用途戰斗機,可以執行截擊、空優作戰、對地攻擊、戰術轟炸以及戰術偵察等多類型任務。載彈量要有9噸,內置隱身彈倉可以掛載4枚遠程空對空導彈,比如阿斯特拉、和NGCCM空空導彈。對地攻擊方面,要能掛納格反坦克導彈和布拉莫斯反艦導彈。
![]()
同時,還要有一門23毫米機炮,用來反直升機或者近距離空戰。雷達方面,AMCA要裝上有源相控陣,同時具備電子戰能力。它還要集成數據鏈系統、無人僚機指揮系統、以及紅外探測跟蹤技術、紅外導彈主動激光對抗技術,和AI戰情分析多任務處理功能。
總之,按照印度的構想,這是一架融合了五代機和部分六代機標準的多用途戰機,比我國的殲20還要牛,將是亞洲最強五代機。
![]()
那么印度如今走到哪一步了呢?
2024年,AMCA項目又拿了一筆研發資金,大約18億美元,今年2月份拿出了一個全尺寸模型放到了航展上。外形看著挺像那么回事,和F22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
印度準備分兩步走,五代機的首個型號AMCA Mark 1型的零部件先采購,印度斯坦航空負責組裝刷漆,Mark 2型則全部國產。比如發動機,印度準備從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訂購一批F414,先生產一批,然后再上自家11噸推力的渦扇發動機。
這么做其實也沒什么問題,我國殲20前期裝的還是俄制AL-31發動機,后來換上自研的渦扇-10B,再后來是渦扇-15。
問題是,印度航空斯坦能吃透F414的技術嗎?不說創新,把這個發動機的生產線搭起來,自己能生產,恐怕他們也做不到。
![]()
五代機其實對發動機的要求不怎么高,雷達、航電、火控、隱身技術、內置彈倉、氣動外形才是關鍵。五代機目前除了中美俄,印度還能往哪家尋求技術呢?總不能是土耳其和韓國吧!
現在印度的計劃是,他們的五代機2035年要實現量產。感覺這又是一架光輝戰機,能在2050年服役就不錯了。對于印度斯坦航空來說,這個項目很好,鐵飯票,時間拖的越久,拿到的經費就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