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比如孩子總是過于討好他人,或者成年人在面對壓力時不知所措。這些問題在心理咨詢室中可能會得到專業的干預,但如果將咨詢室內的語言直接搬到公共場合,可能會引發很多問題。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探討一下心理咨詢中的精準干預和公共傳播中的普適引導之間的差異。
小宇是一名12歲的小學生,他在學校里總是主動幫同學寫作業、承擔班級事務,即使被欺負也不敢拒絕,因為他害怕被孤立。回到家,他也從不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比如想要一個新玩具或者不想參加補習班。這樣的行為表現出了一種討好型人格傾向。心理咨詢師的目標是通過長期的咨詢,幫助小宇逐步建立健康的心理邊界和自我需求表達能力。
在咨詢室里,咨詢師會用一種非常專業且精準的語言來幫助小宇。比如,咨詢師會問小宇:“剛才你說‘幫同桌改作業是因為不想讓他討厭你’,如果給這種感受起個名字,它會是什么?是害怕?還是愧疚?”這樣的提問其實是幫助小宇將模糊的“討好沖動”轉化為具體的情緒體驗。通過給情緒命名,小宇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從而為后續的行為改變奠定基礎。
咨詢師還會用蘇格拉底式提問來挑戰小宇的非理性信念。比如,咨詢師會問:“如果今天你拒絕改作業,最糟糕的結果真的會發生嗎?比如同桌會永遠不理你,或者老師會批評你?”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小宇區分現實后果和想象中的威脅,打破“拒絕=被毀滅”的災難化思維。
此外,咨詢師還會設計一些實驗性行為訓練。比如,咨詢師會建議小宇:“下周我們可以試一件小事——當你不想參加小組活動時,直接說‘我現在想自己看書’,不管別人怎么反應。我們事后一起看看會發生什么,好嗎?”這種小步驟的行為實驗可以幫助小宇積累成功經驗,重塑“表達需求是安全的”這一認知。而咨詢師的在場支持則降低了小宇嘗試的風險。
然而,如果將這種咨詢室內的語言直接移植到公共空間,可能會引發很多問題。
比如,某育兒博主在短視頻中可能會這樣對家長說:“你的孩子太懦弱了!以后他再說‘幫同學寫作業’,你就逼他說‘我不干’,必須學會把自私刻在骨子里!”這種表述完全忽略了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兒童的大腦前額葉(負責理性決策)要到25歲才發育成熟,要求未成年人“優先考慮自己”,違背了他們的認知發展規律。而且,這種表述還會制造親子關系危機,引發孩子的反抗或自我否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像咨詢師那樣先共情,比如對小宇說:“媽媽知道你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然后再逐步引導。
在公共傳播中,我們更應該用一種普適性的語言來表達。比如,科普作者可以這樣對家長說:“有些孩子像小太陽一樣溫暖,總想讓所有人開心。但如果總把別人的需求排在自己前面,可能會忘記自己也需要充電。下次當你家寶貝幫別人做事后有點失落時,可以試試問他:‘你覺得這次幫忙讓你開心,還是有點累呀?’這不是教他自私,而是幫他認識自己的感受,慢慢學會平衡‘幫助別人’和‘照顧自己’。”這種表達方式去除了病理化的標簽,用“小太陽”“充電”等比喻降低了孩子的心理防御,同時也賦予了家長可操作的溝通技巧。
總結來說,心理咨詢室內的干預語言和公共傳播的普適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咨詢室內的干預語言是為了精準改變特定行為模式,語言風格更傾向于深度反思和挑戰信念,而且有專業關系作為兜底,允許試錯。
而公共傳播的普適語言則是為了普及基礎心理知識,語言風格更傾向于生活化的比喻和正向引導,避免絕對化的建議,預留彈性空間。正如有位咨詢師所說:“在黑暗中尋找意義是醫生的責任,而讓陽光照進每個房間則是教育的使命。”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