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紀60年代時,就有大量朝鮮人逃荒至東北,成為所謂的“歸化人”。1910年,朝鮮被日本吞并后,大量朝鮮人隨日本人進入中國定居。而到了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當局強制朝鮮人遷徙至東北。到了二戰結束時,東北的朝鮮族已經達到217萬人。
日據時期,包括金日成在內的一些朝鮮愛國者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以朝鮮族戰士為主的“李紅光支隊”后來成為解放軍第166師;另外還有在太行山地區活動的朝鮮義勇軍華北支隊,組建了后來番號為解放軍第164師、156師的部隊。此外,在四野的38軍、40軍以及47軍等部隊中,也存在大量朝鮮族連隊和朝鮮族戰士。據初步統計,四野中的朝鮮族將士,有5萬人之多。
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應金日成的請求,中國同意將這三個師的部隊移交給朝鮮。1949年7月20日,164師和166師攜帶全部裝備,齊裝滿員,進入朝鮮。1950年4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內的156師的朝鮮族士兵,攜帶全部武器裝備,抵達北朝鮮元山。至此,中國共向朝鮮移交了成建制的3個師的兵力,共37000余人。
![]()
返回朝鮮后的官兵隨即編入了朝鮮人民軍。原164師返回羅南后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5步兵師,下轄第10、11、12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原164師副師長金昌德少將任師長。
原166師返回新義州后整編為第1軍團第6步兵師,下轄3個步兵聯隊1個炮兵聯隊,原496團497團498團分別成為第13、14、15聯隊,原166師政治委員方虎山任師長。
在鄭州成立的獨立15師(原156師),整編為第一軍團第12師,全宇任師長。
原15師下轄3個團分別成為人民軍第30、31、32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
原47軍下屬由朝鮮族官兵建立的獨立團改編為人民軍第1軍團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
此時,在朝鮮人民軍中,師旅長以上干部,全部出身于原東北抗聯和延安義勇軍。
來到朝鮮后的原四野朝鮮族官兵,隨即被要求辦理轉黨手續,即由中國共產黨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據一些當事者回憶,開始很多人對轉黨表示不理解,有情緒。為此朝鮮方面多次請求中國方面派人去做工作,才使轉黨工作順利進行。
這些在中國轉戰南北、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部隊,在朝鮮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時韓國軍隊主要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前偽軍構成,裝備和戰斗力都很差。擁有了這幾支能征慣戰的部隊,朝鮮的軍事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韓國。得到如此精銳之師,金日成顯得有恃無恐,1950年6月25日,在未向中方通報的情況下,就向韓國發動了突然襲擊。
韓國軍隊當時并未集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戰況一開始確實如金日成所想,朝軍推進速度很快。7月5日,在占領漢城的戰斗中建立卓著功勛的步兵第4師被金日成命名為“漢城第4師”。7月23日,金日成發布命令,特別嘉獎金雄李權武所率部隊的貢獻突出。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近衛”稱號的部隊有7支,其中從中國返回的部隊就有4支,即第18聯隊、第4步兵師、第6步兵師和第10步兵聯隊。
此外,方虎山于11月15日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而獲此榮譽稱號的包括方虎山僅三人。第12步兵師被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51年5月2日)。
![]()
但是美軍在仁川登陸后,戰局逆轉,朝鮮軍隊普遍都遭受了重大損失,人民軍主力被打得或死或散,幾乎不復存在。
由164師改編的人民軍第5步兵師沿東海岸南下,占領江陵后遭遇美海軍艦炮阻擊,損失重大。7月底進軍浦項地區,與第12師協同作戰,同韓軍第3師和首都師展開了一個多月的激戰。9月下旬美國仁川登陸后敗退,剩下3000余人編入第4軍團。
原166師改編的人民軍第6步兵師,攻占開城、江華島金浦金浦機場。后沿著西海岸經忠清南道西部占領全羅道的木浦、光州、順川后,迂回南海岸進軍慶尚南道河東、晉州地區。進攻馬山時遭遇美軍第25師的頑強抵抗,與美軍對峙一個多月。撤退時兵力損失近半,后到慈江道整編,以該師為基礎組編成第5軍團。
由獨立15師整編成的人民軍第12步兵師,一部分參加攻占春川的戰役,后進攻洪川元州忠州丹陽,越過竹嶺進軍慶尚北道,7月底攻占安東。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所受損失重大。
原47軍轄下朝鮮族官兵組成的人民軍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參加攻打漢城的戰斗,并首先從北部攻入漢城的中心地區。三天后,該部渡過漢江經水源南下,在烏山擊敗美軍史密斯大隊,在朝鮮戰場創下首次打敗美軍的紀錄。其后又參加了攻占大田的戰斗,被人稱為所向無敵。聯隊長張教德提升為師長,但尚未赴任就陣亡于平澤。后來該部隊參加洛東江戰役,在戰斗中損失慘重,撤退后編入南浦地區第4軍團。
![]()
9月29日,韓國軍隊攻克漢城。
10月9日,美軍越過三八線。
10月20日,韓軍第1師首先攻進平壤。
10月24日,聯合國軍在越過三八線后第14天就挺進到了清川江,南韓軍隊則已經逼近在鴨綠江畔的新義州地區。
如果得不到幫助,金日成等人只能逃往他國尋求庇護。中國出兵后,朝鮮一口氣才喘過來,得以重新整編、訓練軍隊,重組人民軍。由于原來的部隊被打得太慘,人民軍在重組之后,即使恢復了某些番號,也沒有人愿意提這段傷心史了。也許是不好交代,這些四野的番號也從解放軍軍史資料中徹底消失了。
戰爭結束后,據不完全統計,回國的4萬多朝鮮族官兵在戰斗中犧牲的約30%,被俘的約20%,余下的約30%定居朝鮮,20%自戰爭結束至1957年陸續返回中國定居。
例如,1982年黑龍江省五常縣共有45000多名朝鮮族,其中有209人為戰爭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按人口比例估算,回到中國的朝鮮族官兵大概有10000人左右。1981年曾調查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當時還健在的大約有6000人。
四野的朝鮮族師本身就是由中國人組成的,雖然他們是朝鮮族,但是這些朝鮮族軍人已是事實上的中國人。當時沒有什么外交經驗,也沒有考慮國際法方面的問題,中國只是從階級感情、兄弟感情等方面考慮,決定把四野的朝鮮族師送給朝鮮人民軍。
并且為了滿足金日成的要求,還在東北動員征召了1500名朝鮮族新戰士,(1949年6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林楓、副主席張學思、高祟民聯名電示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副主席周持衡:“茲決定由你省擴充1500名朝鮮族新戰士之緊急任務,限于7月20日前完成。條件17歲至30歲之青壯年,歷史清白,不要特務、憲兵、警察及其他成份不好者。身體強健,沒有慢性病及梅毒等惡性癥。”)
結果這些兵中絕大多數是中國籍原朝鮮人歸化民子弟,也稀里糊涂被送到朝鮮去了。戰爭結束,延邊留下了一大批寡婦和沒有父親的孩子。
至于活下來的人,他們為朝鮮立下戰功,本來可以留在朝鮮。只是這場戰爭下來,使得原來很多四野朝鮮族師的指戰員們看清了朝鮮人民軍。人民軍從主體來說,是一支拿著蘇式武器的舊日軍,帶有許多舊日軍的習氣,這在當時的韓軍和朝軍中都比較普遍。
國內過去的很多朝鮮族士兵受不了那種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上下級關系和體罰,再加上很多其它無法回避也不想回避的現實因素,于是在戰爭結束后,剩下活著的朝鮮族官兵們許多陸續選擇回到中國。
當時回國的朝鮮族官兵或許并沒有預見到什么,但很多歷史往事說明,他們的選擇是明智的。沒有回國的人,后來多數被卷入延安派、蘇聯派、南方派等等一系列的斗爭,悔之已晚。最后導致有些朝鮮官員趁著開會的時候偷偷開車跑到中國來,再也不肯回去了。
![]()
當然,還有許多將領已經身處旋渦之中,沒有辦法抽身了。如金雄、方虎山、李權武等著名戰將先被追究戰敗責任,然后統統打成反黨反革命分子,不知所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