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AI不會像To C那樣,幾個月內就可能搞出一個全民“爆款”,而是更像一場深水區的結構再造。因此,循序漸進滲透成為走入新區的一種必然。
![]()
近期,金蝶動作很大,全力強攻企業管理AI賽道。此前,金蝶高層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金蝶云轉型已經成功,下一個目標就是AI轉型。”
在軟件行業,“云轉型”無疑是一個高頻術語,簡單來說,就是傳統軟件公司從“一次性軟件銷售”轉向“訂閱制(云)服務”。這就像房地產商的主營收入不再靠賣房,而是變身房東向住戶收租,同時提供管家服務。現在有了AI,更能增加“服務”的含金量,賺錢邏輯也更長期主義。
為什么國內很多軟件公司馬不停蹄地推動轉型?(360集團原副總裁)楊炯緯在分析國內157家IT軟件上市公司的財報數據后,發現這些公司忙活一整年,全部加起來凈虧70億。知名投資人朱嘯虎也指出,A股軟件公司整體上已很難盈利,老板幾乎就是給員工打工了。
現實困境,逼著傳統軟件公司加速轉型,但時至今日,真正成熟的商業模式還并不多見。
近十幾年,“云服務”和AI成為傳統軟件公司逆轉現實困境的重要破局點。針對相關問題,陸玖商業評論專門拜訪了一位上市公司財務總監,但提及SaaS、企業AI等技術熱點,他反而有些錯愕。
多年來,他一直在使用金蝶云星空系統,但他并不關心這個系統中用到了哪些炫酷、前沿的技術,只是關心一些具體業務問題怎樣得到解決。他對陸玖商業評論直言不諱:“技術系統要能適配我們的業務,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方式要去適配哪個技術系統,這會很累。現有系統已經夠用了,而且技術服務人員對我們的業務流程越來越熟悉,主要是能換位思考,為什么我們的業務要這樣設計,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近年,關于SaaS、企業AI的熱點很多,我們不需要被這些牽著走。只要能為我們創造匹配的價值,即便出現了新的科技熱點,我們也能很快適應。”
可見,持續適配企業用戶的業務需求,要比技術系統本身更加重要。那么,金蝶“云轉型”成效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尤其在金蝶還沒扭轉虧損的情況下,就加碼AI,是戰略遠見還是風險疊加?或許,對金蝶來說,比轉型速度更重要的,是找到用戶適配、技術創新與財務健康三者的平衡點。
01 從ERP到云,再到AI
過去十幾年來,金蝶等軟件公司一直在尋求重新定義自己,但真正稱得上“轉型”的,只有兩次。
創業初期,金蝶的業務、產品結構十分簡單,只有財務管理軟件,客戶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后來,金蝶切入ERP(企業資源計劃)領域,客戶遍布全國。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技術和商業突破。柳傳志就曾說,當年ERP系統剛出現時,沒有ERP的企業和有ERP的企業根本沒法比。聯想沒有ERP時,需要200個會計算一個多月,才能得到上個月比較準確的銷售數據。有了ERP后,倉庫里一有變化,財務賬本那兒立刻就改了。
當時,企業普遍對ERP期待過高,而軟件公司也信誓旦旦,承諾會幫助企業實現管理變革。但系統上線以后,企業發現,不過就是把線下流程原封不動搬到線上,哪來什么管理變革?
此時,金蝶還在學習IBM,從2010年到2013年,金蝶都想要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ERP+ 咨詢解決方案”公司。這期間,IBM、埃森哲等咨詢機構卻在大規模裁減ERP咨詢顧問。這讓金蝶非常痛苦,除了資本市場不買賬,股價接連下挫,企業用戶也不買賬,導致金蝶2012年營收大幅滑落至20億元以下(直到2017年才重回20億元上方),金蝶員工也面臨很大的動蕩不安。
2014年,金蝶高層頓悟,宣告成立“ERP云服務事業部”,正式啟動云轉型。什么是云服務?簡單設想一個情景,你在外面陪女朋友逛街,客戶突然緊急找你要一份報價文件,文件在你的工作電腦里,你至少要花一兩個小時回公司開電腦,但客戶不能等這么久。是不是很耽誤事?云服務就是讓你把文件托管在可信賴的第三方平臺上,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存取任何文件。
按照金蝶創始人徐少春的話來說,就是“讓更多人的工作No Pen(無筆)、No Paper(無紙)、No PC(無電腦),實現一種社交化、移動化、共享式的彈性辦公方式。”這是金蝶的第一次轉型。現在,金蝶力推的第二次轉型(AI轉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AI提升云服務的智能度。
那么,企業用戶真的需要更加“高智能的云服務”嗎?李劍作為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對這一問題比較有發言權。他告訴陸玖商業評論:“企業用AI時,不可能出了一個新技術,就馬上推動落地。尤其是大公司,更看重底層技術的穩定可靠,但產品方給你看的,可能是試10次任務,選其中最好的一次。真等你自己用起來,比如ERP系統訂單,可能AI會有一個你不愿接受的錯誤率。”
AI應用在企業管理層面的可靠性問題,尚需時間檢驗。金蝶布局企業AI的動作十分迅速,但仍需認真權衡,要給用戶適配、技術迭代留出足夠緩沖時間。
02 云服務企業的盈虧平衡點在哪里?
國內ERP領域素有“北用友、南金蝶”之說,而且近年兩家公司都在發力企業AI。新近推出的各種企業級AI應用,更是令人眼花繚亂。但真正懂行的人清楚,云服務是企業AI的基石,云業務做得怎么樣,決定了企業AI發展的后勁。
怎樣才算是一家標準的云服務公司?按照業內一般約定,訂閱收入占比達80%以上是基本門檻。根據2024年報數據,金蝶云業務已經占到集團收入約81.6%,用友云業務占比還不到75%。相比之下,金蝶更接近一家云服務企業。
再看盈利情況,從2019年到2024年,用友營收總額從85.1億小幅增長到91.5億,但盈利連年下滑,2024年虧損擴大到20.6億;金蝶營收總額則是從33.3億大幅增長到62.6億,并一直在減虧,2024年虧損收窄到1.4億。這當中有一個重要問題——如何理解云服務公司的虧損情況?
過去直接售賣軟件,是一錘子買賣,現今云服務的訂閱制收費,是細水長流——過去一套賣30萬元的傳統企業軟件,變成云服務訂閱以后,可以報價每年收費10萬元。實施部署以后,“客戶成功部”就會對客戶長期跟蹤服務,因為業績主要源于客戶的續費。
云服務公司的本質就是續費,這個“續費模式”決定了云服務公司的服務方式、公司估值都和傳統軟件公司完全不同。但這種細水長流的續費模式,也有一個弊端——需要前期投入大筆研發費用,再一年一年慢慢收回成本并實現盈利,只要撐過盈虧平衡點,成本投入會大幅減少,就可以享受盈利增長的好日子了。
所以,云服務公司的虧損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虧損長期不能收窄,越虧越多。從近年的財務現狀來看,云業務占比突破80%門檻+虧損持續收窄,可以證明金蝶云轉型已經成功。
除了云業務的成熟度(如算力儲備、數據整合能力、行業解決方案等)會直接影響AI落地的效果,企業AI的長期競爭力還取決于算法能力、行業Know-How(專業知識)、客戶場景理解等多維因素。長期看來,金蝶更需要扎扎實實做好的,是在技術沉淀、生態協同上持續打底。
對此,李劍向陸玖商業評論表示:“我很欣賞Salesforce的做法,他們沒去搞什么花哨的 AI 新產品,而是拆解成熟的業務流程,對具體工作細節,用 AI 進行加強。比如給客戶寫方案時,AI能自動調取歷史數據生成初稿;還能基于客戶行為做精準預警。這不算顛覆性創新,但我們更傾向這種穩重的做法。”
03 All in AI最大前提是什么?
機構投資人有一個基本共識——國內軟件行業很難賺錢,這是商業邏輯出了問題——你能夠幫客戶賺錢,客戶可以考慮分錢給你;但是你幫客戶省錢,客戶一般很難看得到。
國內傳統軟件公司,甚至云服務公司和AI公司,提供系統服務、解決方案,基本邏輯都是在幫客戶省錢。這就給市場開拓帶來很大挑戰。
金蝶要All in AI,能用AI解決的事情全部用AI來做,商業上一定有一個前提——能使AI給客戶帶來可分辨、可量化的成果。
如果還是將AI作為一種軟件產品,以工具的形式提供,你說你能幫助企業客戶改善、優化業務流程,但客戶未必認同。將AI應用在企業管理層面,切忌單方面的想象。這就像你在汽車時代,想要造更好的馬車。
對此,北京彼雪戈創始人趙振華向陸玖商業評論講了一個觀點:“以我接觸到的企業主朋友看來,ERP系統或者企業AI,主要作用是讓老板有信心、有把握。比如,一些小型電商公司,真不敢指望AI做的智能客服,或者用戶需求洞察。去年,有朋友花幾十萬搞AI客服,結果,那些應對客戶投訴的基本話術還要人工一條條教。但非常重要一點——預測庫存,AI確實起到一定作用。以前,不少老板憑經驗安排庫存,稍有風吹草動,要么存貨堆到天花板賣不動,要么斷貨被客戶罵。現在,應該囤多少貨,有小而美的AI工具能隨時根據變化,給老板提供建議,基本還算靠譜。”
有AI輔助,和沒有AI輔助,在哪些具體的業務環節,確實產生了哪些不一樣的效果,一定要做到可分辨、可感知,這是客戶愿意為AI付費的判斷基礎。
金蝶在推動企業AI商業化的過程中,最聰明的一點,是做到了可量化。比如,幫通威股份構建HR智能體服務中心,得到“平均系統操作時間縮短70%”的結果;幫建發房產搭建AI驅動的合同中臺,得到“整體處理效率提升50%以上”的結果;幫海信集團構建干部考察與智能任職評定系統,得到“提升內部招聘比例120%”的結果……這些量化數據是怎么得來的,外界不得而知,但金蝶產品的這些量化結果得到客戶認可,商業化就跑通了。效果可量化,才能做到商業可定價。
當然,企業AI不會像To C那樣,幾個月內就可能搞出一個全民“爆款”,而是更像一場深水區的結構再造。因此,循序漸進滲透成為走入新區的一種必然。
近年來,金蝶在為一些中型制造企業實施供應鏈優化方案時,通過智能排產和庫存預警,采購成本明顯降低,庫存周轉率也有一定提升。但也有部分企業的財務總監反饋,由于AI應用在復雜業務場景的適配性仍有提升空間,目前跨部門數據協同有時仍需人為干預。
綜合看來,企業級AI,懂業務比懂技術更重要,關鍵是要能摸準企業運轉的真實脈搏。它得像個老財務,能看透每張報銷單背后的審批邏輯;得是個HR專家,清楚招聘環節里用人部門、HR、老板之間的微妙博弈;還得是個法務老手,能預判合同從簽訂到執行可能埋雷的每個環節。聚焦那些讓管理者和一線員工天天頭疼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那些重復操作卻總卡殼的流程末端,往往更需要AI出手相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