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AI負責人,幾個月前剛被頭部軟件公司高薪挖過去,昨晚給我說想離職,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
原因么,是他覺得公司根本不適合搞AI。
這家公司的情況我大概知道,深耕行業十幾年,估值百億(能查到的最新數據),擁有豐富的產品和客戶資源,為什么朋友卻覺得它不適合搞AI呢?
他給我舉了一個例子。公司的產研管理,是典型的“牛馬”管理模式:要求產品經理詳細填寫任務和工時,再根據工時核算績效。
用這種僵化的管理模式考核創新項目,確實不怎么友好。
再一個,匯報層級太多,決策太低效。
他是CEO親自招聘的,相當于AI總負責人,但匯報關系和CEO隔著幾層,日常沒辦法直接和CEO溝通,資源、方向等問題都無法快速解決。
更郁悶的是,公司高層真正關心的不是“客戶想要什么”,而是“領導想要什么”,這種官僚作風讓他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你看,從管理機制到決策效率,再到產品導向,全都與AI創新需要的文化背道而馳,還怎么搞?
其實,從AI大廠出來以后,他拿到過多個offer。
當時來咨詢我的意見,我就告訴過他:如果你選擇這家傳統軟件公司,最大的挑戰就是企業文化問題。
結果一語成讖。
這家公司得了典型的大公司病:
1、CEO聽不進反對意見
2、高管張口閉口都是戰略,但是離一線越來越遠,聽不到炮火
3、員工做事的第一原則是“領導喜歡”,第二原則是“不犯錯”
這種官僚風格,對于成熟產業來說或許可行,但是對于AI這樣無法照搬歷史經驗的領域來說,基本就宣告了失敗的命運。
當然了,也要承認,這位產品負責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在“向上管理”方面做得不夠。
在大公司,領導也是重要的“內部客戶”,了解領導的“痛點”,給出解決方案,是推動項目的必要工作。
但是,這家公司畢竟不是字節、騰訊這種ToP大廠,如果“既要又要”,恐怕很難找到合適的AI負責人。
在我看來,這樣的傳統公司不在少數。
他們AI轉型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不是資金,而是企業文化。
創新需要的是試錯的空間、決策的靈活和對一線的信任,而非管控、層級與權威。
因此,想要在AI時代引領變革的軟件公司,就必須把權限下放給產品負責人。
允許他們低成本試錯、不過早追求量化結果、給予他們更多支持而不是管控。
說白了,就是放下領導的權威,把決策權交給“聽得到炮火的人”。
比如,最近Meta宣布重組AI團隊,并裁員600人,其核心目的(之一)就在于“減少決策所需的溝通環節,使每位成員承擔更大責任并獲得更廣的施展空間。”
當科技巨頭都在主動拆墻破界,傳統軟件公司如果仍在固守陳舊模式,那么流失的將不止是一位AI負責人,而是整個轉型的未來。
來源 | 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
作者 | 王戴明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