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伊利,是穩居行業之巔的大型企業?是超市貨架間被無數家庭信賴的品質標簽?還是那句如雷貫耳的 "滋養生命活力"廣告語?
可事實卻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乳業帝國的背后,上演著管理腐敗、產品質量監管不嚴、無視經銷商血淚等一幕幕令人瞠目結舌的荒誕劇碼。伊利的這塊 "金字招牌" ,早已千瘡百孔。
01
再鮮亮的外表,也難掩上下的腐敗
一直以來,伊利都宣稱“對舞弊零容忍、堅持反舞弊的高壓態勢長期不松懈,是對良好組織生態的堅定守護,更是對所有員工的深層保護”。還制定了《反舞弊工作管理辦法》《員工獎懲制度》來粉飾其鮮亮的外表。
然而,企業首任董事長鄭俊懷作為國家機關委派到公司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擔任伊利公司董事長、總裁的職務便利秘密成立外部公司,并先后挪用伊利集團1650萬元購買伊利的社會法人股票,從中牟取個人利益,以挪用公款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2023年,鄭俊懷又因被認定從伊利股份挪用公款約2.45億元,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
![]()
不止是上層的腐敗,2024 年初,伊利集團一則反舞弊通報揭開了企業上上下下中飽私囊、謀取利益的冰山一角。
![]()
通報顯示:企業年內公司共查處典型舞弊事項153起,主要集中在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利用職務便利侵占費用、隱瞞利益關系參與業務往來謀取私利、內外勾結盜竊牟利、相關方合同詐騙等方面,其中涉嫌違法犯罪案件25起,包括上半年查處的16起以及下半年新增的9起。
具體來看,包括前員工徐某某團伙偷盜產品變賣獲利 60 余萬元,銷售領域員工楊某某等人騙取公司費用近百萬元,甚至有員工向經銷商索要錢財 7.8 萬元、前員工喬某收取好處費15余萬元等等。
還有某外部合作方通過虛假材料騙取服務費用 100 余萬元,另一供應商虛構物料信息套取 190 萬元,經銷商套取營銷費用20余萬元。
![]()
一樁樁案件暴露出伊利內部監管形同虛設,"陽光透明" 的口號更是淪為空談。 這種系統性腐敗如同癌細胞般侵蝕著企業根基,讓消費者不禁質問:這樣的公司如何保障產品安全?
02
質量問題頻發,削弱公信力
伊利作為中國乳制品行業的領軍企業,在市場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近年來,伊利卻頻繁陷入食品質量問題的風波之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21年,北京一消費者曝光在京東自營旗艦店購買的伊利乳酸菌凍干酸奶里發現蟲子。事件發酵后,伊利集團相關負責人否認發出死亡威脅,并表示涉事產品為旗下子公司品牌,不確定是否為該公司生產。此次事件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對伊利品牌的信任,還暴露出其在危機公關處理方面的不足。
![]()
2024年8月,陳女士購買的伊利益消酸奶,發現酸奶瓶口處有霉菌附著,而此時酸奶已被喝掉大半。也是同一個月,楊女士購買的伊利每益添活性乳酸菌飲品有有酸辣刺激感和明顯變質跡象,后聯系店鋪客服要求賠償,商家未同意。
2025 年 5 月,黑貓投訴平臺上多條消費者控訴,購買的伊利純牛奶在保質期內變質發酸,冰淇淋中吃出瓜子殼等異物,甚至有消費者飲用后身體不適。令人憤慨的是,伊利客服面對投訴敷衍推諉,拒絕履行賠償責任,甚至擅自取消訂單、隱藏物流信息。
![]()
![]()
接連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沖擊著消費者神經,也反映出伊利在產品質量管控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長此以往,持續累積的負面影響將不斷蠶食消費者對伊利品牌的信賴,嚴重削弱其市場競爭力與行業公信力。
03
經銷商血淚控訴,透支商業生態
數據顯示,2024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1157.80億元,穩居亞洲乳業第一。
當伊利以強大的業績優勢牢牢占據著中國乃至亞洲乳制品行業龍頭老大的位置時。誰又知道,在光鮮的財報背后,是經銷商群體的血淚控訴。
眾所周知,伊利給經銷商下達的銷售任務往往較高,而部分經銷商難以完成任務,不僅沒掙到錢,反而血本無歸。河南省的某前伊利經銷商控訴,代理伊利品牌近20年,最后卻落得背負1600萬巨額債務的下場,其中就包括因無法完成銷售任務而產生的巨額虧損。
![]()
曾經不少經銷商以為,伊利作為大品牌,誠信會是其立足于市場的保障。可萬萬沒想到,有部分經銷商反映,伊利存在反扣銷售的情況,并且補貼往往不能及時、足額兌現。一位山東省的伊利經銷商表示,自己拿到的第一批貨中,24盒裝純牛奶和優酸乳的價格分別是57.9元和35元/箱,而正常市場價分別為51元和31元/箱,每賣出一箱就會虧4-6元,而廠家當時承諾的全額補差價遲遲沒有兌現,甚至還以各種理由克扣,導致經銷商一直在虧損,資金缺口難以補上。
在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伊利產品價格調整較為頻繁,而經銷商常常難以及時調整銷售策略和庫存管理,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同時,伊利還會在動銷難的時候向經銷商壓貨,導致經銷商庫存積壓,資金周轉困難。2024年,伊利業績下滑,有經銷商反饋,企業加大了向經銷商壓貨的力度以回籠現金。這些絲毫不考慮經銷商處境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企業渠道健康和品牌價值,更盡顯大廠的傲慢與霸道。
![]()
在業內人士看來,伊利對經銷商的種種擠壓,又折射出企業在商業生態建設上的短視,并且這這種將僅看重短期利益的涸澤而漁式經營策略,不僅在透支品牌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是侵蝕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還應當注意到,伊利暴露出的這些問題也早已不是個別事件,而是一場系統性的信任崩塌。當市場還在為 “民族品牌” 的崛起歡呼時,伊利卻不斷用實際行動敲響警鐘 —— 一家漠視商業倫理、突破質量底線的企業,終將被消費者用腳投票。
對此,我們有權利要求伊利直面三大拷問:其一,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徹底根治內部腐敗,斬斷利益輸送鏈條?其二,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等全流程中,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保障產品質量?其三,面對千瘡百孔的信任危機,伊利打算用怎樣的誠意和行動重建消費者信心?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伊利的未來,更是對整個乳業行業的一次深刻警示。在食品安全與商業倫理面前,沒有任何企業能享有豁免權,唯有堅守底線,才能贏得市場的尊重與信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