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陽光下,孩子們蹲在田埂邊,將土壤捧在手中仔細觀察,隨后把幼苗埋進松軟的泥土中……當下正值春耕時節,農業研學備受青睞,孩子們在學校組織的“接地氣”的活動中接受勞動教育。
近日,河西區平山道小學組織30多名同學來到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通過種植體驗的方式,了解現代農業技術和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該基地占地面積3000畝,活動中,市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科普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了國家土壤質量武清觀測實驗站,了解土壤的形成、分類以及如何通過科學方法保護和改良土壤。“這回我知道了,土壤不僅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更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學有所成”。“快看,這是我種的黃瓜。”“這是我種的茄子。”……在專屬小農場里,同學們伴著泥土的芬芳,挖坑、播種、滴灌……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種植過程中,體驗生命破土而出的奇妙過程。
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科普負責人李冰介紹:“我們建有植物營養與肥料、土壤與水、生態環境和農業微生物四類學科。活動中,除了種植環節,孩子們對廢棄物資源化試驗站也特別感興趣,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可以將秸稈、糞便、尾菜等廢棄物變成有機肥料。大家見證了變廢為寶的過程,有利于激發對現代農業的興趣。”
位于西青區辛口鎮的一座家庭農場近期也迎來不少小客人。負責人劉英芹告訴記者,農場與本市多所中小學都建立了合作關系,同學們在這里能種植玉米、花生、甜瓜、草莓等,還能進行采摘、植樹等活動。“我們還可以采取‘責任田’的方式,把一塊菜地包給某個學校,同學們種植后,我們會以視頻、圖片等形式,隨時反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孩子們都說,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一天天長大,別提多開心了。”
針對近期盛行的農業研學活動,家長們也紛紛點贊。“現在孩子們接地氣的機會太少了,希望多組織一些這樣的活動。”“孩子以前‘五谷不分’,好多菜也辨認不出來,現在都能說出蔬菜的生長周期。”……平山道小學劉燕老師表示:“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也是最好的老師,農業研學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農業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勞動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精神,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記者 李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