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灰兔
編輯丨徐凡
圖片丨來自網絡
近來越野跑圈頗不平靜。一直被越野跑友視為越野跑力的權威積分系統ITRA,接連爆出兩個大瓜。最大的瓜自然是昨天爆出的,ITRA表現分竟然可以隨意篡改;二是針對前不久的陽春雞籠頂越野賽,有選手質疑ITRA表現分是否真的具有權威性?
ITRA全稱為International Trail Running Association,即國際越野跑協會,是成立于2013年的非盈利組織,旨在推廣越野跑并為跑者提供標準化評價,其評價核心是表現分(PI)。一直以來,ITRA表現分,以及后來出現的UTMB INDEX,是評估選手越野跑水平的重要依據。隨著越野跑商業化的快速發展,積分高低也開始越來越和商業價值掛鉤。
幾乎每個越野跑選手都關注過ITRA積分,但真正了解其全貌和發展過程的越野跑者可能并不多。TR100借最近的ITRA表現分風波,談一談越野跑積分評估體系發展的來龍去脈。
![]()
既可造假,又會壓分,
ITRA系統怎么了?
5月14日,關于無錫一家越野賽運營商員工蔡某篡改自己ITRA表現分的帖子,在越野跑圈引起軒然大波。社交媒體內容顯示,蔡某利用職務之便,使用賽事總監賬號登錄ITRA官網,將自己的ITRA表現分刷至780分。據涉事公司公告,蔡某負責將賽事成績上傳至ITRA官網,他正是在這一環節動了手腳。
![]()
▲公司的處罰通告
這一造假事件讓很多選手恍然大悟,原來一直被視為權威的ITRA表現分系統,其操作方式竟如此“原始”。此消息在一些跑群發酵后,開始其他跑友群吐槽該系統漏洞百出,比如由于存在很多同名同姓,自己的積分常常被隨意地歸在他人名下而這也讓冒領同姓名選手高分成績的操作變得簡單可行——被視為權威的評分系統背后竟如此“兒戲”,評價系統公平公正似乎主要憑選手自覺和自律。
而在前不久的陽春雞籠頂越野賽,則有選手質疑ITRA官方數據的權威性:在去年和今年賽道和天氣幾乎一樣的情況下,30k組別同成績的分數比去年降低了50分。為何分數差異如此明顯?
![]()
▲選手在其社交媒體對ITRA發出質疑
根據ITRA官方的說法,表現分是跑者過去36個月內最佳5個賽事積分的加權平均值,權重更傾向于最近和更好的成績。在ITRA Race Score頁面上,積分計算不僅看時間,還考慮賽道技術性,通過統計分析超過530萬條個人成績數據間接評估。這種系統在越野跑中尤為重要,因為不同賽事的條件差異極大,表現分提供了跨賽事的可比性。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陽春雞籠頂這種被壓分的現象?從ITRA對該名選手質疑的官方回復可略知一二。
![]()
▲ITRA官方的郵件回復
ITRA在回應中指出,即便賽道和天氣看似與往年相同,2025年與2024年的賽道路徑也存在細微差異。通過對比分析同時參加了2023、2024及2025年賽事的選手數據,ITRA發現2025年與2024年同一批選手的平均完賽時間存在高達44分鐘的顯著差異,而2023年與2025年的平均完賽時間則較為接近,僅相差1分15秒。ITRA據此認為,2025年的比賽條件確實對選手表現產生了影響,算法準確地捕捉到了這些“異常”并相應調整了評分。
ITRA進一步解釋,如果按照去年的調整系數計算,此次陽春雞籠頂越野賽中,將有高達58.1%的已知選手會創造個人歷史最佳ITRA表現分,70.1%的選手得分將高于其現有表現分。而按照當前實際給分,這兩個比例則分別為34.6%和46.8%。ITRA認為,對于高水平選手而言,一次比賽表現分提升44分(如從925分提升到模擬的969分)是“里程碑式”的,相當于世界頂級水平。
也就是說,陽春雞籠頂越野賽的ITRA分數的確存在壓分現象。而ITRA認為,同一名選手通過一場比賽從而將925分提升到969分,是難以接受的。從這一點來說,至少在壓分這種事上,大眾選手和精英選手的待遇是一樣的。
這一情況沒有更早被爆出來,可能是因為很多選手其實對數據不敏感、或不太在意ITRA表現分,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壓分”了。
如果要進一步探討ITRA為何壓分,則不得不提到在本文開頭提到的,ITRA的積分系統基于0-1000分的量表,也就是說,1000分代表理論上的最佳表現,而這也意味著,越野跑水平是有滿分的,無論越野跑整體水平如何發展,1000分就是滿分。
但問題在于,這個1000分滿分究竟是什么水平?選手不知道,ITRA可能也不知道。
ITRA擁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收錄了超過170萬名跑者和超過22400場比賽的成績數據,它會根據這些數據來對跑者進行評價,但近些年越野選手,尤其是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選手們,他們成績的進步速度正在逐漸逼近1000分這個上限,在ITRA表現分的排行榜上,前四位選手的分數都是952:這意味著越靠近1000分,區分度會越低,每一分的價值會不斷上漲。
![]()
▲排名前四位的選手,表現分相同
如果整個評分標準都受到這個封頂上限的影響,那么二三線精英跑者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分數下降或停滯,并非因為他們的表現變差,而是因為頂級水平越來越快,評分以他們的水平調整了計算標準。
因此,對跑者來說,其表現分可謂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規則可能符合一般邏輯,也具備一定的內在合理性,只是很多選手并不清楚其中緣由。
不過,后疫情時代,全世界的越野跑水平都在飛速提升,許多經典賽道成績幾乎每年被打破一次。上有封頂的ITRA積分系統,卻遲遲停留在原地,與越野跑這項運動的發展速度相比,退步了。
![]()
ITRA表現分算法背后的“愛恨糾葛”
ITRA表現分還有一個最大的詬病是,其計算方法和過程是不透明的。
算法的具體細節并未公開,這讓選手在面對分數波動時感到困惑和本能的不信任。ITRA是一個非盈利組織,雖保持了獨立性,但使其無法像商業化程度更高的體育組織那樣,投入大量資金完善系統。此次無錫賽事公司蔡姓員工刷分事件,本質上也與ITRA沒有接入計時系統,只能依賴人工上傳有關。
那么,商業化的組織會更好一些嗎?
這里有一個實際的例子:UTMB INDEX盡管背靠UTMB系列賽事,這套積分系統目前還并沒有被太多人所關注。很少有人知道,這套系統其實和ITRA表現分師出同源。
講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ITRA積分系統和UTMB INDEX的“愛恨情仇”。ITRA表現分的原始算法由Didier Curdy開發,他擁有改算法的知識產權。UTMB在ITRA的創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至于UTMB主席Catherine Poletti的丈夫,Michel Poletti,擔任了許多年ITRA主席,而Didier Curdy一直是Poletti夫婦的親密合作伙伴。2020年,UTMB集團與ITRA的關系破裂。
2021年,當UTMB集團著手創建其UTMB?世界系列賽時,Poletti夫婦與Didier Curdy進行合作,這意味著曾經作為ITRA表現分核心的算法,其知識產權和應用主導權實質上轉移到了UTMB集團手中,成為UTMB INDEX,而UTMB集團聲稱這項創新屬于自己。
現在國際越野跑協會 (ITRA) 的現任主席是 Janet Ng(吳秀華)。她于2021年當選ITRA主席,并在2023年8月再次當選,將領導該協會至2027年。Janet Ng 常駐香港,自2015年以來一直是ITRA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并曾擔任財務主管。她同時也是香港越野跑總會 (Trail Runn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的聯合創始人。
在失去對DidierCurdy算法的直接使用權后,ITRA不得不采取逆向工程的方式,由工程師和數學家分析過去的比賽結果,試圖重建一個在量表和評級上接近歷史ITRA表現分的系統,但未能實現完全相同的方法。
不過,使用ITRA算法本源的UTMB INDEX系統,即便再加上UTMB集團強大的商業化能力,實際上也并沒有為越野跑表現分算法帶來順應越野跑發展的改變。而且,和ITRA表現分系統一樣,UTMB INDEX也是不透明的黑箱,兩者差別無非是分數稍有上下浮動。
![]()
非標準化下的商業化,評估越野跑水平的兩難
盡管ITRA是非盈利組織,但是ITRA積分的商業價值毋庸置疑。無論是員工刷分事件,還是賽事積分爭議,其背后都與ITRA積分所承載的巨大商業價值緊密相關。高表現分能為運動員帶來豐厚的商業贊助、精英賽事邀請、媒體曝光及社交媒體變現潛力。
但是,在成績認證上,由于越野跑的非標準化,每場賽事的難度和條件差異極大,使其很難像馬拉松那樣,僅憑完賽時間便可簡單地評估其競技水平。
越野跑比賽通常在復雜多變的地形中進行,包含頻繁的大幅度爬升與下降,并需應對各種氣候條件,如嚴寒、酷暑、高海拔、雨雪、潮濕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賽事的高難度。與路跑馬拉松相對固定的、經過認證的賽道不同,每一條越野賽道都是獨一無二的。賽道的技術難度、路面狀況、天氣變化乃至補給站的設置,都會顯著影響運動員的發揮和最終成績。
這種“非標”特性,給成績的客觀性與可比性帶來了巨大挑戰。直接比較不同越野賽事的完賽時間,其意義遠不如在標準馬拉松賽道上那樣直觀和準確。
ITRA試圖通過其“公里-努力值”(km-effort,即距離公里數+每100米爬升折算1公里)和“調整系數”來量化地形、天氣等非客觀因素對成績的影響。UTMB指數也采用類似的統計算法,在其龐大的數據庫中識別“相似賽事”,分析成績和跑者數據,間接考慮比賽條件和技術難度。
然而,這些終究是基于模型的估算。ITRA在其算法說明中也坦承,對于“賽道技術性和比賽條件”這類“非客觀可衡量”的因素,采用的是統計分析方法,這本身就內含了一定程度的主觀判斷空間和潛在的誤差。
相比之下,路跑馬拉松通常擁有經過權威機構(如AIMS或世界田聯)認證的賽道,確保了距離的精確性和路面條件的相對一致性,使得不同賽事間的成績具有較高的直接可比性。越野跑領域普遍缺乏這種覆蓋廣泛且標準統一的賽道認證體系。影響成績的變量因素繁多,使得建立一個類似馬拉松“世界紀錄”那樣的絕對標桿變得極為復雜,也直接影響了表現分指數體系的基準設定。
此外,成績數據的采集與驗證也是一大難點。ITRA和UTMB指數體系均高度依賴賽事組織者提交準確的比賽結果和賽道GPX數據。整個積分系統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始于這份原始數據的質量。
ITRA曾公開承認,歷史上賽事提交的距離和爬升數據“并非總是可靠”。人工管理數據本身就容易出錯,若無強大的核查系統,異常數據很難被及時發現。當前的成績驗證流程,更多依賴賽事組織者的誠信和細致度,其次才是運動員發現錯誤后的被動糾錯。這種模式,在面對有預謀的欺詐或疏忽時,顯得力不從心。
在以前,越野跑的商業化極其有限,科學評估競技水平的迫切性沒那么大,ITRA表現分更大程度不過是跑友間社交的談資,或者僅僅是跑者自身評估是否能完成某場比賽的重要評估指標。但隨著近些年來越野跑的大踏步商業化,如何在全球層面科學評估越
野跑運動水平,成為擺在從業者面前要迫在眉睫解決的問題。
對于大多數跑者來說,“挑戰自我、尊重自然”越野跑的精神,并不應被任何數字所遮蔽。但越野跑商業化發展的腳步也不會就此停歇,未來,或許可以通過提升算法透明度、引入更標準化的賽事設置,或選手與組織之間的更好溝通,來平衡公平與實踐的挑戰。■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系
trailrunner@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