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申請季,從事留學咨詢行業10年的莊培鑫常常接到電話,有的來自學生,有的來自家長,他們在電話里說申請香港高校的壓力太大了。
香港高校的假學歷“狙擊戰”仍在繼續。在不久前的本科入學咨詢日,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表示,該校本學年共錄取近900名非本地生,堵截了數百宗疑似使用假學歷申請入讀的案例。隨后,香港大學也公布了類似的申請數據,并強調無人被錄取。
這場假學歷“狙擊戰”始于2024年5月。起初,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認為一名碩士生能力存疑,在查出該生以假學歷入學后,該院對在讀碩士研究生發起徹查,香港其余高校陸續跟進。清查范圍一度從在校的修課式研究生(多為一年制)擴大到所有碩士、博士,甚至倒查過往畢業生。有留學顧問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是香港留學圈的一場地震。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香港警方共接獲126宗假學歷案件。在這個學年,至少5所香港高校發現疑似假學歷申請。王家徹表示,自去年港大爆發假學歷申請風波后,學校將杜絕假學歷申請視為“首要任務”。
深圳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香港學術與職業資歷評審局評審專家李樹英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頂尖高校越是擴招,就越依賴量化指標識別生源,不可避免地制造出了可偽造的目標。
也就是說,留學香港越來越熱的當下,秩序與規范的建立,仍需時間。
從信任到懷疑
今年10月底,在拿到香港中文大學的錄取通知后,夏依還是陷入了焦慮。學校發來郵件,稱她提交的成績單印章過于模糊,要求她重新補交材料。
在后續和招生官的溝通中,夏依得知成績單上只能用現場加蓋的鮮章,還要用密封的檔案袋蓋上騎縫章。重新審查完材料,夏依終于收到了正式錄取通知。
在去年5月假學歷申請風波爆發時,這種對細節近乎嚴苛的審查就已初見端倪。
彼時陳艾莉收到了香港理工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的擬錄取郵件,正式錄取則需要她提供實習證明——學校規定,申請這一專業的學生需有一年實習或工作經驗。當時,香港高校圈開始出現嚴查假學歷的風聲,但陳艾莉沒想到自己也被卷進旋渦。
最開始,學校不認可她出具的實習證明,提出需要工資條和實習合同用以佐證。幾次收到要求她自證的郵件后,陳艾莉很困惑,還有一點不被尊重的焦慮:為了騰出整段時間用于實習,她甚至提前完成了本科課程,學校到底在懷疑什么?
她簽訂了保密協議,無法提供敏感的工資條和合同細節。向學校反饋后,她提交了自己每天上下班的打卡記錄和排班表。隔了一個星期,學校終于發出了正式錄取通知。
入學后,學院負責審查招生資料的老師向陳艾莉透露,學校打假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學前面試也是甄別學歷真偽的方式。招生組如果發現一些同學在視頻面試時眼神不自然,疑似在看提詞器,他們會酌情不錄取該學生。
不過,陳艾莉發現身邊依舊不乏造假的同學。他們會找相熟的公司或者外企“制造”一份實習證明。她理解學校嚴查的邏輯,校方想招收對這個行業有基本認知的學生,然而通過造假進來的學生,不僅破壞了誠信機制,而且“對行業現狀一無所知,這與他們的教學方案是沖突的”。
事實上,2024年假學歷風波的初始,也源于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教學要求不符。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葉兆輝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自稱從美國高中畢業的學生涉嫌抄襲他人作業、無法參與英語課堂討論,經管學院認為這是重大疑點,決定對其申請材料進行二次審核。在證實該生確實存在學歷造假行為后,學院要求其他學生也需通過官方渠道重新提交本科成績單和學位證書。
后來,各港校陸續跟進徹查學生學歷,假學歷風波席卷全港。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公開表態,高度重視偽造學歷問題,將“零容忍”。同年底,香港保安局代理局長卓孝業表示,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涉嫌以虛假學歷報讀香港大專院校共有25人被捕,被定罪人員中,最高被判處監禁17周。
假學歷風波也波及澳門。澳門特區政府司法警察局公布,24名內地學生涉嫌持假學歷且均已入學,其中4人被捕。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隨之收緊了對內地學生的錄取要求,宣布在2025/2026學年,不再招收內地非高考學生。
莊培鑫也感受到港校對于入學材料的審核要求趨嚴。“一個學生因為實習證明不規范,就可能被學校取消錄取。學生在文書上提到參加過的競賽,也需要材料自證。過去,這些證明材料是可有可無的,但今年變得很嚴格。”
在他看來,這些舉措傳遞的信號是,對于學生提供的證明材料,港校的態度從原來的信任轉向比較大的懷疑。
“狙擊”手段升級
這場風波,確實徹底打破了港校招生沿用已久的信任體系。短短一年半,港校的“狙擊”手段不斷升級。
“過往港校招生的首要原則是信任。”李樹英在粵港澳三地八所高校都曾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并擔任過其中三所高校校長或副校長職務,他回憶,最近五年,這個基于信任的體系被打破了。
此前,港校的審核邏輯因生源而異,但普遍依賴申請者自覺。數位留學行業從業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通過高考成績申請港校的內地高中生,由于有全國統一的硬條件,幾乎沒有成績造假的可能;申請碩士的內地本科生,過往的審核邏輯是,港校信任大學開具的成績單,因此只需畢業學校將蓋騎縫章的密封成績單材料直接郵寄到港校即可。
然而,對于海外學歷的審核,港校長期存在盲區。李樹英坦言,偽造海外文憑是造假的“重災區”,尤其集中于修課式研究生。海外高校沒有全球統一的認證系統,港校需要逐一核查,但海外高校的配合度較低。審核的難點也在于此,以海外高中學歷申請港校本科的學生,最常見的造假是虛構就讀的中學,篡改A-Level、AP、IB等海外考試成績。“如果要逐一核查,招生處的人力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審核也只能是抽查。”李樹英說。
擁有十多年留學咨詢經驗的“山路哥”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大部分主打“保錄取”的留學中介為學生代為申請時,手段之一就是“換背景”。此前一度流行的北美“網上高中”,是學生可以遠程完成學業,從而以美國或加拿大高中學籍申請本科。如果本科學歷背景不佳,中介還可以通過修圖軟件,把學生的本科學歷替換為海外學歷,以此繞開學信網認證。
去年港大發起的假學歷徹查,成為一個轉折點。針對內地本科學歷和成績單,部分港校要求申請者提交由學信網出具的驗證報告。至于雅思、托福等語言成績,有的港校則要求“送分”,即考試中心直接將成績證明傳送到港校。如果語言成績在境外考取,學生有可能會被要求提供該國的入境簽證。針對最難核查的海外文憑,部分港校要求提供“中留服”(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
進入2025年申請季,有的港校試圖引入AI用于核查。李樹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AI系統可以快速比對文憑的制式、編號,還能篩查申請陳述與材料前后不一致的疑點,香港中文大學已率先在系統內加裝了AI篩查功能。香港理工大學則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采訪郵件時表示,已采用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學歷、成績單進行自動化比對核查。
但是,這也并非意味著毫無造假可能。事實上,更隱蔽的造假手段已經出現。莊培鑫觀察到,中留服開具的證書下方附有一個小程序碼,一些中介可以通過篡改小程序跳轉界面,引導審核人員掃碼進入偽造網址。他們購買的域名與真網址極為相似,往往只多一個英文字母,界面則可以做到以假亂真。審核人員看到內容與該學生的姓名、學校、就讀年限等信息相符,如不仔細辨別,假學歷很容易蒙混過關。
留學香港熱潮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都表示,本學年堵截了數百宗疑似使用假學歷申請入讀的案例。而在一年前,香港中文大學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表示,在近五年的非本地生本科入學申請中,“發現一宗疑似虛假學歷個案,已經報警處理”,在2024年的本科入學申請中,“共堵截了約10宗疑似使用虛假文件的個案”。
“打假”一年多,為何造假人數不降反增?
一個原因是造假的低成本。香港警方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共接獲126宗涉及香港大專院校學生懷疑假學歷案件。從2022年1月至今年7月底,因此拘捕55人,其中9人被起訴、6人罪成、1人保釋候審、1人獲撤控、1人未應訊被通緝,其余案件仍在調查中。
警方公布的報警數字遠遠小于各高校自行公開的數據。王家徹表示,其中一個原因在于,涉案的申請者大多不在港,且沒有證據證實學生在港有同謀,警方難以執法,香港高校多選擇讓學生退學而非報警。
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學生申請人數激增,分母變大。香港大學收生及國際生交流事務總監嚴志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香港大學在2025/2026學年收到超過2.5萬份非本地本科生入學申請,同比增長近25%,創下歷史新高。
葉兆輝以他所在的社會科學學院為例,今年新開設了多個項目,招生的專業范圍進一步放寬,從原本的社會工作專業,拓展到來自政治學和地理學等多元研究背景的學生。僅修課式研究生一項,香港大學的錄取人數由去年的11067人上升至12969人。
這是港校整體擴招的縮影。香港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以修課式研究生為例,該項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從上學年的38100人激增至本學年的49100人。對比2019/2020學年,增長144.3%。與此同時,本學年起,非本地生學士項目的招生限額也從20%翻倍至40%。
港校的擴招早現端倪,其背后是香港特區政府自上而下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決心。2024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未來將進一步推進本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通過獎學金等吸引境外學生。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蔡洪濱曾撰文指出,人口老化萎縮、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影響香港競爭力最嚴重的因素。《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2》指出,香港若要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在今后25年內人口要達到1000萬,需要吸引300萬人,“大學擴招是突破香港人才瓶頸的最有效途徑”。
港校對學生來說有其吸引力。今年5月22日,美國政府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哈佛招收國際學生。香港多家高校第一時間拋出“橄欖枝”,為有意轉學的學生提供無條件錄取資格。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記者會上喊話:香港打開大門,歡迎來港就讀。截至目前,僅港大和港科大就收到約500宗國際生的轉學咨詢,其中5名哈佛大學學生接受了港科大的錄取通知。
今年9月,林晨從廣東一所“雙非”院校進入香港大學就讀。在申請階段,他的首選院校本來位于新加坡,而他的家人則更傾向于讓他在香港讀書。除了離家近,另一個原因是,比起出國讀書,香港的安全感更高,性價比也更高。“我讀的香港碩士是一年制的,相對于內地高校,時間成本會低很多。而且,我可以選擇7月或11月畢業,這就意味著我可以參加兩次秋招,工作的機會也更多。”林晨覺得,港校在內地單位的認可度高,而且還給他提供了“留港”這個額外選擇。
留學機構啟德教育最新的調研數據也顯示,相對更低的留學成本,具有與內地相近的文化背景,同時有著國際化教育水準與名校資源,讓香港成為內地學生留學意向中第二大熱門目的地,僅次于英國。
不過,李樹英向《中國新聞周刊》補充說,當香港教育日趨產業化,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是,香港總共有八所公立院校,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都具有獨立于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的自主權,而負責審核的人手和預算有限,投入資源可能無法跟上招生的增長速度。“學校不僅需要自上而下做好質量評估,也非常需要外部監督。”
作為評審局專家評估香港各高校的招生質量時,他曾聽到招生處工作人員抱怨,由于擴招導致招生量激增,為了增加審核人手,香港高校行政人員的數量也在增加。“其中一些人非常熟悉內地的升學需求,有一些中介會找上他們,這個時候很容易出問題。”作為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李樹英也曾收到過中介希望其代寫推薦信的郵件,他都拒絕了。
“打假”還將持續
趕在今年第一輪申請截止前,朱朱提交了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的申請。
碩士學歷是就業的門檻,這一觀念貫穿了她過去一年的求職季。“我跟面試官聊,聊完之后面試官說‘很好,我覺得你很符合’。然后一看我簡歷,‘你怎么是本科’?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她也嘗試過考研,但備考至少需要一年,專業課太難,她覺得自己考不上。相比之下,“上岸”港校的性價比無疑更高。
她覺得自己在申請中有競爭力:畢業于北京一所985高校,本科學校排名不錯,加分;雅思成績7分,加分;本科績點卡在港碩最喜歡的85分以下,減分。她意識到這個短板,于是決定備考GMAT,“努力考出來,可以補充材料優化自己的背景,相當于向招生官展示,你看我還是想上這個學校的”。
不過,朱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于均分沒有達到85分,她咨詢的中介委婉地勸說她,可以考慮排名更靠后的港校。“以前GPA達到85分就足夠申請港大的金融或會計碩士,現在這個門檻已經到了88分甚至90分。很多和我競爭的人,各方面成績都更好,還有頭部券商的實習經歷。”
焦慮的土壤催生了“保錄取”灰色市場。莊培鑫觀察到,與十年前相比,現在來找他的家長明顯更焦慮,掌控欲也更強。申請中,往往是由父母主導過程,有的孩子甚至全程不發一言。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云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家長以經紀人的方式來重組孩子的教育資源,“每一項指標都是一筆生意,甚至一條產業鏈”。
“山路哥”認為,現在還在做“保錄取”業務的中介,手段都不高明,但是面對急于求成的學生和家長,中介能迅速突破他們的心理防線——中介對學校各專業的要求解釋得很清楚,還可以拿出機構和目標學校董事的照片、海外資產證明等。“實際上,這些都是量身定制的情緒價值,家長和學生很容易上當。”
陳艾莉差點就按照中介的建議參加一個“付費科研項目”。當時她處在申請港校的初期,中介提出,可以花一兩萬元參加香港理工大學某教授的科研項目,只需寫一些材料,掛個名,就可以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讓簡歷更好看。最后陳艾莉沒有參與,因為她覺得自己申請的酒店管理專業更注重實習,“科研應該沒有那么重要”。
其實,多所香港和澳門高校都已發過聲明,沒有委托任何中介機構代為招生,也沒有教授推薦非本地學生入學的所謂“內推”機制。“現在回想起來,中介是為了販賣焦慮,因為港校的碩士項目競爭比以前更激烈。”陳艾莉說。
實際上,入學申請造假是困擾全球的難題。今年9月,美國大學招生咨詢會上,主辦方專門設立了一個名為“欺詐經濟”的研討會。一位現場參會的留學顧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負責講解的人員中還包括內地一所國際高中的校長,現場展示了代考、篡改成績單、置換學歷等“保錄取”常見造假手段。“現在很多大學都有‘打假小組’(fraud squad)。”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公開表示,虛假學歷正嚴重影響香港專上院校招生工作及香港得來不易的國際聲譽。在李樹英看來,通過量化指標門檻,比如績點、學歷和語言成績,可以快速識別招生過程中的欺詐,維護招生公平性。香港頂尖高校都在不斷完善審核機制,對于監管漏洞,香港、澳門有必要與內地聯手執法。
但他也強調:“這些技術性的手段和量化指標,不是人才選拔的目的,而是一個手段。技術驅動選拔錄取和育人的本質訴求之間,的確有一些矛盾和張力。”李樹英認為,需要引導和培訓招生人員,讓他們同時關注人文性,把溝通能力、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納入綜合考量的范疇。
今年9月最新發布的《施政報告》中,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將進一步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放寬八大資助院校招收非本地學生的上限,非本地生學額將由40%調高至50%。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還將撥款4000萬港元,用以加強香港高校向國際及內地的招生宣傳。
“為了維持招生的質量,審查不會變成一陣風就過去了。一旦大家都適應了審核措施,后面就會作為常態化機制。”莊培鑫還有更多受訪者都認為,假學歷“狙擊戰”還將繼續。
(文中夏依、陳艾莉、林晨、朱朱為化名)
發于2025.11.10總第1211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雜志標題:港校升級假學歷“狙擊戰”
記者:李沁樺(qinhualilqh@163.com)
實習生:倪紛紛 方思文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