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隸屬于鯉科、鮈亞科、?屬,在江蘇俗稱季浪魚,在湖南地區俗稱雞蝦,在重慶地區又稱土鳳。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庫中。花?是一種小型底層經濟魚類,它具有食性雜、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養殖效益高、群體產量高、易于越冬等特點,是適應淡水養殖的名優種類之一。非常適合池塘主養和混養,易垂釣,是廣大養殖者和垂釣者的理想品種。
另外,花?的"?"字在電腦上很難打出,所以平常?字多以"骨"字替代,花?魚即花骨魚。
![]()
1.外部特征
花?體較長,側扁,背隆起稍呈弧形。吻圓錐形稍扁平,前端圓鈍突出,吻長較眼后頭長稍短,口下位,呈馬蹄形,下咽骨發達粗壯,唇較肥厚,口角有短須1對。
眼較大,側上位,眼眶上緣向頭頂稍為突出。鱗大小中等,側線較平直。背鰭條Ⅲ7,臀鰭條Ⅲ6,側線鱗49-53,鰓耙9-12個。下咽齒三行,1·3·5-5·3·1(1·3·4-4·3·1)。
背鰭起點靠近吻端,位于背部最高點上,其最后的不分枝鰭條為粗大的硬刺,后緣光滑無細齒。胸鰭稍長,末端與背鰭起點上下相對。腹鰭較為短小,其起點約與背鰭基部中點相對。臀鰭也較短小,其起點在腹鰭起點與尾鰭之間的中點,尾叉形。
背部灰黃褐色至體側逐漸轉淡。腹側銀白色。在側線上方體側,有一縱列10個左右大型的黑斑。此外尚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斑點,無規則散在整個背部。在背鰭及尾鰭上有小黑斑組成略有規則的黑色斑紋3-4行。
![]()
2.生長速度
花?體長的增長以第一年最快,第二年次之,大約當年可長到7厘米,第二年可長到12厘米,第三年可長到16.8厘米,第四年可長到20厘米,第五年可長到23.6厘米。生長速度年增長隨年齡的增大有逐漸遞減的趨勢。2冬齡性成熟,符合魚類性成成熟前生長快的一般規律。與年體長增長相反,第一年增加的體重最小年增重隨年齡的增大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增加量各年齡有所不同,第三年增重和年增積量均低于第二年和以后各年。總的看來,花?屬于生長速度中等偏慢的魚類。雄魚個體一般略大于雌魚。
![]()
3.食性與棲息活動
花?魚喜吃人工飼料。在自然水體中,它是一種以無脊推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溫和肉食性魚類。成魚主要攝食蝦和小型軟體動物,比如幼蚌、幼螺、幼蜆等。其中青蝦的出現率占首位,數量上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白蝦。花?繁殖時一般不攝食或少攝食,花?幾乎全年攝食的。產卵期后,在6-8月攝食活動加強;而在準備越冬階段10-11月卻有所減弱;但12月至翌年3月,為滿足性腺發育,攝食活動一直在進行。2-3厘米時表現為中上層,以后為底棲,起捕率不高。
![]()
4.繁殖習性
花?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最小型雌體長11厘米,體重25克;雄體長12.5厘米,體重29.7克。繁殖力大致隨年齡(體長)增大而增高。懷卵量4.8-13萬粒,產卵群體小型化。低齡魚參加產卵的比例進一步增大,繁殖力得不到提高,產卵期4-5月,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持續期短。卵產于水草上。產卵條件一般不十分嚴格。性喜頂水產卵。產卵全日進行,但晚間常多于白天,以傍晚和拂曉比較集中。
據觀察,生殖腺在5月下旬發育到近Ⅳ期;試驗測得人繁二冬齡花?的個體絕對生殖力在0.6~4.2萬粒/尾,平均為2.05萬粒/尾,相對生殖力為8.07~17.53萬粒/公斤,平均為137粒/克;而人繁一冬齡的相對生殖力僅為0~5.87萬粒/公斤,平均為34粒/克。懷卵量9807粒(2163-17472粒);生殖季節雌魚的成熟系數為19.36,雄魚為2.39;產卵水溫在22~26℃。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