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輝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博物館收藏了一幅珍貴的《康熙南巡圖》第七卷,該畫以絹本設色,長2195厘米,以運河為主線,描繪了康熙南巡無錫、蘇州等地的情形,其中無錫部分的畫面,首先展現了惠山、錫山、秦園(寄暢園)、黃婆墩(黃埠墩)等名勝,之后為無錫縣城全貌,一直畫到東南陲的新安。可以說,無錫一帶的山水、城垣、店鋪、舟橋、民居、良田等都被一一繪制其上,真實記錄了當時的風土人情、地方風貌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留下了幾百年前無錫的珍貴圖景。
![]()
《康熙南巡無錫圖》中的惠山和黃埠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康熙皇帝頒詔天下,稱即位以來,“懋求治理,以富以教,靡敢怠遑。猶慮蔀屋艱難,罔由上達”,故巡行山東。后其臨閱運河河工,巡至揚州,諭江寧巡撫湯斌曰:“朕欲周知地方風俗,小民生計”,繼續向南到江南各名城游覽。據記載,康熙帝擔心擾民,首次南巡時一路供應自給,御舟進入無錫境內時,知縣仍在縣衙視事,并沒有遙遙迎候。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初八,皇帝開啟了第二次南巡之旅,他由北京出發,沿京杭大運河逡巡而下,經山東入江蘇,到無錫、蘇州,再進入浙江,最后渡過錢塘江抵達紹興。為了紀念這次盛典,兩年后,康熙下令繪制此行全程,常熟畫家王翚應詔率弟子用三年時間繪制《康熙南巡圖》,得到了皇帝褒獎。
之后,康熙又分別在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四次南巡。他歷次南巡必到無錫,先后七次游覽惠山和寄暢園。相傳寄暢園中有一株有千年歷史的大樟樹,枝葉香氣撲鼻,康熙每次臨幸寄暢園,都撫玩久之,回京后也經常詢問樹況。待康熙皇帝宮車晏駕,這株千年老樹也枯死了,百姓皆傳以為異。清代詩人查慎行為此樹作詩云:“合抱凌云勢不孤,名材得并豫章無。平安上報天顏喜,此樹江南只一株。”
![]()
文徵明所繪的惠山與運河
乾隆皇帝效法祖父康熙,先后于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無錫也是他每次南巡必到之處。與乃祖不同的是,乾隆帝顯然講究鋪排,除了要求地方提供一應供奉外,還在無錫城南、北扎下兩大營盤,沿途興修塘道、整理街市、修建景觀。乾隆帝在退位后曾對臣下言:“朕臨御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見《清史稿》)乾隆在無錫最喜愛的流連之地同樣是惠山和寄暢園,先后十一次來此游覽(一說七次)。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皇帝降旨定于后年春天首次巡幸江南,特諭無錫縣令王鎬撥官銀一千兩修繕寄暢園。園主不敢接納,推富戶秦瑞熙出銀三萬兩承修。乾隆十六年,皇帝如約而至,乘龍舟駛抵黃埠墩,登臨翠環樓,但見惠山九峰環峙、蓉湖帆影點點,對大運河無錫段的景致贊不絕口,揮毫寫下《黃埠墩》一詩:“兩水回環抱一洲,不通車馬只通舟。惠山翠色迎眉睫,慢慮沾衣作勝游。”乾隆在龍舟四面設“幔城”,夜宿運河之上,第二天游覽了惠山和無錫城。清黃卬《錫金小識錄》這樣記載道:“二十日早晨,御舟至北塘,微雨,上易小舟至惠山”“遂乘馬由北塘入城……至南接官亭登舟”。
乾隆帝對無錫的喜愛溢于言表,據統計,他描寫無錫的詩達600余首,尤其對惠山和寄暢園情有獨鐘,留下了吟誦這兩處的詩200多首。乾隆在品評江南勝地時認為,“入江南境,揚州但繁華,無真山水;金山佳矣,然猶戒心,惟惠山優雅閑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并書“江南第一山”匾額,置于惠山寺門樓。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79歲的乾隆帝還特地從養心殿三希堂所藏的《石渠寶岌》中,取出了張宗蒼所畫的《惠山迎駕圖》,懷想回味當年南巡時的盛況,題詩曰:“每值南巡春仲月,輕舟必先朔梁溪。無錫一展石渠卷,陡憶群瞻蹕路蹊。”并注:“六次南巡,必探惠山、寄暢園諸勝。”
![]()
乾隆《竹爐圖詠》和《惠山寺》手稿
康乾二帝喜愛惠山和寄暢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惠山山水形勝馳名江南,是吳地一大名山,寄暢園乃江南名園之一,園主秦德藻、秦松齡父子延請疊石大師張南垣之侄張鉽修園,借景巧妙、疊石高超、理水精美、建筑洗練,錫邑文人墨客常于此間宴集唱詠,享譽海內。自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到1784年乾隆帝最后一次南巡,整整一百年間,兩位皇帝共12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這里,康熙為之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匾額,乾隆吟詩贊曰:“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總化工。”二帝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寄暢園中至今尚存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樅”御書石匾額各一方。
從《康熙南巡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康乾二帝出巡主要通過大運河。無錫發展仰賴運河,皇帝巡視河工又沿運河而來,地方上必須重視河務整理,客觀上促進了運河與無錫的發展。坐落運河一側的惠山擁有大規模的祠堂,其中三分之二是公祠,被視為運河沿岸百姓共同的精神家園、古代社會治理的典型縮影;寄暢園秦氏家族有著詩書孝友傳家的優良家風,是江南著名的文化世家。這兩處地方代表了一種家國天下的普世價值,是運河文化的精神圖騰,皇帝垂青此地,絕不僅僅是游覽,而是要向世人表達對漢文化的尊重、展現滿族君主的家國情懷,起到進一步安定人心、撫慰萬民的作用。
二帝南巡時,為迎接皇帝,無錫官紳先后修建了運河官塘、御道、驛道、碼頭等造福大運河無錫段的重要水利、交通設施,提升了運河的安全、有序、便捷、通暢性,起到了保護利用大運河的積極作用。據乾隆《無錫縣志》記載,康熙年間,無錫士紳顧敦見北門土夯的官塘頹敗塌陷,便捐資用條石修筑塘岸,從老三里橋運河沿岸開始,向北至雙河尖、鐵嶺關過高橋一直延伸到孟里,使孟里易名為石塘灣,長達二十多里,起到駁岸、驛道、纖道的三重作用,是當時常州府修筑最好的一段驛道。至今老三里橋段石塘仍存于岸基之內,是江南運河僅存的幾條古纖道之一。康熙來惠山游覽前,地方上還在惠山浜至寶善橋、寺塘涇一帶修建了一條燒香浜,這條水道前窄后寬,連接了惠山和運河,靠近惠山的水面寬闊呈湖泊狀,既可以供御舟調頭使用,也可以作為惠山的泄洪通道。
![]()
惠山浜龍頭口舊影
到了乾隆年間,官塘驛道等設施因年久失修,一度頹敗。顧敦之孫顧光旭在巡游無錫石塘、檢視破損情況時,曾感嘆道:“先公筑堤二十里,光旭愧不能修也。”而乾隆南巡再一次為大運河無錫段的河道整治提供了契機。當時,無錫縣令王鎬為做好供奉,特地于城中三皇街關帝廟設“大差局”督辦接待事宜,在御舟必經的北塘黃埠墩、放生池、惠山龍頭下及南門南水仙廟等處修繕御碼頭,將蓮蓉橋兩堍水盤石各加高五尺,以便御舟通行。此外,還沿運河整修了塘岸和驛道,并辟建“萬人之上”御道兩條,一條從北塘放生池起,沿運河經北塘大街、城中二下塘、南長街至南碼頭;另一條從惠山寺起,跨過運河經五里香塍、西大街及東大街與二下塘相接。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皇帝第二次南巡江南時,在無錫望亭南營盤接到了軍機處加急轉呈的塘報,獲悉回部小和卓叛亂。得報后,乾隆仍從容地駐蹕寄暢園,次日清晨,才乘船從燒香浜駛出,由黃埠墩登岸,沿著大運河邊修葺一新的驛道,策馬揚鞭奔赴京師處理要務,留下了“笑我匆匆催騎去”的詩句。
明清是惠山一帶繁榮發展的鼎盛時期,江南經濟社會的蓬勃興盛以及惠山、運河山水形勝的巨大魅力,吸引人們在此建起了大批道觀、寺廟、祠堂、別業,以及碧山吟社、紫陽書院等詩社書院,寄暢園、愚公谷、棲隱園等園林。
明代后期,為了強化宗族認同感和同姓凝聚力,用族規、家訓等戒律從精神上教化族人,民間聯宗立廟建祠之風大興。各大宗族紛紛聚集到人杰地靈的惠山腳下,在惠山橫街、直街、惠山浜的上下河塘、聽松坊、二泉里等地建起祠堂,以先賢祠、忠節祠、神祠、墓祠、宗祠等為代表的祠堂建筑群也逐步形成,在不足0.3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分布著118處各種類型的祠堂建筑,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型之全,令人嘆為觀止。明代無錫文人浦長源對此處祠堂林立的勝景吟道:“出郭樓臺三四里,游人不得見山容。”
![]()
惠山燒香浜舊影
尤其這些祠堂中,還有大量祭祀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貢獻的先賢名人的公祠,所紀念的有“法施于民”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以死勤事”者等,皆是一代忠臣良將、清官廉吏或義士賢達。比如楚國春申君黃歇、在安史之亂中殉節的忠臣張巡、“留得清白在人間”的名相于謙等等。這些公祠與本地宗族并沒有太多關聯,卻成群匯聚在惠山古鎮,這種文化現象世所罕見。
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根本在于家。中華傳統文化所謂的“家國天下”思想中,“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家族是實施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家和則萬事興。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代表家族的祠堂包含了“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傳統文化的多元內涵,使之成為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家規,形成了古代基層的社會治理規范。
同樣,寄暢園也并非只有優美的景致,這座祠堂園林自明兵部尚書秦金創建鳳谷行窩開始,始終為秦氏宗族所有,秦家讀書入仕、盡忠報國、仁孝友愛、詩禮生活等家風與封建統治者對臣民的要求殊為一致。乾隆十一年,秦家還特地將園中嘉樹堂改為雙孝祠,供奉長于秦金一輩的秦永孚、秦仲孚兄弟,褒揚他們刻胸出血療父心痛、吮癰舐血治母膝傷的雙孝家風,并配祀秦家諸多先輩,使這座園林與祠堂群在精神上融為一體,成為大運河無錫段一道獨特的風景。為此,乾隆特令隨行畫師手繪寄暢園圖,在北京頤和園內仿照寄暢園建造了惠山園(今諧趣園)。
![]()
康熙南巡無錫城盛況
清代皇帝通過巡視天下籠絡漢族官紳百姓、不斷夯實政治基礎。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經運河過常州、無錫一帶時,曾賦詩云:“勖哉爾牧無胥怠,弱矣斯民未盡愚。戶口實繁蓋藏少,隱憂水旱豈能無?”意在教導地方官員不要以為百姓暗弱,其實他們不愚蠢,只有勤政愛民,才能駕馭有術,并且指出當地人口稠密、經濟繁榮,政府積蓄卻并不多,一旦遇到旱澇災害,地方治理上仍有隱患的問題,顯示了皇帝在南巡中十分重視誡勉官員、體察民情。
在大多數君主心目中,“治家”是國家管理的重要手段,家法、族規作為國法的基層誥本,與治國的道德取向趨于一致,在守護一方平安、確保社會穩定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有利于地方治理。因此,水陸交通便利的百姓敬祖仰賢之地無錫惠山,得以在康乾二帝的12次南巡中至少14次被巡幸。兩位皇帝在此游山、品泉、觀園的同時,也不斷接見鄉紳、旌尚忠孝、祭祀先賢,并以題字、賜匾等方式予以旌表。對統治者而言,這些已逝人物如果成為世人楷模、生人榜樣,有利于家族和睦、社會和諧、國家穩定。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告子》)。康熙、乾隆二帝的南巡活動,絕非純粹的游山玩水,作為國家的重大政治活動,省方問俗,考察吏治,勸文勵武,乃至撫慰漢人民心,宣示太平氣象等等,都是其中應有之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