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 歌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句描繪了江南煙雨朦朧及南朝時寺院林立的景象,當然那些寺院大多集中在當時的都城建康,即如今的南京。除此之外,在無錫也有幾座,“惠山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其中之一。
惠山寺,坐落在國家5A級旅游景區惠山古鎮中,周邊毗鄰天下第二泉、寄暢園等景點,其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距今已1500多年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
![]()
李紳與惠山寺
李紳是無錫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他的《憫農》詩婦孺皆知。李紳也是第一個把惠山稱為“家山”的詩人,他和白居易、元稹一起倡導了唐代的“新樂府”詩歌運動,也是樂府詩的重要創作者。李紳少年時就在惠山寺讀書,34歲時考中進士,68歲當上宰相。可謂大器晚成。
在惠山讀書的十幾年中,李紳先借住于惠山寺,經濟略寬裕就在寺左搭了間房舍。宋代無錫籍宰相李綱仰慕李紳,曾專門到惠山尋訪李紳讀書處,那時“丞相讀書臺”舊跡尚存,李綱還在詩里記錄了這次叩訪。在無錫方志中,李紳讀書臺一直被作為名人古跡。但今惠山寺周圍已找不到李紳讀書臺的遺址。我曾求教過多位本地學者、專家,亦無準確答案。
![]()
惠山得名與佛教東傳有關。惠山原名歷山、華山,相傳晉代有西域僧人慧照來山麓修禪,因此得名慧山,后被寫成惠山。惠山寺是一所古寺,迄今已1600年歷史,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一處“煙雨樓臺”。唐朝詩人竇群就有“共訪青山寺,曾隱南朝人”(《游惠山寺詩》)的詩句。
![]()
惠山
南朝大興佛教,劉宋和蕭梁時期,惠山東麓初建寺院,唐宋年間規模盛大,高僧眾多,香火旺盛,僧房一度多達1048間。歷史上,惠山寺名多有變化,如法云禪院、昌師院、普利院、旌忠薦福功德禪院等,最終以梁朝大同年間的寺名“慧山寺”(即惠山寺)定名。惠山寺的主體位置,1500多年來也未曾挪動。
![]()
惠山寺的起源,可追溯到南朝劉宋的一位退隱官員湛挺(字茂之),他擔任司徒右長史一職,官品六級,不算高官,但作為司徒的主要助手,權柄卻不小。湛挺辭官后隱居惠山,筑有數間草堂讀書,并有《歷山草堂應教》一詩傳世,描寫隱居惠山的清幽淡然:“閉戶守玄漠,無復車馬跡。衰廢歸丘樊,歲寒見松柏。”湛挺生平并無詳考,陸羽在《游慧山寺記》中說:“宋司徒右長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鑠有贈答之詩。江淹、劉孝標、周文信并游焉。”傳湛挺與劉爍、江淹等多有交往,生活年代大致在公元450年前后。劉爍有《過歷山湛長史草堂》一詩,江淹有《無錫縣歷山集》一詩。劉爍是劉宋親王,江淹的《別賦》是古代送別詩的典范。可見,雖然那時惠山還未以慧照而得名,但文化氣息已然蔥郁了。
![]()
江淹
唐代詩人湛賁是湛挺的十二世孫,曾任江陰主簿、無錫縣令和常州刺史。他曾多次來惠山尋訪先祖舊跡,留有《題歷山司徒右長史祖宅》《別慧山草堂》等詩,前詩以先祖為榮:“隳官長史籍,高步歷山椒。麗句傳黃絹,香名播宋朝。”后詩“捲簾曉望云平檻,下榻宵吟月半窗”之句則透露出那一晚他應該下榻于惠山寺了。
![]()
云起樓高處遠眺惠山寺
唐代時,惠山寺應該已經頗有名聲,連飄逸出塵的李白也來了,聽禪吟詩,洗心悅目,不舍離去。李白的惠山之游,方志未見記載,無錫人大多也不知此事,乃已故的江南學院中文系楊海波先生的研究結論。楊先生認為李白《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二首,記錄的就是游歷惠山和惠山寺之作。其一:“遠公愛康樂,為我開禪關。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一坐度小劫,觀空天地間。”其二:“客來花雨際,秋水落金池。片石寒青錦,疏楊掛綠絲。高僧拂玉柄,童子獻霜梨。惜去愛佳景,煙蘿欲瞑時。”
![]()
楊海波認為,惠山寺在唐代曾名昌師院,而昌師院就是昌禪師的佛寺,詩中描寫景物與惠山寺環境景物也對應得起來。
此,亦確有旁證。唐代詩人、御史中丞李隲游惠山時也寫有一首《晨過昌師院》:“深庭芳草濃,曉井山泉溢。林腹亂晨煙,石潤侵經室。幽巖鳥飛靜,秦嶺云歸密。壁蘚凝蒼華,竹陰漏晴日。生期半宵夢,憂緒仍非一。若無高世心,安能此終畢?”;而李白詩中的“松石”應是惠山寺前的那塊聽松石,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惠山聽松庵》頗為有名:“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而鐫于石上的“聽松”二字,乃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所題,而李陽冰正是李白的族叔,唐代文學家、書法家,詩文頗華美,曾為李白作《草堂集序》。安史之亂后,李陽冰出任當涂縣令,頗有政績,李白晚年窮困潦倒,在金陵靠朋友接濟,生活已難以為繼,只能前來投靠這位族叔生活,并在該地謝世。
![]()
聽松亭里聽松石
在唐代詩人的排輩中,李紳比李白晚很多。李白生活在武則天、唐玄宗和唐肅宗時代,李白去世十年李紳才出生。“詩仙”名滿天下,或許李紳選擇惠山寺讀書,與李白也有一定關系?作為后輩文人,又生活在特別尊崇詩歌的時代,李紳肯定讀了許多李白的詩。那么,文學影響就與惠山寺有密切關聯了。
![]()
李紳與惠山寺的僧人關系十分密切,不僅是一般談天說禪的關系,而是極為親昵隨意說笑的關系,這位后來的著名詩人、大唐宰相與高僧之間的文化和人情在十幾年里積淀可謂深厚。李紳幼年在湖州時體弱多病,曾得到大光禪師的救治,從小就與佛門結緣。他可以隨意分享惠山寺僧人的茶葉,肯定是出于彼此間的親密關系。
宦途之間,他曾約鑑玄法師在壽州見面,晚年時依然對鑑玄法師充滿懷念之情,在詩中稱惠山為“家山”,對當年讀書生活和對逝去禪師的追懷之情:“上家山,家山依舊好。昔去松桂長,今來容須老。上家山,臨古道。高低入云樹,蕪沒連天草。草色綠萋萋,寒蛩遍草啼。噪鴉啼樹遠,行雁貼云齊。巖光翻落日,僧火開經室。竹洞磬聲長,松樓鐘韻疾。苔階泉溜鈌,石甃青莎密。舊徑行處迷,前交坐中失。嘆息整華冠,持杯強自歡……”詩中不僅描繪了惠山寺及周邊景物,充滿超然出塵的氛圍,更有對逝去“前交”的懷念和悲涼心境的抒發。李紳晚年不斷寫到惠山和惠山寺,另有《鑑炫影堂》抒寫了對鑑玄法師的深切追思懷念。
![]()
叩訪惠山寺的其他唐代詩人
之后,一位叫張祜的詩人慕名來游惠山,寫下一首《題惠山寺》:“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鐘和。”張祜是唐代著名詩人,人稱張公子,他是在李紳逝世后11年出生的,與李白與李紳之間的時差近似。
張祜游惠山,距李紳讀書時間已過去七八十年,時過境遷,他看到了舊屋、空門,惠山景物也都曾在李紳的詩中出現過,禁不住發出了“人何在?”的慨嘆,他一邊眺望著紅塵滾滾的城市,耳邊卻回響著暮色里的禪鐘。過往與今天,現實與佛門,日常生活與精神寄寓,就在惠山寺旁的場景里交融與分裂。張祜最后選擇離開官場、隱居江南,不知與這次惠山寺之行有無關系?
![]()
張祜雕像
唐代文人來過惠山和惠山寺還有陸羽、陸龜蒙、羅隱等。陸龜蒙是與皮日休結伴而來,他眼中的惠山寺“蘿深入境靜日欲落,石上未眠聞遠鐘”,這后一句與皮日休的“松子聲聲打石床”,也許能印證當時他們曾經在聽松石上躺平過。
![]()
陸龜蒙
羅隱到達惠山時已是晚上,有詩曰:“草蟲幽咽樹初團,獨系孤舟夜已闌。濁浪勢奔吳苑急,疏鐘聲徹惠山寒。”大運河畔的惠山和惠山寺,給羅隱留下了深刻的“幽”“寒”印象,想來當時天氣應是寒冷的冬季。與張繼在楓橋、寒山寺感受到溫暖愁緒不同,羅隱身處唐末亂世,自身經歷也坎坷曲折,又經歷了黃巢起義和朱溫篡唐,親眼看著大唐由盛而衰,不由感覺寒氣徹骨。他的一路南奔是準備投靠杭州錢镠,希冀錢镠能東山再起拯救大唐。
![]()
羅隱
陸羽的惠山寺之行,對無錫影響非常深遠。陸羽不僅是文人,還是位茶神。他不到30歲時就隱居湖州長興,不問宦事,一心只作《茶經》。大約公元760年左右,中唐名臣李棲筠由工部侍郎轉任常州刺史,因久聞陸羽之名,誠邀陸羽來常州刺史府講茶,宜興的陽羨茶就是此時被陸羽推崇,再經李棲筠推薦入宮而成為名重一時的貢茶。
陸羽前來無錫品惠泉水和游惠山寺,大約就在此時前后。他寫了一篇千余字的《惠山寺記》,講述惠山來歷,無錫得名,惠山寺緣起,以及惠山泉、池、蓮花和大同殿情況。這篇《惠山寺記》游記被元代王仁輔《無錫志》收錄,常被引為解讀無錫和惠山名稱的史料。
![]()
陸羽
惠山寺在陸羽看來,“向若引修廊,開邃宇,飛檐眺檻,凌煙架日,則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為最也。”顯然,陸羽將惠山寺視為江淮最著名的寺院之一。隨后,又將惠山泉評定為天下第二,二泉由此得名,并廣為傳播,宋代還成了貢泉。
唐代詩人皇甫冉曾作《無錫惠山寺流泉歌》:“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作潭鏡兮澄寺內,泛巖花兮到人間……處處縈回石磴喧,朝朝盥漱山僧老。僧自老,松自新。流活活,無冬春……我來結綬末經秋,已厭微官忘舊游,且復遲回猶末去,此心只為靈泉留。”
![]()
皇甫冉是陸羽的朋友,丹陽人,曾陪陸羽游歷棲霞丹陽一帶,考中進士后出任無錫尉,負責接待陸羽的此次惠山寺之行,他說若非心被這眼靈泉留住,早已掛冠隱居去了。皇甫冉后來去了京城,官至左拾遺、右補闕,位在皇帝之側,卻官階低微,終于也學了陸羽,回江南隱居去了。
![]()
叩訪惠山寺的宋代詩人
蘇東坡的那首《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最為人們津津樂道:其中“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小團月”是北宋時的福建產名茶,是供給皇宮的貢茶,本來都是大龍團。
據說仁宗喜歡以此茶賞賜大臣,但又舍不得給每人大龍團,就把大龍團掰分賜多人。后來改制成小龍團后,仁宗就可以把小龍團單獨賞賜給某位臣子了。蘇軾以“獨攜小團月”入詩,表明此茶乃自己獨得,小團月則是他對小龍團的比喻。從詩名看,蘇軾是來拜訪錢道人,所以沒提惠山寺。史籍載,錢道人的兄長錢顗在朝中有“鐵膽御史”之名,因反對王安石主張而被流放貶職,錢顗與蘇軾政見接近,關系很好。錢顗被下放秀州后,蘇軾曾贈詩給他并寄其弟,其中說到與錢顗的關系:“結交最晚情獨厚,論心無數今有幾。”既然有錢道人陪同,所以蘇軾就不再說惠山寺了,登惠山之巔峰,觀太湖之浩瀚,豈不樂乎。
![]()
事實上,蘇軾來過惠山多次,也去過惠山寺,他在《游惠山》(3首)序中說“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復為湖州,與高郵秦太虛、杭僧參寥同至,覽唐處士王武陵、竇群、朱宿所賦詩,愛其語清簡,蕭然有出塵之姿,追用其韻,各賦三首。”他還帶了秦觀和杭州的高僧同游惠山,他的《贈惠山僧惠表》,記錄了與惠山寺僧惠表的交往:“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欹枕落花余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同時代的竇綱,就有一首《和蘇公游惠山寺》,“寺枕青山遠俗氛,解鞍憑欄對溪云。樓危鐸韻搖風響,林遽禽聲向暮聞……”是為同游惠山寺的旁證。
![]()
南宋宰相李綱,得到了更多賞賜,宋仁宗賜給蘇軾一餅小團茶,宋欽宗賜給李綱是一座惠山寺。靖康元年,李綱“出將入相”,擔起守城重托,擊退了金軍進攻。皇帝一感動,就把惠山寺賜給李剛做了祭祀其父母的“功德院”。把寺院道觀賜給下屬,這是宋朝皇帝常用的籠絡手段。欽宗在位只有短短14個月,李綱做宰相也沒超過三個月,所以這座功德院屬于他的時間不會太長。
![]()
但李綱終是與惠山有著莫大關系的人,無數次登臨惠山并留詩。他在《同士特游惠山再次前韻》中寫道:“九峰秀色照溪回,古寺崢嶸殿閣開。漱玉泉聲鏘石洞,郁藍天影抱瓊臺。”惠峰、梁溪、古寺、石泉、高臺,全在其中。即使老來屈居福建一隅,他依然從讀朋友詩作而思念惠山勝景:“我家九峰下,跬步臨勝境。循除環佩聲,滿庭松桂影。宦游阻幽尋,每若龜引頸。十年旅京華,萬里走閩嶺。”李綱想起在惠山之麓、梁溪之畔的家園,說自己人在官場不自由,歷經十年宦游,萬里之外想念惠山,猶如烏龜伸頸眺望。李綱建于惠山寺前的金蓮橋,造型古樸,是目前無錫最珍貴的古橋。
![]()
金蓮橋
留詩惠山知多少
唐宋以降,惠山和惠山寺絡繹出現在文人墨客筆下,詩詞作品多達數百。南宋著名詩人王禹偁、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都有抒寫惠山的詩作。楊萬里就有11首惠山詩,其在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因公務途經無錫,在運河上望見惠山而寄詩尤袤的就有多首。他對惠山極為心儀:“二年常州不識山,惠山一見開心顏”,“惠山不識空歸去,枉與常州作住持”,類似心態在詩中反復呈現。
![]()
楊萬里
王禹偁有《惠山寺留題》:“吟入惠山山下寺,古泉閑挹味何嘉。好拋此日陶潛米,學煮當年陸羽茶。”古寺,名泉,清茶,先學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哪怕是一天,再學陸羽白泉煮茶,隱逸之心昭然。
尤袤在惠山寺附近建有讀書處和“遂初書院”,他在梁溪河畔還有一座萬卷樓,他是著名藏書家,也是著名文人,無錫第一位狀元蔣重珍就曾師從他讀書。尤袤的屋舍依山傍水,用來藏書讀書,王禹偁的理想已被他完美實現,可惜后來這些屋舍和藏書毀于火災。
![]()
梁溪河
唐宋詩人詞人的加持,使名山古寺清泉名聲大振,至明清時期,惠山以及寺與泉已然成為江南著名文化歷史景觀,明清詩人以此山此寺此泉為題的詩作更是紛至沓來。
元代趙孟頫乘船經大運河路經無錫,晚間停泊于伯瀆河,白天去了惠山一游,品名泉,朝古寺,在惠山寺品過好茶之后,欣然題下“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相傳還留下一首詩:“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恩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文獻中雖然未見趙孟頫到無錫題字留詩的時間,但從此詩內容看,當寫于他應召北上途中。趙孟頫有兩次北上,一是應元世祖之詔出山,二是從江浙儒學提舉受詔回京師授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趙孟頫雖然在隱與仕之間有所徘徊,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北上,此詩當為表明心跡。
![]()
“九龍山人”畫家王紱曾隱居在惠山,賦詩作畫,他的《竹爐煮茶圖》深得乾隆皇帝喜愛,并有補遺和題詩。沈周在冒雨登惠山之后寫了首詩《冒雨登惠山戲示同游者》,稱贊惠山空濛靈動堪比西湖風光:“西湖山色奇空濛,當與此山移此語。”無錫詩人群,也在二泉和惠山寺近處建了“碧山吟社”,著名畫家沈周有《碧山吟社圖》傳世,此圖經乾隆皇帝鑒賞并題詞,價值倍增。
![]()
沈周《碧山吟社圖》 沈周《碧山吟社圖》
惠山寺地理位置絕佳,西靠惠山,面朝東方。進得山門,經甬道,過金蓮橋,北側的寄暢園(秦園)在明代籌建時,買的就是惠山寺的部分地皮和僧房。歷史上,惠山寺幾經損毀和重修,今惠山寺的形制早已面目全非。爆發于1851年太平天國戰亂,使古寺徹底毀壞。戰后,李鴻章在原址建了一座昭忠祠,后被廢。進入21世紀才重修了惠山寺,使悠遠的文脈和禪學得以傳承、復興。
![]()
丹桂飄香時節的昭忠祠
清代時,惠山寺規模已不如前。秦家的寄暢園,鄒家的愚公谷,以及多個家族祠堂都是購買惠山寺的地皮所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都住在寄暢園,必游惠山寺。康熙曾六次巡幸惠山寺,在漪瀾堂品茶,有詩曰“朝游惠山寺,閑飲惠山泉”。乾隆皇帝寫了120多首關于無錫的詩,細細研讀詩作,可以發現,乾隆最喜歡的就是秦園、惠山寺和二泉,他到惠山寺閑坐、品茶,竹爐煮茶就是他熱衷的一個節目,還寫下“惟惠山優雅閑靜”。
![]()
寄暢園
烹茶的竹爐由明初惠山寺高僧性海發明,請湖州工匠制作,風行一時。清初,無錫文人顧貞觀仿制了兩只竹爐,一只贈與惠山聽松庵。乾隆在惠山寺用的是否就是這一只,不得而知。乾隆對竹爐煮茶饒有興趣,竟然寫了30多首竹爐煮茶的詩作,還把竹爐帶回了宮廷。
![]()
清乾隆 竹茶爐 故宮博物館藏
乾隆為惠山寺寫的詩不下十幾首,如果算上竹爐煮茶,約有50首,題了一塊匾額“法乳流慈”,留下一副楹聯“九龍云連吉光開佛相,二泉玉瀉禪味得真如”,至今猶存,是惠山寺的文化珍寶。
![]()
來源:方志江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