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10時27分,隨著滿載乘客的G8388次列車緩緩駛離上海站,長三角首條環線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這趟列車首發站為上海站,貫穿上海、江蘇、安徽、浙江三省一市,沿途停靠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合肥、安慶、池州、黃山、杭州、嘉興等12座城市的21個站點,歷經8小時09分,最后終點為上海虹橋站。
在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G8388超級高鐵環線的橫空出世可謂正當其時。
長三角,為何要搞“超級環線高鐵”?
![]()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長三角地區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是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23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規模首次突破了30萬億元,區域經濟總量堪稱中國經濟的“壓艙石”。
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已經擁有25條高鐵。鐵路營業里程逾1430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超7100公里,約占全國六分之一。
目前,除了舟山以外,長三角已基本實現了市市通高鐵,是全國高鐵網絡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
這條跨越三省一市的高鐵大環線,不僅將滬杭寧合四大中心城市包含在內,還串聯起蘇南浙北等經濟發達區域及浙西皖南的著名旅游景點(九華山、黃山、千島湖)。
長三角也因此形成了一個更為緊密的“交通圈”,通過集交通與旅游一體的“黃金線路”,旅客不僅可按出行需求“分段乘坐”,區域內的居民跨城出行也減少了換乘次數。
在此之前,長三角地區一主三副四大中心城市之間雖然也都有高鐵連通,但都屬于分段聯通的狀態。
比如上海與杭州是滬杭高鐵;上海與南京之間是滬寧高鐵;南京與合肥則是合寧高鐵;合肥、杭州之間是商合杭高鐵。
如果有人從上海去了杭州,想再去南京,那就只能選擇不同的高鐵班次,反復換乘。
這樣不僅麻煩,也增加了出行時間。
顯然,這不利于長三角區域的人員及貨物的往來流通。
G8388超級環線高鐵開通后,不僅將沿線城市串聯起來,更重要意義是在于真正將區域內的城市、產業與文旅等資源統統圈到了“碗”里。
![]()
圖片來源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融媒體中心
要知道,這條高鐵環線途徑的12座城市,常住人口已經近1億人,GDP總量高達16.5萬億,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2.9%,比大灣區11市還多出2.5萬億。
這種“環線高鐵”概念其實如同城市里的“環線地鐵”的網狀路網布局,相比常見的高鐵線狀路網,這種環線布局既可減少換乘頻次,提升通行效率,也能進一步提升城市和城市之間的經濟差。
一直以來,長三角地區雖然總體經濟雄厚,可區域內的省會與地級市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依然發展不夠均衡。
G8388超級環線高鐵橫空出世,正使“包郵區”從中心城市逐漸向蘇北、皖南等經濟腹地覆蓋,讓普通地級市加速融入到一體化的大家庭中。
這條從上海站出發,以上海虹橋站為終點,看似南轅北轍,實際是希望借這條線路,在沿途城市之間,通過城軌環、地鐵環繼續畫出無數“同心圓”,達到人員與資源的互通。
![]()
上海虹橋站
事實上,隨著G8388環線的貫通,這個龐大的環線通過高鐵正逐漸形成一個包含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蘇錫常、寧波6個都市圈的特大“省”。
如果問這個“省”的“省會”是哪,那肯定是上海。
沒辦法,在長三角區域內,上海是絕對的經濟龍頭。
正如官方文件所定調的: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
如今,無論是江蘇還是浙江,以及距離更遠的安徽,都高舉著接軌上海,積極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旗幟。
可別小看這個“大都市圈”幾個字,全國都在搞的“都市圈”,唯獨上海就多了一個“大”字,獨一無二,意味深長。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市,也是名副其實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具有強大的資源、產業、人口溢出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江浙兩省的經濟強市崛起,也正是借助了上海的資源與產業的外溢效應。
無論2萬億級的蘇州還是1.5萬億級的寧波,其發展之路都與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有著密切關系。
所以,“抱緊上海的粗腿”一直是上海周圍省市的心聲,紛紛積極融入到上海大都市圈的規劃中。
![]()
上海陸家嘴
就連隔著一個江蘇的安徽,也積極通過各種產業,希望參與到與上海的經濟合作中。
正如官方所言: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過去,提到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喜歡提的就是“打破省域行政邊界帶來的限制”。
可如何打破?
今年6月3日,來自長三角14個城市的規劃負責人來上海開了個會。
此次參會的14座城市GDP總量高達18.28萬億元,以全國1.2%的面積,貢獻了全國14.5%的經濟體量。
會議內容是為了制定上海大都市圈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真正從空間上打破以往的省域行政邊界概念。
可能大家沒啥概念啊,上海大都市圈,最初只是“1+8”城市(上海,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的寧波、舟山、湖州、嘉興等構成)。
可那時的上海大都市圈,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口數量,已經位居全國之首。
如果上海未來的大都市圈擴容到14城的規模,即又多了杭州、紹興、泰州、鹽城、宣城三省五市,那么這個體量將明顯超過大灣區,并碾壓其他城市的都市圈。
![]()
根據規劃,上海大都市圈未來總體空間格局,為“一核四翼、三層三網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連接”。
具體來說,“一核四翼”是指上海主城區和周邊四區協同發展,分別為東翼海岸帶和海洋空間、西翼太湖周邊地區、南翼杭州灣地區、北翼長江口和北部地區。
而“三層”是指大都市區、聯動協同區、區域協作區三個空間層次,同時輔以“三網”即軌道網、航道網、公路網為節點,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樞紐體系;“三底色”則是賦予自然、歷史、人文稟賦,提升生態、人文、安全三大空間底色。
“多心”是指以上海大都市圈為中心,逐步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同時以跨區域交通為支撐,構建滬寧走廊、滬杭走廊等11條復合走廊的“多廊”交通體系。
而“多鏈接”是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依據,以上海大都市圈目標愿景為指引,以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科創鏈、人才鏈為牽引,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協同、協作、一體化發展。
![]()
不難看出,這個規劃是完全將上海都市圈當作一個經濟體進行規劃,通過上海輻射到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
此次G8388超級環線的貫通,也正是上海大都市圈規劃逐漸落地的重要體現。
話說回來,雖然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龍頭,但未來發展也離不開周圍這些“小兄弟”。
畢竟,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
尤其在先進制造業領域,上海的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人工智能等優勢產業,都與周圍省市有著密切的產業互補關系。
上海擁有資本、技術與產業,長三角其他城市擁有土地、人才和資源,相互協調構建統一大市場,才能更好地發揮經濟輻射效應。
可能有人好奇,蘇錫常這些經濟強市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是因為其制造業發達,為何還要再加入鹽城、宣城和黃山市這些制造業相對較弱的城市呢?
其實,這不僅僅是因為區域內城市需要“拉一把”的關系,而是這些城市本身也是上海離不開的保障資源。
很多上海人都不知道,鹽城、宣城和黃山市都是上海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地,其大米、蔬菜、豬肉、水產、禽蛋、生鮮乳等主要農產品供滬量占比超過50%。
![]()
這些城市的果蔬生鮮,不僅是保障上海的市場需求,更是借助上海這座城市的吞吐能力,使其加速在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圍流通,加速其經濟發展。
還有一點,過去十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長幾乎停滯甚至出現下降趨勢,就連近年來的出生率也跌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可同在長三角區域內的杭州、合肥、南京的常住人口卻分別增長了238萬、215.7萬和66萬。
經濟發展離不開人口增長,特別是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
因此,上海不僅需要周圍省市的制造業配合,在消費和服務角度,更需要不斷有新鮮的人口補充進來。
所以,無論上海大都市圈未來如何擴容,都需要在產業與人口角度,繼續加強與圈內“小兄弟”之間的互通往來。
就此而言,上海大都市圈在G8388這條“無縫銜接”的超級高鐵環線貫通后,解決城市間通行需求之外,也正是為了進一步加速長三角沿線市場布局、產業升級。
一家獨大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無論是長三角一體化,還是上海大都市圈,最終都是希望在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共享社會進步帶來的福利。
而這一天,正慢慢到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