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血研所大講堂“交叉融合與轉化創新”專題第1講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所院”)成功舉辦。本期邀請到中國工程院張英澤院士作學術報告。張院士以“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關系”為主題,分享了團隊系列創新成果背后的故事。所院長程濤教授主持開場環節。
![]()
程濤教授主持講座
所院眾多專家學者、學生到場學習,踴躍提問交流,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開拓視野、激發思路。
![]()
所院專家學者、學生與會學習
擁抱“大科學時代”
——交叉融合是醫學發展大勢所趨
![]()
主講人張英澤院士
張英澤院士現任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長、青島大學附屬骨科醫院院長,并受邀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外12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也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骨科智能器材重點實驗室主任。
張院士院士學術任職眾多,包括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等;并擔任《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雜志》總編輯,《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BJS)中文版主編,《中華外科雜志》等多本國內外期刊副總編。
張英澤院士在骨科學具有精深的學術造詣和諸多突破性的創新成果,為國內外領域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在國內率先實施并一直倡導推廣創傷骨科和骨關節炎的微創治療及機制研究;獲批主持國家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課題40余項;系列科研成果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殊榮。
開場環節中,程濤教授隆重介紹了張英澤院士的主要學術成就,張院士不僅是一位杰出的醫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也是出色的醫院和教育管理者,盡管領域不同,但科學相通,交叉融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信張院士的報告將帶給所院同道和同學們深刻的啟示。張英澤院士對程濤教授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并希望通過講座內容,激發和啟迪大家的創新意識、在各自的領域里不懈探索前進。
窮本極源,觸類而旁通
——基礎與臨床研究是一種“雙向奔赴”
加強基礎研究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是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根本。演講伊始,張英澤院士首先從“頂層設計”的宏觀高度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大意義,隨后引經據典、以核裂變的發現到原子彈的發明為例,形象地闡釋了基礎研究成果改變世界的價值。美國范內瓦·布什著作的《科學,無盡的前沿》一書凸顯了科技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攻關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快速進步,但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間。
而后,張英澤院士結合他在骨科領域的一系列代表性探索成果,深入淺出地詮釋了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相輔相成、相生相長的辯證關系,也充分體現了追根溯源、觸類旁通、學科融合在成功創新與轉化中舉足輕重的作用。精彩的學術內容集醫學與哲學于一體,生動契合了血研所大講堂2024年“交叉融合與轉化創新”這一年度主題。
張英澤院士列舉了四項創新成果的探索思路和歷程。單髁膝關節置換術中預鉆隧道三步手術技術的發明一舉解決了曾經困擾全球骨科醫生近60年的問題——截骨處骨折,而張院士此項技術改良的靈感源于中國臺灣生物力學專家所發現的直角應力集中這一骨折原因,方有了變直角為鈍角這一“四兩撥千斤”的巧妙解決之道。基礎研究、學科交叉在其中的關鍵作用展現得淋漓盡致。“骨骺薄弱區”概念的提出亦是源于臨床、成于基礎研究,再回歸臨床驗證,進而助益臨床。
張院士命名的“脛骨平臺Hoffa骨折”與130年前問世的“股骨Hoffa骨折”跨世紀遙相呼應,基礎理論則是源自牛頓于1687年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物理學原理,基礎研究的偉大發現在三個多世紀后依然能夠裨益后世。基于病理機制,張院士率先開展了雙反牽引順勢復位微創內固定手術,使得這一少見骨折類型有了安全有效且微創的治療手段。
基于170年前誕生的“Ward三角”概念,得益于團隊大樣本的病例分析結果,張英澤院士首次提出了“張氏N三角”理論,并在剖析了股骨近端骨折術后內固定物并發癥原因后,創新研發出更符合人體力學特點的股骨近端仿生髓內釘(PFBN),達到完全仿生固定,使該領域實現了根本性突破。這一過程依然是基礎與臨床研究之間的反復轉化,依然是數學、機械力學、生物力學、影像學、骨科學等多學科的有機融合。目前,PFBN已在30多個國家或地區臨床應用,是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骨科內植物首次走向世界,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總而言之,臨床問題的破解離不開基礎研究的積淀,轉化研究則是連接基礎與臨床的“雙向橋梁”。生命科學的發展需要創新,而思考是創新的源泉,多學科交叉融合則集結百家之長、賦予了研究者們成功突破的力量。
源頭創新,大道同行
——攜手開拓生命科學“無人區”
![]()
![]()
![]()
討論嘉賓與講者互動交流
精彩的主題報告后,在程濤教授主持下,副所院長肖志堅教授、所院黨委副書記張磊教授和所院科研PI高瀛岱研究員等專家學者與張英澤院士展開了熱烈討論,主要聚焦于張院士系列重大發現背后的思路,包括“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是如何啟示“脛骨平臺Hoffa骨折”概念的萌生、為何勇于挑戰170年前經典的“Ward三角”理論、動物實驗結果怎樣更高效地向人體轉化等,為血液學領域基礎與臨床研究提供了頗富價值的參考。
講座最后,程濤教授對張英澤院士的精彩演講致以誠摯感謝,并表示,臨床需求是科研工作的導向,希望領域學者敢于挑戰、不斷思考、積極合作,共同推動生命科學創新前行!
血研所大講堂簡介
為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助力新時期血液學交叉學科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主辦了2024年血研所大講堂交叉融合與轉化創新專題學術活動。
血研所大講堂始辦于2012年,曾榮幸邀請到樊代明院士、沈巖院士、楊煥明院士、付小兵院士、林東昕院士、顧曉松院士、Robert Peter Gale院士、Radek Skoda院士等海內外知名專家來所交流,迄今已開辦了五十余期,與所院師生共同走過了十余載。2024年,血研所大講堂將以“交叉融合與轉化創新"為年度主題,邀請生命醫學領域的高層次專家以及領先研究機構的業務專家和管理專家,為大家做主旨報告并進行對話交流。
博醫薈將始終與您一同關注活動進展,陪伴大家捕獲前沿新知,幫助大家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升診療水平。
2.
3.血研所大講堂丨Radek Skoda教授分享克隆造血向骨髓增殖性腫瘤演化的驅動因素研究進展
血研所大講堂丨
6.血研所大講堂丨曹義海院士分享靶向血管生成用于癌癥治療新突破
8.弦歌不輟,賡續經典,引領前沿——血研所大講堂2023年第1講圓滿舉辦
10.曹彬教授: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感染中毒癥
12.李進教授:自主發起的臨床試驗設計
14.付向東教授分享衰老與癌癥的關系及機制研究進展
血研所大講堂通知 | 張英澤院士: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辯證關系
內容來源 |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官方通知
編輯 | 方玥立
排版 | 趙 微
審核 | 方玥立、賈冬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