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斗指乙(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除了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等一系列民俗活動。清明時節,宜踏春、掃墓。在廣東江門臺山市,通常從農歷二月初二起,就有公眾舉行掃墓祭祖活動(又稱“行山”)。當地糖水糍(白糖糍、黃糖糍)、軟餅等用于祭祖的“行山糍”開始熱銷,專營這類糕點的商家迎來一年中的旺季,直至清明節。在廣東臺山,清明祭祖被稱之為“行山”或“拜山”,對于臺山人來說是全年之中與春節、中秋重要程度相仿的重大節日,而他們為祭祖準備的傳統糕點“行山糍”深受當地百姓青睞。
![]()
行山糍
臺山人為祭祖準備的“行山糍”是白糖糍和黃糖糍,又被稱為白松糕、黃松糕,或統稱為糖水糍。其中,白糖糍是臺山人改良后的“倫教糕”(倫教糕的制作起源于廣東順德區倫教鎮,是嶺南典型的漢族糕點名吃),以白砂糖為主要配料;而傳統的黃糖糍厚度有6厘米左右,上層軟糯清甜,下層厚實呈蜂窩狀,以黃糖為主要配料。白糖糍的制作關鍵在于選料和工藝,需選用臺山優質新米,經過浸泡、磨漿、發酵和高溫蒸煮而成。黃糖糍的制作過程也十分講究,需要一定的技巧。好的白糖糍做出來雪白晶瑩、清甜軟糯,中間的蜂窩狀明顯,厚度在0.3至0.5厘米之間,拿起來不容易碎,吃起來沒有酸味。
![]()
行山糍
“行山”對臺山人來說是件隆重的事,祭拜前會選擇先“鏟山”,也就是先找人幫忙用鋤頭除去“行山”路上的雜草,開辟好路線,再將墳地上的雜草也清除干凈。祭拜儀式也頗為講究,多數人會選擇用小石塊將契錢(長方形的白紙條)交叉壓在墓頂上,接著再行祭拜。臺山人還有準備燒豬和“行山糍”的習俗,行山糍通常是白糖糍和黃糖糍,又被稱為白松糕、黃松糕,或統稱為糖水糍。
除了“行山”,有些臺山人還有插桃枝的習俗,也就是在清明節當天將帶桃葉的桃枝掛在家門口或者插在門楣上,意為驅邪擋煞。
![]()
清明節
每年清明節,遠在外鄉的親人們都會回來,一同祭拜先人。因此,清明節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回憶舊時美好時光,一起訴說對先人的懷念,獨屬的那一份鄉愁也在此時被撫平,寂寥孤獨的心也被親情填滿。當你見到許久不曾相聚的親朋,一切濃厚思鄉之情最后都化成一句:“好久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