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無垢/文
花如海,人如潮。無錫的旅游,隨花事而高潮迭起。為此,我按時令編了一個順口溜《無錫景·生態園林四季歌》:
春天什么樣?櫻花對接梅蘭芳,杜鵑映粉墻。
夏天什么樣?綠水十里荷花塘,岸邊柳絲長。
秋天什么樣?三秋桂子撲鼻香,菊花傲風霜。
冬天什么樣?滿目青山數紅妝,蠟梅又怒放。
這順口溜涉及“八朵金花”,這是無錫的驕傲,都值得按時去欣賞品讀。現在正是櫻花芳菲的季節,那就說說無錫櫻花那些事兒吧。
無錫櫻花趣事多
說起櫻花,大家就會想起日本,而無錫的櫻花也確實能看到日本的影子。但櫻花的原產地在中國。“櫻花”作為專用名詞,首見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櫻花永巷垂楊岸”佳句。櫻花那嬌艷的花朵,映照在朦朧如煙如霧的柳色之上,那種色彩、形態、風韻之美,令人陶醉。櫻花之美,讓日本國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把櫻花傳入日本,并發揚光大,成為日本的賞花時尚,以致使人誤認為東瀛是櫻花的“第一故鄉”。
無錫最早引種日本櫻花的園林是梅園。據榮德生自撰《樂農自訂行年紀事》1916年記載:“外國花之貴種,如黃、綠、紫之重臺櫻花,均多日所加意物色而得者也。”(注:重臺櫻花即重瓣櫻花)。
1905年始建的城中“公花園”,雖然在建園時間上比梅園早7年,但栽種櫻花的時間卻比梅園遲了5年。1921年,無錫士紳聘請日本造園專家松田作公花園調整規劃設計,引進櫻花等日本花木,辟“櫻花夕照”(后更名“櫻叢鳥語”)景觀。然而,這些櫻花因水土不服先后枯萎而死。當時人講迷信,當事人請巫師扶乩請神,“園神張黑”稱:“櫻花來自東瀛,性又倔強,不聽調度,余請命于帝,攆出斯園。”該趣聞見時任公花園主任朱夢華1947年所撰《無錫公園景事追溯記》,并見諸報端。
與1921年同時間,曾留學日本的社會名流秦毓鎏在福田巷建佚園(今劃入小婁巷歷史街區),園中有“朱櫻山”一景,而且這朱櫻還是他父親當年手植的,有些年頭了,“花時緋英滿枝,璀璨耀日”。但這朱櫻不是紅櫻花,而是紅櫻桃。這兩種植物同科同屬但不同種,不能相提并論。
而能將櫻花在無錫做出品牌效應的,非后來居上的黿頭渚莫屬。換句話說,黿頭渚種櫻花在無錫不是最早,卻是最好。
黿渚賞櫻景致多
1916年,楊翰西在黿頭渚所在的充山(又名南犢山)西坡,始建別墅園林“橫云山莊”。后來為了改善園內用地狹窄及游線不夠順暢狀況,遂于沿湖蘆葦塘攔水筑長堤,堤上種柳樹;并在由此而形成的兩個堤內水池中栽種荷花(其一即“藕花深處”)。根據1933年楊翰西所撰《黿渚藝植錄》分析,當時他在“種類極多”的日本櫻花中,遴選“先花后葉”“花時遠望如霧,蔚為奇觀”的京都名種“染井吉野”間種在柳堤上,讓李商隱“櫻花永巷垂楊岸”的優美詩句生動再現。那么,楊翰西為什么要將“柳堤”華麗轉變為以櫻為主、以柳相映的“櫻堤”呢?這可能與他本人的經歷有關: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舉人出身、后保舉為道員的楊翰西,受兩江總督端方委派,赴日考察、學習,正值櫻花盛開季節,此種切身感受對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1936年,無錫紡織界同仁為祝賀楊翰西花甲壽辰,捐資于櫻堤上筑“長春橋”,以曲拱如月的橋形契合黿渚壯闊山水,使櫻堤又添風致。此后,歷經幾十年的滄桑巨變,于改革春風吹拂的1979—1980年間,由著名建筑師李正擘畫,將與長春橋相對的原“旨有居”菜館廢址,改筑為一組臨水建筑“絳雪軒”,再度提升了此地的櫻花景觀。1981年,著名作家杜宣為此題書“長春花漪”,以言簡意賅、景情相融的文學語言,點化畫面,提升意境。我曾賦《長春花漪》小詩一首,說說自己的心聲:“行行橋頭春長駐,漫漫櫻堤微帶雨。應攬滿園深淺色,回眸湖光泛碧漪。”
![]()
人面櫻花相映紅的黿頭渚長春櫻堤
欲問“長春花漪”為什么能成為黿渚賞櫻的經典呢?首先得益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的特色是“水不深而遼闊”,其所體現的是一種淡雅、平遠、宜人的美感。映襯著嫣紅粉白、爛漫如錦的櫻花,形成似云若霧的景觀,櫻花如沾上春天的毛毛雨,更顯得晶瑩嬌艷,恍若仙境,尤以清晨及上午為佳;但在夕陽西下、漁歌唱晚時分,湖水泛作暗暗地跳動著的無數金鱗,似乎又有不少情愫要向人傾訴。近年來,黿頭渚又結合燈光秀開辟夜間賞櫻游覽項目,從水上看夜櫻,那真是美不勝收了。其次,長春櫻堤令該處景觀發生了神奇變化,即櫻花在高飄橋拱及橋頭建筑的掩映下,江南的小橋流水、綠樹人家的清麗秀雅與北方官式建筑的大氣典雅巧妙互補,融合成景。又通過橋堤的分隔,吸引了游人的視線,人氣相聚,避免了景物渙散的蒼白之感。但這種分隔是園林手法的似隔非隔,故能增加風景層次,使湖對面的小箕山(錦園)、大箕山(今華東療養院)成為黿頭渚的絕妙借景。而人行橋堤上,兩側水面一為長浪輕拍,一為微波漣漪,動靜對比,水趣雋永,更使畫面中的人橋倒影與映照在綠波中的綽約花枝,化作了優美的詩意。再說“絳雪軒”那組建筑,主體是幢三楹歇山頂的敞軒,兩側分別接出游廊和翼墻,又臨水建平臺,跨水建曲橋,使信步至此的游人可“閱讀”到豐富的建筑語匯:飄出者為平臺,深涵者為花榭,虛者為半亭門洞,曲者為游廊欄桿,豎者為花石,橫者為曲橋。使這里的景觀界面,在長度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厚度,更為游人提供了欣賞對面爛漫櫻堤的不同角度。
受“長春花漪”景觀的啟發,又孕育了黿頭渚蔚為大觀的盛景——“櫻花谷”。該谷位于充山和鹿頂山之間一個依山面湖,地勢略有起伏,又有天然溪流、池塘的大山塢中,塢口之東,為自古就有山民定居的獨山村。而此地植櫻花始于1986年倡議、1988年啟動的“中日櫻花友誼林”建設工程,當年植櫻1500株,并建“友誼亭”,此后又筑長達800余米的“賞櫻步道”通往“充山隱秀”(原陳家花園),1993年立“中日櫻花友誼林”巨型刻石,2002年于櫻花林中興建由李正設計的“賞櫻樓臺”。2008年,獨山村整體搬遷后,櫻花林在原村址踵事增華,景觀益勝。至2010年3月20日“櫻花谷”建成開放時,整個黿頭渚風景區已有櫻花3萬余株,其植櫻面積之廣、數量之多、品種之富、園藝水準之高,堪稱獨步江南、稱雄太湖,成為國內最大的賞櫻勝地之一。漫步其間,起伏舒緩的坡地上,清澈的溪流匯成收斂自如的沉潭曲地,若干木結構的亭閣軒榭,點綴在嬌艷欲語的櫻花林中,它們共同編織了此起彼伏、錯落有致、云蒸霞蔚、花團錦簇的動人春色,恰似一幅花如海、人如潮的活動圖畫。而櫻花谷的“點睛”之筆,則非“賞櫻樓臺”莫屬。該樓臺位于櫻花谷的南部,與其西北面的“無錫人杰苑館”隔水池互為對景。樓的本身為十字脊、藍琉璃瓦結頂的三層四重檐建筑,建在漢白玉欄桿圍繞的臺基之上,美其外,慧其中,游人登樓憑欄,櫻谷美景,靡不歷歷在目。為此,我又賦《櫻谷花雨》小詩一首贊嘆其樓其景:“獨山盛景芳菲谷,樓臺高聳花海前。女夷舞神留香處,櫻說友誼又一年。”
![]()
李正手繪的《賞櫻樓臺》設計稿
![]()
聳立在花海中的“賞櫻樓臺”集點景、引景、觀景于一體(黿頭渚景區)
櫻花谷處在黿頭渚賞櫻的核心位置,并向四方輻射“長春花漪”及其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散列櫻花景觀。包括20世紀60年代種植的自“長春橋”至中獨山“二泉橋”的沿湖櫻花景觀帶,2001年植櫻的“曹灣”元代古村落,20世紀60年代始植、1986年后又作充實的陳家花園(又名若圃)櫻花林,2020年動議的將“十里芳堤”的行道樹改為櫻花綠帶等。我均一一賦詩,贊其美景。依次為:
《柳浪聞櫻》:“依依黿渚柳色俏,翩翩紫燕飛來早。借問東風何處去,吹笑櫻花迷二橋。”
《曹灣櫻雨》:“幽塢宜栽紅櫻樹,閑繞花枝作勝游。原本曹灣古村落,晨鳥暮蛙阿彌陀。”
《若圃櫻夢》:“陳園昔留聶耳蹤,充山隱秀美與共。游興一樽櫻花酒,夢里蝴蝶醉春風。”
《芳堤櫻歌》:“十里芳堤綠映紅,鷗鷺明滅御春風。山樓憑遠對古寺,傾城賞櫻煙雨中。”
展望未來期望多
我自虛齡十八歲進園林當工人開始,至今已歷60多個年頭,于此也悟得了一些道理。例如:園林愈美,游人愈多,則各界對你的要求就愈高。起先覺得有點冤:都做到這樣了,還要怎樣?想想也就釋然了,因為“美”是大家共同的追求,美無至境。而作為園林工作者,你的宗旨使命就是盡心盡責為廣大游客做好服務。從這點出發,套句時髦話:“園林只有更美,沒有最美。”如從此點出發,便覺得黿渚之櫻,還是有提升空間的,我想到的有這樣幾條:
一曰搞活園景。園林的花草樹木與山水、建筑等一起,共同組成了具有一定文化內涵和藝術質量的活著的“無聲詩、立體畫”,其要旨就是以景引人、以情動人。故僅就植物而言,在遵循自然法則的前提下,是可以通過栽培、撫育等技術手段,令它們更富畫意的。而黿渚之櫻,總的說來群體很美,但能不能再在其中造就若干個富有個性的“單體”呢?就像櫻花谷之旁“江南蘭苑”中那棵福建山櫻那樣,含苞待放時便會飛來成群的鳥雀,惹得多少攝影愛好者舉著“長槍短炮”圍著她轉,以“孤芳”而成網紅打卡之地。即使是無生命但有靈性的水,如能把“櫻花谷”中相對較“靜”的水,激活成“山溪歡騰繞芳徑”,便能增加不少動人的畫面。生命在于運動,旅游在于活動。黿渚一帶在歷史上有祭拜花神、湖神、財神等民俗活動,今天在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基礎上,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櫻花節、漁人節等節慶活動中去,又會聚集更多的人氣。
二曰搞活游線。在黿渚賞櫻高峰期,園內外人擁車堵,不少無錫人都記憶猶新。其紓困之道似應從解決主要矛盾入手。依我的觀察:園內的“堵點”集中在長春櫻堤—澄瀾堂—“太湖佳絕處”門樓一帶。若能修復澄瀾堂—花神廟—小函谷那條原“橫云山莊”首條山道,并延伸至櫻花谷,讓部分游人從走“回頭路”改為走環形道,便可得到緩解;且小函谷是俯視“長春花漪”的理想角度。而園外的交通組織,不妨從地鐵4號線設蠡湖大橋站為契機,開辟自蠡湖大橋公園經蠡湖至黿頭渚“水景苑”的“公(公交)、鐵(地鐵)、水(快艇或輪渡)”接駁聯營,便可讓游人在欣賞蠡湖水上風景線的同時,賞心悅目地“綠色出行”,從而緩解陸上交通壓力。
三曰搞活經營。即以櫻花為主題,把“好吃、好看、好白相”做到極致,以滿足廣大游客的不同需求。
作者簡介
![]()
沙無垢,1944年出生,回族,2004年退休前任無錫市園林管理局副總工程師,無錫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工程師職稱。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進無錫市委六屆、七屆、八屆委員,政協無錫市九屆、十屆委員。退休后曾先后被聘為梁溪河整治、環城古運河整治專家組成員、《無錫文庫》編委、無錫市廣電集團理事會理事、無錫市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外聘委員兼客座研究員等。主編或與人合著、合編并出版有關園林和無錫文史著作30多部。
·文章及配圖均來源于《濱湖風景》
來源:公眾號“濱湖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