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夢的人們。
一
52歲的肖朝虎,平頭,清瘦,平日喜歡年輕人喊他虎哥。
他已定居北京多年,是一家傳媒公司高層,去年開始,同事發現他一反常態,常關著辦公室的門,變成“神秘的男人”。
年過五旬的虎哥決定考研,有別于年輕人考研的焦慮、內卷和野望,他更在意成就與價值。
他老家在貴州,黔北門戶,滿目丘陵,盛產茶葉。他讀研想學茶葉加工,退休做一點實事。
此前,他同齡朋友的高中同學,跨專業讀了書法研究生,每天田野調查,揣摩碑帖,愜意自在。他聽后心動,盤算了下,人生按80多歲為壽,他還有30年可規劃。
新的命運旅途在中年鋪開。他重新坐到書桌前,開始復習考研。
他的公司平日服務外企,他英語并未扔下,做模擬題成績不錯,難的是政治和農學專業課。
他每天早起復習,地鐵上也站著刷題,夜晚在臺燈下熬夜。
資料浩如煙海,千頭萬緒,籌備之際,他想起平日工作用到的AI。
他對AI并不陌生。30多年前,他走出大山,坐46小時硬座孤身來京讀大學,是該校計算機專業第一屆學生。
他摸到的第一臺電腦,像笨重手提箱,沒有硬盤,只有軟盤,并無網絡。老師在課堂上講過人工智能,但無實際應用。
畢業后,他讀研經濟學,做過記者,又做到企業高管。
互聯網弄潮兒終究萬里挑一,更多人遠望風口、然而各奔前程,時代一日千里,無從惆悵。
52歲這年,他再度出發,備考研究生,為了得到更專業的內容,他先用百度搜索,然后開了文心大模型4.0會員,嘗試用最新版AI答題。
文心答題后,他開始調教,比如“把以下內容再給我精簡一下”,簡答題限定200字內,論述題限定500字以內,就這樣把歷年真題庫過了一遍。
第二輪,他要求AI將答案提煉為助記詞,“我年紀大了,最大問題就是記憶力減退”。虎哥要求AI每次給出三個助記詞方案,他綜合成自己的要點記憶方案。
后期,他研習茶葉生物化學,想回顧高中化學知識,但早已忘光,“我就跟AI說,你給我制定一個一小時的課程計劃,來快速復習高化學。”
AI給他列提綱,告訴他分時段復習內容,他挑選之后,就有了份快速指引,“效率是幾十倍,甚至百倍提高”。
AI增加他備考底氣,臺燈下的夜晚迅疾如風。
他用AI當英語作文老師,當提煉要點助手,當專業課導師,以及當了解時事的新聞助理。
互聯網上,備考的人們問文心一言,熟稔提問:
11月8日,旅居美國的大熊貓美香一家啟程回國。你是我的新聞助理,現在幫我總結一下事件脈絡,分析事件意義。要綜合多方報道。
答案流淌而出,那個曾經遙遠的人工智能,已然到來。
去年12月,虎哥走入考場。同事以為他玩玩而已,師姐建議他不如想辦法去申請做訪問學者。
巧合的是,他報考京外高校,在北京的考場設在了他的母校,進考場后,看監考老師面熟,竟是他30多年前的教學老師,退休后返聘監考。
坐在闊別30余年的教室,虎哥知道,他身處的故事是全新的。
二
2月26日,考研分數公布,虎哥考了398分,辦公室一片驚呼。
備考時,他提前咨詢過所報專業導師。他給導師發成績,導師回他“你也考得太高了吧”。
自此后,不斷有人問他考研心得,虎哥說全靠AI,“沒有AI感覺自己考不上,記不住東西,時間也不夠”。
虎哥的故事激勵了許多人。他幾個同齡朋友躍躍欲試考研,他公司里同事也在工作中更多使用AI。
虎哥同事說,過往公司服務新領域,需要大量搜索,效率偏低,現在提問AI,問一圈下來便可掌握要點,“晦澀的東西也能讓我們快速理解”。
所有的改變都發生在一年之間。
一年前,AI還是發布會上的PPT,新聞里的風云兒,牽連著“文明”“革命”等詞匯。一年后,我們正親歷被AI改造的煙火人間。
義烏老板用AI生成歐美模特圖,說“新風已來”;大廠員工返鄉做電商,搭建出AI試衣間。90后寶媽開設AI智習室,教培謝幕,換成AI學習機和智能燈輔導孩子們。
在杭州夜市,95后攤主在小攤前放上AI音箱,音箱前有紙板,上面用黑色馬克筆寫著:“不還價,有事問它!”
人潮涌動,音箱對答如流:
“這個電風扇多少錢?”
“35塊哦,不講價的。”
“能便宜點嗎?”
“哎呀,都說了不講價的,你怎么回事呀?”
“那你一天工資有多少?”
“哪來的工資呀?工資都交電費了呀!”
越來越多普通人加入AI創造的過程中。
襄陽鐵路段95后員工,用百度飛槳開發車號識別系統,每年能省經費數十萬。大學生用AI打造沙漠種樹機器人,已可投入實戰。
而在一些被我們忽視的領域,AI正發揮奇效。
中國有不到5%的聽障人士,佩戴助聽器能聽到聲音,然而不明其義,康復訓練稀缺且昂貴。
技術極客知曉案例后,組成志愿團隊,借助文心大模型,研發出“聲橋AI”,助力聽障人士糾音。這是很難商業化的項目,但傳遞著科技的溫柔心聲。
與之相似,大學生用AI研發“繪世界”,助力自閉癥兒童繪畫治療;教授推出AI樹洞機器人,拯救輕生者,五年內已進行六千次干預。
越來越多人用AI改變生活。新聞里,劉慈欣的預言被反復提及:人工智能的未來在于從點到面,讓它服務于全人類。
虎哥說,“目前已進入一個人人都可用AI的時代”。經受洗禮,就會激活出新的可能。
三
30多年前,虎哥從沒有電視的山村第一次來北京時,震驚于樓下成片停放的自行車,“這些都是用來賣的么?”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時代浪潮的沖擊。
30多年后,相似的沖擊再次到來,去年3月,體驗AI后,他在視頻號里說: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但有可能取代你。
他的判斷基于AI展現的超強能力和進化速度,親歷AI急速生長的一年后,所有人對進化都有更直觀感受。
2023年年初,AI還只是聊天機器人,不會聯網,畫人常畫六指,網上流行段子說,“永遠不要問女人的年齡或一個 AI 模型為什么要把手藏起來。”
然而數月后,AI便有了眾多插件,年底AI人像已真偽難辨。
今年3月,全球首部由AI生成的電影《終結者2翻拍版》首映。主創說“AI賦予了每一個人創作自己的史詩級故事的能力”。
變化密集發生后,人們已無從預知AI前進速度。有人翻出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名言:
“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都開始變得陌生。”
在國內,AI進化同樣飛速,文心一言的用戶規模已突破1億,截至去年年底,飛槳平臺上的開發者已達1070萬。
無數普通人在文心一言上體驗了AI。他們生成了超37億字文本、3億行代碼、4億字專業合同,以及500萬次的旅行計劃。
文心大模型到了4.0不僅知道了獵人槍響,鳥會驚飛,那些專門用來調侃AI的“中文十級難題”也能從容作答,AI進化速度遠超人類想象。
虎哥說,他算行動派,別人調侃觀望AI時,他已決定撲上去使用,“時間差最重要,大家都會用后,時間差就沒了”。
考研只是開始,虎哥說信奉終身學習,“時代快速變化,我要走在變革的前面”。
52歲的虎哥堅持跑了十年馬拉松,備考時也未停跑步。跑步時,周遭一切都在變化,但也會足下生風。
奔跑的人,喜歡風中追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