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有滿/文
舊時,無錫城內從東大街過大市橋往東有兩條路可到東門,一條是觀前街、駁岸上,一條即大婁巷、小婁巷。
![]()
1949年無錫城區簡圖局部(制圖:王福興、黃樹鑫、顧軍等)
大婁巷以巷內原有大更樓得名,元《無錫志》記載為遵義坊,即樓巷,清代仍名遵義坊。后改大婁巷。巷內原有專諸塔,現廢。專諸是春秋吳國公子光派去刺殺吳王僚的刺客,專諸利用公子光宴請王僚之機,將匕首藏于魚腹中將僚刺死,自己也被殺,公子光則成為吳王,即闔閭。其時,吳國都城還在無錫梅里,這一故事發生在無錫。據傳,專諸曾在現大婁巷學習燒魚3個月。專諸遺體被埋在大婁巷,并建塔,以紀念專諸之義勇。專諸的殺身成仁,重義輕生,一時形成吳地風氣,有很深遠的影響,直至唐宋才逐漸改變為重文教的理念。塔前有3間瓦屋,內有神龕和香火,供奉專諸神位,后無錫人將他奉為“廚師之祖”。1957年,無錫市進行文物普查時,專諸塔尚在,是座喇嘛形的小塔,在塔房內,門額上有“專諸塔”磚刻。1966年,塔被拆除。1967年,房屋改為民居。原大婁巷西口為百年老店世泰盛綢布莊和三陽南北貨商店,世泰盛已因拓建中山路而被拆,三陽大樓則改造擴建成三陽百盛公司。大婁巷已被高樓所代替。
![]()
解放前,唐慕潮在大婁巷創辦私立唐氏小學,1980年代崇安小學遷入,1990年代,唐氏出資擴建校舍,崇安寺小學遷入,崇安小學校名撤銷。今崇安寺小學也并入崇寧路小學。
從新生路往東至崇寧弄,以巷內原有小更樓得名,元《無錫志》記載為戴墓巷,與樓巷相對,內有戴氏墓故名。清代巷內有繡衣坊。大、小婁巷在隋建成大市橋時就已有街巷,距今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距元志記載也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小婁巷現存談氏宗祠遺址、秦氏秩園和成片的明清民宅建筑群。這里曾誕生過15名進士、15名舉人、50多名秀才。狀元孫繼皋居此。無錫談氏出于此巷。其先祖談信,稱壽齋公,是宋高宗的老師,為翰林院博士,1127年,隨高宗南渡,后2個弟弟一居上海縣,一居浙江德清,而談信就在此定居,繁衍不息。宋高宗御賜“溯派汴梁”匾,懸于宗祠,直到1956年才被摘除。明代中葉,談氏連出3名進士和3名舉人,他們先后為談氏建造了7座牌坊,如繡衣坊、鐘秀坊、文獻坊、進士世家坊等,也于1953年后一一被拆。談氏在明代顯赫一時,分居于槐樹巷至六箭河,及南門談渡橋等地區,有“半城風雨半城談”之說。談愷曾任高官,領導戚繼光進行抗倭斗爭,歸里后以燕申齋刊刻過《太平廣記》等書籍。其子談志伊是明代著名的花鳥畫家,作品曾受到清康熙皇帝的賞識。中科院院士、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談家楨聽說談氏的根在無錫,還特地到小婁巷來“尋根”。
小婁巷還是秦氏分支所在地。明代建筑江南名園——寄暢園的主人秦金,清代被曾國藩稱為圣哲的著名學者秦蕙田等就出于小婁巷。曾任華興會副會長、同盟會重要人物秦效魯(秦毓鎏)也是這里人。1911年11月5日夜里,他在自己家里——小婁巷44號的福壽堂,約同同盟會骨干40余人密商光復事宜。6日,他領導同盟會取得無錫辛亥光復成功。巷內保存有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題詞石刻的“秩園”,秩園內還有一只明萬歷年間的石香爐,惜已殘破。秦毓鎏之弟秦毓鈞是民國報人,其女兒秦森源是著名女詩人、鐵血大俠魂,兒秦寅源,孫秦保寅自費修筑歷史建筑,并種植150年以上的洛陽牡丹。
![]()
小婁巷西段已拆,東段原來險些也被拆除,經小婁巷百姓和文物專家的考證和努力,現已成為錫城4個文物保護區之一,它在創建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中顯出光彩。
圖片來源:《無錫舊影》、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