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吳文化博物館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不斷尋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構建新業態、完善新機制,在建設“高水平、有特色的區域文化綜合體”的目標引領下,積極探索各項業務的轉型發展。全館上下合力推動數字化轉型,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展覽、開放教育、品牌宣傳、文物保護等各環節,活化利用吳地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厚植人文情懷,融入“人文經濟”的大洪流,以“文博熱”帶動“經濟熱”。
展 覽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在立足吳地文化的基礎上,加強與國內外各博物館、藝術家的合作,共策劃舉辦了9場特展,涵蓋江南文化系列、中華地域文明系列、亞歐文明系列、“再問”系列的首展及“匠藝”非遺展系列等。
9場特展分別為“山水舟行遠——江南的景觀”“四兩千斤:梁紹基、楊詰蒼雙人展”“青蓮衫子藕荷裳——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展”“天堂里——工藝的蘇州與杭州”“經典與范式——平城實力和云岡時代”“和?合——中韓民間繪畫交流展”“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文物精品”“蘇作非遺文創品牌展”和“仕業——徐謂禮和南宋時代百態”。
展覽獎項
![]()
![]()
1.”山水舟行遠——江南的景觀”于2023年5月18日入選2023年度江蘇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
2.“世間樂土——吳縣文物數字展”于2023年9月15日榮獲第二屆(2019-2022年度)江蘇省博物館十大精品展覽精品獎。
展覽時間線:
2022.12.22-2023.5.7
![]()
2023.2.17-2023.6.11
![]()
2023.3.8-2023.6.11
![]()
2023.4.28-2023.8.10
![]()
2023.7.1-2023.11.8
![]()
2023.7.25-2023.9.10
![]()
2023.10.23-2024.2.29
![]()
2023.11.16-2023.11.20
![]()
2023.12.30-2024.4.28
![]()
開放教育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為社會公眾帶來
2823場導覽服務
103門博物館課程
52場講座沙龍學術活動
46場非遺系列活動
70場演繹社活動
36場博物館研學
6場專題博物館之夜
線下覆蓋受眾超30萬人次
吳博志愿者累計服務2659次
走入25個基層單位,
在“吳博說”志愿課堂基礎上推出“博物館里的老年大學:銀齡學堂”,受眾覆蓋超0.5萬人次。
![]()
![]()
![]()
![]()
![]()
![]()
![]()
![]()
![]()
![]()
![]()
![]()
![]()
![]()
![]()
在社科普及方面,還完成蘇州市社科聯、蘇州市科協科普教育活動課題2項,館平臺升級成為“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年接待機關、企事業單位、國內外學校、專家學者和各類團體1100余批次,累計接待觀眾31.7萬人次。國家文物局、省文旅廳(文物局)對本館事業發展給予了鼎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到館調研和指導工作,來自全國各地的黨政機關代表團、文旅部門、文博單位、高校等多次到館參觀交流,來自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文化處、駐上海韓國文化院、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日本八女市代表團等外籍專家團隊多次到館開展跨文化交流。
![]()
![]()
![]()
![]()
![]()
![]()
教育獎項
![]()
1.“吳文化博物館主題悅讀沙龍”榮獲第二屆(2022)全國文博社教優秀案例;
![]()
2.2023年度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入選)。
品牌宣傳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在各類媒體首發新聞報道共201篇/次;
![]()
官方微信號發送619篇專題推文,
閱讀量112.17萬,粉絲累計15萬;
![]()
![]()
新浪微博全年發文1578條,
閱讀量1095萬,粉絲累計15.4萬;
新浪微博、B站、小紅書粉絲20萬,
全年制作宣傳視頻100余個,全年線上直播95場,在線觀看634.5萬人次。
![]()
![]()
內容分發平臺累計閱讀量/播放量805.3萬。
官網的線上服務覆蓋約10萬人次。
![]()
宣傳獎項
![]()
1.“山水舟行遠——江南的景觀”“四兩千斤——梁紹基、楊詰蒼雙人展”“天堂里——工藝的蘇州與杭州”“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精品”“青蓮衫子藕荷裳——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五個展覽進入中博熱搜榜全國十大熱搜展覽;
2.吳文化博物館連續4個季度進入中博熱搜榜全國熱門博物館百強;
3.吳文化博物館基本陳列及“藝術的帝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古羅馬精品”“青蓮衫子藕荷裳——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進入中博熱搜榜2023年度全國100個熱門展覽榜單;
4.吳文化博物館獲得“全國博物館百強第35名”(2023年度)。
對外交流與合作
與意大利駐滬總領事館、韓國駐滬總領事館及相關博物館、藝術機構合作,聯合打造古羅馬及中韓民間繪畫交流展覽,并聯動開展博物館主題夜場、學術講座等活動。掛牌蘇州市中韓文化交流基地、中法文化交流基地。
![]()
![]()
在館內開展20余場中韓、中法文化交流體驗活動。聯合駐上海韓國文化院成功申報Traveling Korean Arts展覽項目,該中韓工藝交流展覽將于2024年在吳文化博物館舉辦。
![]()
![]()
![]()
![]()
![]()
![]()
不斷拓展對外合作朋友圈,與蘇州金普頓竹輝酒店開展“金普頓遇見江南國寶”系列聯動,開啟文創產品開發、展覽展示及客戶互動等活動;與誠品書店蘇州及蘇州龍湖策劃開展羅馬主題書展及相關活動;與蘇州灣大劇院、保利劇院、吳中區文化館等機構保持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開展10余場聯名藝術類活動。
![]()
![]()
![]()
![]()
![]()
![]()
文物保護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文物保護部組織、參與文物布展及文物點交項目11項,涉及文物1200余件/套;參與展覽支持項目4項,出借館藏文物41件/套。依托吳中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中數江南數字文化產業(蘇州)有限公司開展館藏文物數字化采集項目,共計采集文物1459件/套,完成可視化三維模型建模及數字化轉化文物389件/套,實現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的數字轉化、保護和應用。

文保實驗室本年度共完成新增藏品拍攝221件/套,其中包含館藏文物80件/套,特展借展文物141件/套,滿足藏品宣傳展示、著錄研究等需求。配合陳列展覽、文物研究需要,完成藏品養護36件/套,藏品科技分析19件/套,為深化展陳內涵、提升文物研究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持續開展藏品日常保養維護、展廳藏品巡查、藏品環境數據監測、藏品微環境控制、藏品光環境治理等基本工作,保證藏品始終處于潔凈、穩定的保藏環境之中。

同時,在專項文物保護方面,吳文化博物館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實驗(書畫裝裱)室改造提升及藏品預防性保護工程,編制書畫藏品保護修復工作方案。期間,召開并順利通過了書畫藏品消殺保護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依照既定的“充氮脫氧+植物源熏蒸劑+調濕劑”密封消毒保護實施方案開展藏品消殺保護工作;召開書畫藏品修復方案專家論證會,結合博物館實際條件及藏品現狀,依據藏品保護基本原則,編制藏品保護修復方案。
![]()
![]()
![]()
![]()
![]()
![]()
![]()
![]()
學術研究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編寫出版制作了《世間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觀與墓葬中的圖像》《風雅江南:吳中博物館基本陳列策展筆記》《青蓮衫子藕荷裳——甪直水鄉婦女服飾》3部圖書圖冊。
![]()
![]()
![]()
全年館員積極參加了博物館展覽、宣傳教育等多場學術研討會,2023年4月13日參與“鑄就文化新輝煌-國家文化公園內的博物館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代表大會,2023年4月21日參與民族服飾展覽創新策展策劃暨博物館創新傳播研討會,2023年5月10日以線上研討會形式組織并召開了首屆“八府一州”博物館社會教育研討會,2023年6月10日以線上研討會形式組織并召開了“當代藝術與博物館”學術研討會,從不同的角度探討當代藝術與博物館的關系與實踐,眾多國內國外當代藝術家和博物館界專家學者一同參與了本次研討會。召開2023年度學術委員會會議,對全年業務及學術工作進行總結與展望。此外,本館研究人員還在《人民日報》《中國收藏》《大眾考古》等出版物發表了多篇學術文章。
![]()
![]()
![]()
![]()
![]()
![]()
非 遺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非遺業務不斷創新保護發展路徑,多維度推動非遺傳承發展。保護機制方面,修訂出臺《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起草《吳中區非遺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為非遺可持續保護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
![]()
![]()
![]()
名錄體系方面,新增省五批非遺代表性項目3個,市八批非遺代表性項目2個,市級非遺保護單位6家,省級非遺工坊1家,市級非遺工坊1家,區級非遺工坊27家。人才培養方面,培育8名姑蘇鄉土人才“非遺傳承優青”,做好蘇州非遺“后繼人才”“新秀人才”申報推薦,完成47名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創新性傳承和產業發展方面,籌建“非遺實驗室”,開發吳中非遺數字地圖,探索非遺創新性開發宣傳及產業化傳承發展,舉辦“蘇作非遺文創品牌展”,推出“洞庭山碧螺春體驗之旅”并入選“水韻江蘇”非遺主題精品旅游線路。
![]()
![]()
![]()
![]()
文創發展
2023年,吳文化博物館文創以吳地風土人情以及吳文化博物館館藏為靈感來源,積極豐富文創品類,開發50余種文創產品,新增2套文創自動售賣機,全年銷售額增長近50%。與貓的天空之城聯名打造明星產品“江南喵景圖”,與蘇州銀行聯名推出2024“龍行大運”新春禮盒,受到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喜愛。在線上領域不斷開拓,抖音文創商店“博物館好物”完成帶貨直播7場。
![]()
![]()
![]()
![]()
![]()
![]()
此外,吳文化博物館文創還受邀參加十余場宣傳推廣活動,包括:“水韻江蘇·有你會更美”文旅消費推廣季、“好物江南 心上吳中”2023吳中好物節推廣周、第五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等。
![]()
![]()
![]()
![]()
![]()
![]()
數字博物館
數字博物館深入建設,推出“伊特魯里亞人”“山水舟行遠”“天堂里”“經典與范式”4個VR線上展覽、6個特展電子導覽;官微上線“吳文化博物館遠程教育平臺”,完善“吳中非遺數字平臺”,推進博物館的數字化與智慧化轉型。
![]()
![]()
![]()
![]()
技術獎項
“Museverse博物館開放服務平臺”榮獲第八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優秀獎;
黨 建
堅持黨建引領,擔起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博物館黨支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總書記對江蘇、蘇州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把“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在前列”貫穿始終,落實各項規定動作,開展“立足崗位作貢獻”活動,落實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群眾,以務實之風推進黨員職工務實干、出實績。全年接待“深化強國復興有我——走基地、看變化、聚力量”主題實踐活動參觀逾萬人次。
深化聯建共建,融合賦能“聚合力”。5月與民進吳中區委會文藝一支部、教育一支部結對共建,探尋中共基層黨組織與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共建合作的創新案例。9月延時開放期間吳門醫派傳習課走進博物館,11月與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元集團成立館校企黨建創新聯合體,年內與蘇州絲綢博物館、吳中人民醫院等單位黨組織持續開展多形式的特色黨日活動,組織文博黨員進行學習研討、實地調研、志愿服務,在共建聯學中凝聚合力、共促發展。
![]()
![]()
![]()
![]()
![]()
![]()
![]()
![]()
![]()
![]()
![]()
![]()
安全保衛
扎實把好“安全關”,守好“平安線”。緊扣博物館職責,強化底線思維,提升防范能力,全力保障本館安全穩定運行和館藏文物安全,順利通過省文旅廳安全生產督導、省公安廳內保總隊安防檢查、市衛監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抽檢,以及市、區主管部門的各項消防安防檢查。
落細落實安全舉措。以專題培訓提高“人防”能力,補齊短板夯實“物防”基礎,創新管理用活“技防”設施,健全制度織密“制度防”體系。堅持日常巡查、定期自查與專項安全檢查相結合,形成基礎設施趨于完善、工作機制日益成熟、防范能力不斷提升的良好局面。
抓實抓好安全防范。對照館內10余項安全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強化學習培訓,優化工作流程,落實制度執行,加強監督管理,在安防消防、設備維保以及展覽布展、教育活動等工作中,始終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通過召開安全工作專題會議、月度安全例會,組織防火防爆、應急處置等實訓演練,切實提升全員安全責任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構筑多方位、全覆蓋的安全保障防線。
![]()
![]()
![]()
![]()
![]()
![]()
![]()
![]()
![]()
2024年,吳文化博物館將積極響應“人文經濟學”的建設需求,深刻把握“人文經濟學”的重要內涵,主動融入“人文經濟”的大循環。全館將以文物資源為支點,繼續傳承創新、活化利用吳地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并創新文化產品供給,形成具有“吳博”特色的新業態,搭建人文經濟融合共生的“新場景”,做好“人文經濟學”落地的窗口和切入點,孕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為蘇州的新經濟發展貢獻吳博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