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即將消失的村落文化
![]()
![]()
(西安臨潼梨園遺址)
關中舊習,藝人,又叫“梨園子弟”。據說,這種稱謂和唐玄宗李隆基有關。
“安史之亂”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大動蕩,唐玄宗荒淫誤國這是事實,但他也是多才多藝一個皇上。他的詩做得不錯,《經魯祭孔子而嘆之》詩,向為人們傳誦。唐詩三百首將它收錄,并作了較高的評注。其它詩作也委婉清新,他又寫得一手好字,墨跡清妍,飄然灑脫。說起音樂藝術,他更是內行。有名的《霓袋羽衣舞》曲,相傳原是印度《婆羅門》曲,唐代傳入西涼,河西節度使楊敬述知道他愛好音樂,就將此曲捧獻給他。后來,傳說有個得道成仙的人會使妖術,曾引他遨游月宮,時逢月官廣奏仙樂,便暗暗記下仙樂旋律,回到人間,經過對照,恰和《婆羅門》曲相似,于是他就加工潤色,并填了詞讓宮女們演唱,取名《霓裳羽衣曲》。
![]()
唐玄宗是藝術行家,對藝術事業特別重視。當時官廷有兩個音樂班子,各由兩個樂師領導。他把這三百人的藝術團體集中到宜春北院的梨園,親自教導,如一聲有差誤,定要認真糾正。有天,他寫了一首敘事詩,讓兩個樂師譜曲教唱,并請王公大臣、娘娘嬪.妃 共 同欣賞,品評優劣。傳說,戲曲藝術由此而始。
演唱完畢,大家覺得一個樂班突出了梆子聲,節奏感強,唱起上口,聽來入耳;另一個樂班拖腔柔細,抒情性好,有直接的感人效果。弄得大家難分好壞。
![]()
唐玄宗認為兩個樂班各有所長,也各見其短,就讓兩個樂師,各帶自己的樂班到民間演出,從民間吸取有益的東西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戲曲藝術,發展戲曲流派。梆子聲音突出的樂班出長安東門,經河南走山西,到河北。在它的影響下,出現了“東路梆子 (亦叫同州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拖腔柔細的樂班出長安西門,走隴西、經漢中,到湖北。在它的影響下,出現了西府秦腔、隴劇和漢調二簧。因為是皇官派下來的樂班,各州府縣都 要 道旁 迎接,殷勤接待。怎樣稱呼他們呢?稱官嘛,非官,稱民嘛,非民。一個聰明的州官知道他們的演唱技藝是在宜春院附近的梨園教習而得,便稱做“梨園子弟”。消息傳出,大家都這樣稱呼起來了。
![]()
(大明宮梨園遺址)
聯系小編:
zai-chang-a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