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4年,澳大利亞空軍第467中隊的“S for Sugar”號蘭開斯特 Mk.Iс轟炸機(機身編號R5868/PO-S)在英國沃丁頓空軍基地裝彈,為第97次任務作準備,照片中部可見一枚4000磅重的餅干炸彈。
“S for Sugar”是最早期的蘭開斯特之一,最初是作為曼徹斯特轟炸機建造,在生產線上被改造成了蘭開斯特。1942年6月該機進入英國空軍第83中隊服役,當時的名稱是“Q-Queenie”,編號為OL-Q。1943年7月參加對漢堡的大規模空襲后,該機轉交澳軍第467中隊。
![]()
![]()
![]()
1944年5月12日,澳大利亞空軍第467中隊的“S for Sugar”號蘭開斯特轟炸機完成第100次作戰任務返回沃丁頓基地后的慶祝場面,它是第一架完成100次出擊的英國重型轟炸機。該機機頭用小炸彈標志記錄了出擊次數,還寫著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梅耶的名言“沒有敵機能夠飛越帝國領空”。
至戰爭結束時,“S for Sugar”號以137次戰斗任務名列蘭開斯特轟炸機出擊榜第二名,僅比第一名差3次。不過很快它就成了老大,因為第一名報廢拆毀了,而“S for Sugar”號卻得以保留,現在還陳列在亨頓的皇家空軍博物館。
![]()
![]()
![]()
一個小男孩坐在自家房子的廢墟上,美國女攝影師托妮·弗里塞爾1945年1月攝于英國倫敦。他出去玩的時候一發V-2導彈命中了他家,等他回來時發現房子、父母和兄弟都消失了。
說起來這個孩子真是太不幸了,這么多年艱苦危險都走過來了,勝利就在眼前的時候德國黑科技突然給他來了個家破人亡。更不幸的是他的小腦袋瓜還在滅門的巨大沖擊下昏頭轉向呢,一個討厭女人突然跳出來“看著我,來一張,好了”“抱起那個大象,咱們再來一張,很好”,然后拍拍屁股——走了。
這個孩子活下來了,長大后成了一名卡車司機。后來IBM在倫敦舉辦一個什么show的時候宣傳資料里用了這套照片,他剛好從IBM辦公室旁走過,認出了自己。
![]()
![]()
1944年英軍在法國阿拉斯附近公路上俘獲的德國Sd.Kfz. 8半履帶牽引車,拖車上運載著一艘海貍袖珍潛艇。雖然牽引車和拖車都被燒毀,但隨潛艇一起運輸的兩條魚雷卻沒有爆炸。
![]()
![]()
美軍M25坦克運輸車運輸一輛繳獲的德國豹式坦克,1944年8月1日攝于法國某地。M25可能是當時盟軍方面最重型的坦克運輸車,由6X6的M26裝甲牽引車和M15拖車組成。實際上豹式的重量已經超過了M25的理論載重,因此一般都直接用牽引車拖曳而非搭載,搭載時也往往會去掉履帶以盡量減輕重量。
![]()
德國坦克手和繳獲的兩枚航空炸彈合影。這張照片的古怪之處在于這個人太矮了,國外網民根據炸彈尺寸估算其身高在一米三到一米四五之間,從頭身比以及體型特點看應該就是個未成年的孩子。他的穿著很正規也很合體,應該不是臨時穿軍服玩COSPLAY的。但這身打扮最晚也不過法國戰役,那時候德軍應該還不存在缺乏兵源的問題,怎么會有這么小的孩子進入作戰部隊?希特勒青年團先進典型直接保送國防軍?
![]()
一輛試圖沖擊炮兵陣地的T-34在至近距離被2SS帝國師的105毫米leFH18榴彈炮擊毀,攝于1941年。攝影師大概希望表達這么個意思,但在我看來,恐怕“105毫米榴彈炮組在一輛T-34殘骸附近設置炮位”可能才是真實情況。
![]()
1944年4月20日,希姆萊向元首贈送生日禮物——一套瓷質兵人,出自達豪集中營瓷器廠。
![]()
1942年東線著冬季服裝的德國國防軍特種部隊。這張照片引入注目的是他們頭上戴的皮帽,從1942年起德軍開始生產適應蘇聯嚴寒的冬季皮帽,其中一款彷俄國“ushanka”(蓋耳帽)帽型,以兔皮制造,就是照片中這種。
![]()
![]()
蘇聯炮兵將45毫米反坦克炮運上科拉半島的某座山頂,攝于1941年。雖然科拉半島位于北極圈內,但受暖流的影響氣溫相對較高,1月平均氣溫為-10°,半島上最為大家熟悉的城市就是著名不凍港摩爾曼斯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