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霜 盧佳圳
廣州南沙新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是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原點,也是廣東省唯一國家新區、廣東自貿試驗區面積最大片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
![]()
廣州南沙(南宣供圖)
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賦予南沙“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新定位及多項重磅財稅政策,南沙責無旁貸擔當起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任。
乘著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東風,南沙的汽車、造船、航空航天等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元宇宙、氫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產業配套生態逐步完備。據介紹,南沙正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讓南沙成為全球企業投資興業首選地。
自《南沙方案》出臺以來,個人所得稅優惠、15%企業所得稅優惠、海關總署16項措施等重大政策相繼落地,“四鏈融合”政策體系、總部經濟2.0、獨角獸“黃金牧場”九條、“強芯九條”“探天九條”等特色專項政策相繼推出,為南沙“芯晨大海”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即將迎來《南沙方案》公布實施一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南沙區以“南沙政策體系和營商環境之優”為主題,講述南沙行動賦能政策落地、營商環境之優。
![]()
廣州南沙(南宣供圖)
數智南沙“立得住”:最優政策東風起,激活人才“動力源”
科技創新潮起灣區。在南沙這片充滿“未來感”的科創之城,源源不斷的政策活水正潮起涌動,激發“數智”新動能。
自2022年6月《南沙方案》發布以來,南沙被賦予了更高戰略定位和多項重大利好政策,逐步構建起“共性政策+特色專項政策”為一體的區級政策體系。
看核心,“四鏈融合”政策統領全區經濟產業發展,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共性扶持條款“誠意十足”,為企業全生命周期經營發展護航。如,新型研發機構補助最高1億元,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最高5000萬元獎勵,企業落戶獎勵最高3000萬元,企業上市最高1000萬元獎勵,高層次人才最高給予1000萬元人才獎勵,企業進駐重點集聚區給予最高3年免租扶持。
看產業,科技創新、外商投資、集成電路、元宇宙、現代都市農業……數智化產業落子不斷加碼,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特色專項政策“及時雨”精準灌溉了多個重點領域。近兩年來,共發布了30項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力的區級政策,引導南沙重點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譬如,發布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扶持政策“強芯九條”,落戶獎勵最高3億元、融資跟進最高5千萬元、公共服務平臺補貼最高3千萬元;發布“元宇宙九條”,對元宇宙科研平臺給予最高2億元資金支持;發布“探天九條”,對商業航天企業研發最高補貼1億元;發布“獨角獸黃金牧場九條”,對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扶持;發布“法律服務業八條”,對粵港澳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提供最高500萬元落戶獎勵,每年最高200萬元的租金補貼;發布“專精特新九條”,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落戶和評定分別給予200萬元配套扶持和300萬元一次性獎勵;發布“科技創新十條”,拿出“真金白銀”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展,對新型研發機構在建設期內給予最高1億元的補助。發布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實施辦法,給予港澳青年一次性最高12萬元就業補貼和每月最高5000元的薪金補貼。在一系列區級政策的精準扶持下,南沙經濟實現強勁增長,經濟活力不斷增強。
![]()
南沙國際人才港 圖/劉偉
近年來,南沙積極探索有利于人才發展的政策和機制,加快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不斷完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人才和科創資源集聚的“強磁場”。
2020年9月,南沙在全國率先提出“營智環境”概念,即要系統打造更加有利于人才自由成長、人才順暢流動、人才價值實現、人才智力資本增值的一流人才發展環境。2021年10月,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在南沙區開展營智環境建設試點的工作方案》,明確在南沙率先開展營智環境建設試點。
聚焦打造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隊伍,南沙為高精尖人才筑巢引鳳下足了功夫。2023年5月,廣州南沙發布《廣州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集聚人才九條措施》(以下簡稱為“國際化人才特區九條”),實施尖端人才領航行動等九大行動,提出高層次人才最高可獲1000萬元人才獎勵、人才項目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支持、技能人才納入人才政策等多項措施助力南沙引才育才。給予新引進落戶技能人才以及學歷人才最高12萬元的生活補貼,每年遴選一定數量的高技能工匠評定為高層次人才。
據悉,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持外,措施中還提出建立戰略科學家、產業頂尖人才負責制,賦予其用人權、用財權、用物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等,給予他們更大發揮空間。
樞紐南沙“站得高”:營商環境再提質,法治建設戰鼓擂響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而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本質,在于以法治化為基本原則發展市場經濟,發揮法治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引導、規范、促進和保障作用,將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貫穿于優化營商環境的全過程。
近年來,南沙區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用法治引領護航營商環境建設,全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全國示范標桿。“安心、放心和舒心”既是投資者對廣州南沙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評價,也是法治南沙對市場主體的鄭重承諾,即高質量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為將南沙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
廣州南沙政務服務中心 圖/冷霜
案例一:為解決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的難題,南沙區司法局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統籌線上跨境公證服務、律師等法律服務資源,為中小投資者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務。據統計,自2021年12月該機制實施以來,已為158家企業提供了“上門”法律服務,開展保護中小投資者宣傳活動40多場次,企業家法治聯合體推動出臺17件行政規范性文件,南沙區“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躍居全國第二,權威機構排名顯示,南沙區法治化環境指數居全國自貿區前三。該機制還被納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創新經驗,并獲評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2021-2022年度十大創新成果”,獲廣州市政府全市推廣,并獲評廣州市法治政府建設創新項目二等獎。
案例二:為貫徹落實《南沙方案》相關部署,吸引更多港澳、涉外法律機構和專業人士集聚南沙發展,服務保障南沙區高質量發展,南沙區司法局結合本區法律服務業發展實際,制定了《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支持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八條措施》(以下簡稱《八條措施》)。據悉,《八條措施》相較于南沙以往出臺的法律服務業扶持措施扶持力度更大、覆蓋面更廣。一是覆蓋南沙全域。不再對政策適用區域進行限制性規定,適用范圍為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全域。二是支持對象廣泛。扶持對象覆蓋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港澳律所駐內地代表機構、外國律所駐華代表機構和其他以涉外法律事務為主業的法律服務機構。三是激勵形式多樣。通過設置多種形式的獎補,確保更多扶持對象可以享受到政策紅利,積極鼓勵扶持對象做大做強。四是扶持力度更大。較國內現行的其他同類扶持政策,《八條措施》扶持力度更大,申請條件更簡易。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前路漫漫亦燦燦,在《南沙方案》的指引與驅動下,南沙自貿區攜滿滿當當的“購物車”與“集裝箱”高歌起航,接軌國際貿易市場。南沙區商務局全面深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推動外貿進出口提質增量。今年1月至4月,南沙外貿進出口總值1179.8億元,同比增長46.7%,占同期廣州市外貿總值的31.9%,南沙外貿進出口規模在廣州各區排名第一,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910.4億元,同比增長92.7%,保稅物流進出口155億元,同比增長38.4%。
“10萬標箱,12列中歐班列走出國門!”在政策方面,南沙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助力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據悉,2022年累計開行12列中歐班列通往俄羅斯等歐洲國家,2023年一季度累計開行6列,打造高效便捷的亞歐國際物流新通道。
![]()
廣州港 圖/黎其駿
交通物流方面,南沙區商務局還聯合海關、港口經營企業等持續優化貨物進出口通關時間,推廣企業使用“智慧海關”進行通關、遠程監管等業務預約,減少企業來回跑動成本;推廣“提前申報”“兩段準入”“附條件提離”、智能審圖等措施,確保RECP生鮮易腐爛產品“6小時放行”;支持進出口貨物的“船邊直提”“運抵直裝”常態化開展,滿足企業急用貨通關需要。今年3月,南沙整體通關時間進口為27.41小時、出口為0.8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67.09%、91.32%。就拿近期大家關注的榴蓮來說,截至4月中旬,今年已有超過4000自然箱的榴蓮通過南沙港進入國內市場,南沙港成為內地最大的榴蓮進口港。
以榴蓮為例,目前,為提升榴蓮通關效率,南沙海關在海港口岸就近布局糧谷、理化、微生物實驗室,壓縮送檢時長、確保樣品質量,同時實行“提前申報”“船邊分流”“兩段準入”等創新性監管舉措,多措并舉壓縮冷鏈通關時長。為加快榴蓮集散速度,南沙國際冷鏈與南沙港區的集裝箱作業碼頭形成“港口+園區”冷鏈貨物集散模式,建立外地拖車綠色通道,通過碼頭內部拖車直接進入南沙國際冷鏈區域完成通關環節的各項工作,讓進口貨物到達與配送無縫連接。
![]()
廣州港碼頭模塊 圖/冷霜
開放南沙“看得遠”:打造產業創新大走廊,投資興業春風激蕩
近年來,南沙狠抓大產業、大平臺、大企業、大項目、大環境,努力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2%,規上工業產值增長6.1%,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2.7%,增速均居全市前列。2023年一季度,多項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落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47個,正逐步成為海內外企業投資的熱土。
南沙芯片產業起源于香港科技大學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晶科電子,不僅帶動了芯粵能、芯聚能、南砂晶圓等芯片及半導體龍頭企業落地,又孵化出專注于智能LED車燈模組及高端封裝部件設計、研發與生產的聯晶智能,助推南沙率先實現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同時,為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南沙推出了集成電路“強芯九條”政策,從重大項目落戶、企業融資、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支持企業開展車規級認證等9個方面進行扶持,更大力度為企業發展賦能助力。
![]()
南沙溯源應用場景 圖/冷霜
南沙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它位于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人字形”走廊交匯點,具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科創資源優勢。目前南沙已聚集了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小馬智行PONYAI在南沙率先開展自動駕駛車輛常態化運營;云從科技成為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創立于美國洛杉磯的暗物智能落戶南沙5年來,已迅速成長為“準獨角獸”及“高精尖”企業。瑞士制藥巨頭龍沙已扎根南沙多年,兆科眼科、固生堂中醫、中康控股等知名藥企也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此外,南沙還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今年一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國內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在南沙實現量產,填補了大灣區商業航天產業空白。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廣州市南沙區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構建“2+5+2”總規模達萬億級的先進制造業體系。鞏固提升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和現代高端裝備2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含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謀劃海洋經濟和空天經濟2個未來領域。同時,打造1+2+4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到2025年,形成1個三千億級: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2個五百億級: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和4個三百億級: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和都市消費的產業集群。集聚更多高端要素資源,不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南沙方案》印發后的一年里,制造業不斷升級,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創新無疑是強大的驅動力。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南沙不斷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為建設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提供有力體制機制保障。
![]()
《羊城晚報》2023年6月2日A4版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校對 | 黎松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