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園,因臨蠡湖(五里湖)而得名。離市區10公里,坐落在蠡湖西北岸青祁村,面積8.2公頃,其中水面占3.5公頃。臨湖四望,近水碧波粼粼,遠山青峰縹緲;湖堤環水,桃柳相映;曲枕長廊,移步換景;小橋垂虹,假山縱橫;亭臺樓閣,在綠水密林中隱現;風帆漁舟,在十里長湖中蕩漾;南見石塘橋影,雪浪山巒,長廣溪流,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景。
![]()
蠡園始建于民國初年。由無錫縣第三區區長虞循真(青祁村人)開發,沿五里湖植桃柳,種菱藕,筑堤壩,造茅亭,建有梅埠香雪、柳浪聞鶯、南堤春曉、曲淵觀魚、東瀛佳色、桂林天香、楓臺顧曲、月波平眺,稱青祁八景,并在湖濱路青祁村口立“山明水秀之區”的牌額,引人注目。
民國16年(1927年),青祁村人王禹卿在虞循真的幫助下,請留日工程師鄭庭真籌劃,擇地湖邊,興建蠡園,歷3年而成。民國25年,王禹卿之子王亢元在蠡園原址旁,拓地10余畝,筑景宣樓、頤安別業、舞池、水榭(湖心亭)、游泳池、凝春塔等,對外開放。園之南側,另有一園,系民國19年小陳巷人實業家陳梅芳,委托虞循真所筑,占地近4公頃,取名“漁莊”,陳并擬將漁莊建造得勝過蠡園,故又名“賽蠡園”。建園時陳雇船數十條,填蘆灘,筑駁岸,從宜興、浙江等地運來湖石、石筍,特請浙江疊假山名家蔣家元,堆疊20余座大小假山,前后達六七年之久。假山建成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漁莊只完成1/3的建園計劃,便中途停頓。日軍侵占無錫期間,蠡園、漁莊被汪偽政權侵占,破壞嚴重。抗日戰爭勝利后,無錫縣政府又將景宣樓、頤安別業辟為旅館。
1952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對蠡園和漁莊進行全面整修,廣植花木;在蠡園與漁莊之間,擴建長廊,使兩園相連,合稱蠡園。1954年,建四季亭。1956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將湖上草堂、景宣樓、誦芬軒、寒香閣、頤安別業、露天舞池、游泳池、凝春塔等劃歸無錫市交際處使用。為改善蠡園旅游路線,豐富人文景觀,1978 年在東部建設新區。調整后的蠡園面積8.2公頃,其中水面3.5 公頃。大致分為4個游覽區:西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曉、四季亭和漁莊亭,東部有千步長廊、晴紅煙綠水榭、凝春塔等,新區有春秋閣、水榭、數魚檻、邀魚軒、綠漪亭、柳蔭亭、映月橋、魚磯等,中部有假山群、蓮舫、荷池、廊橋、洗耳泉、桂林天香等。園內曲岸枕水,風景秀麗明媚。
1995 年郵電部發行的《太湖·蠡湖煙綠》和1996 年朝鮮發行的《太湖》郵票,都將蠡園作為主景。上述兩枚郵票的發行,更使蠡園遐邇聞名。1997 年后,蠡園以范蠡與西施的故事為題,在春秋閣布置包括吳越爭霸、西施浣沙、助越亡吳、泛舟蠡湖、經商制陶等內容的刻漆壁畫,供游人觀賞。2005 年,蠡園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6年,蠡園·西施莊落成開放。
一、園 門
![]()
原為漁莊大門,經過多次改建而成。雙坡小青瓦屋頂,方磚貼墻,下立金山石石裙,上鐫磚刻“蠡園” 二字。入門后,有寬3間,進深9架的敞廳過道,由此入暗廊、月洞,穿假山屏障,進入園中。
二、百花山房
![]()
位于蠡園入口處西側,有湖石、假山、修竹、土崗,自成一塢。塢內有平屋5間,名百花山房,原屬漁莊,建于民國19年。山房彎橡飛檐,3明2暗,中間3楹,前后均有6扇古式落地長窗,四周花窗欄桿,精細雕飾;廳堂內正中懸“百花山房”匾額。房后有湖山石疊成的假山塢,植有芭蕉、棕櫚,頗具南國風光。房前土崗,立一湖石,瘦漏皺透,很有氣魄。崗下有仿古石臺石座,在此閑坐,有“細數落花因坐久”的情趣。出山房沿堤前行,有新建的濯錦樓。濯錦樓位于西部湖畔,三開間,二層,內設茶座。
三、四季亭
![]()
1954年建,分春亭、夏亭、秋亭、冬亭四座,位于百花山房以南,方塘的四邊。亭方型,黃頂紅柱,一面為照壁,其余三面置有坐檻。亭旁,根據亭名植季節花木作標志:春亭為溢紅種梅花;夏亭為滴翠,種夾竹桃;秋亭為醉黃,種丹桂;冬亭為吟白,種臘梅。四季鮮花,香不絕。1981年,分別請朱百里、冒亦誠、曾可述、錢玉麟書額,塘內堤外,湖水縈回,一派水景,楚楚倒影,別有情趣。
四、南堤春曉
![]()
南堤位于四季亭方塘之外,繞園半圈,植桃400余株,柳300余株。此系30年代初,虞循真為陳梅芳建漁莊時所筑湖堤,長200多米,原為“青祁八景”之首。今已納入蠡園范圍。陽春三月,柳綠含翠,桃花吐艷,一湖碧水,數峰青山,疑是蘇堤。南堤西南角建有仙鶴亭,六角形。1958年整修時,亭頂仙鶴立像被拆,改成葫蘆攢尖;斗拱層疊,雕有60只鳳凰,每5只由一龍率領,正中繪以雙龍戲珠,故又名龍鳳亭。1981年6月,無錫市園林局把龍鳳亭改名為“月波平眺”,由倪小迂書額。
五、漁莊磚刻
![]()
位于四季亭東北、四面環水的小島敞亭旁。漁莊磚刻,高1.6米,寬1.8米,為清末進士常州人謝霈于民國25年8月所書。1952年漁莊、蠡園合并時,磚刻從漁莊大門上移至這里,故島名漁莊。島亭為八角,名“涵虛”;斗拱尖頂,翹角處塑雜技雕像。亭內四周設坐檻,八面敞開。島亭四周,長柳飄拂,景色清幽。
六、千步廊
![]()
又稱長廊,原屬蠡園,民國16年建。位于原蠡園與漁莊交界處,長289米。1952年兩園合并時,長廊延伸,并架橋使兩園連接。長廊臨湖,曲岸枕水。廊的北側筑墻,上開漏窗89個(現存80個)。漏窗用小青瓦砌成,圖案各異,游人稱絕。廊的南側,臨水敞開,置朱欄坐檻,中架兩座跨水廊橋,廊內設月洞七處,使長廊顯得深邃多變。游人漫步廊內,透過花窗,可見東園亭臺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移步換景之妙。西側臨水,湖光瀲滟,有“山光照檻水繞廊”意境。長廊東端墻上鐫有名人磚刻38方,每方長7米,寬0.3米,其中有宋蘇軾所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18方;米芾所書10方;丹徒王文治臨魏鐘太傅《宣示帖》和明王陽明等所書10方,均為刻石師邵晉康所刻。
七、晴紅煙綠水榭
![]()
民國24年建,位于長廊東端。采用50米長的平橋引伸入湖,在湖中平橋頂端的平臺上建水榭,故俗稱湖心亭。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四周通敞,金色琉璃頂,內懸華繹之書“晴紅煙綠”匾額,為湖水園景色彩多變的寫照。水榭東側隔水處,有凝春塔,小巧玲瓏,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塔影,成為蠡園攝影佳景。平橋西端長廊盡處,為園中六角洞門,入門,可見一泓池水。池廣1畝多,四周有梧桐、冬青、香樟散立;池北有西班牙式洋房及荷葉亭。沿池架4座小橋,形式各異,西側另有翠蔭亭等,均系東瀛風格。有曲徑可通東部新園區。
八、層波疊影
![]()
為蠡園東部新區,總面積3公頃,其中水面1.1公頃。1978年開始建造,1982年建成開放,使蠡園游覽面積擴大1/3以上。總投資100多萬元。由李正設計,命名為層波疊影。新區以水景為主,亭臺樓閣,縈繞池畔,布局得體。它緊靠千步長廊,西側沿原假山,用湖石、黃石,疊成假山余脈,筑石徑以通魚磯。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邀魚軒。軒中懸朱屺瞻題書“邀魚軒”匾額。軒前置平臺,臨水而筑。對面為春秋閣,三層,居中雄峙,飛檐翹角,以吳越春秋范蠡、西施故事而命名,為層波疊影的中心,蠡園的最高建筑。閣底層懸劉海粟所書“春秋閣”匾額,廳上有《范蠡西施泛舟圖》。二層、三層設茶室。春秋閣西為方池,池中筑堤,堤上架橋,名映月。閣北為小溪,上架拱橋,橋上建亭,3楹,卷棚式,名水淼亭,俗名橋亭。橋出入口設月洞門。在春秋閣下,有水榭5楹,前有半亭和寬敞的貼水平臺,三面圍以欄桿。平臺中間開一方洞,露出底下一方水域,水中堆砌湖石,供游人憑欄觀魚。水榭為廳堂式,兩面裝落地雕花長窗,內設茶座。水榭有廊,河岸各半,故名水旱廊。數魚檻,緊依長廊,面闊7楹,臨水而筑,中懸于希寧書題“數魚檻”額。檻池對面,為臨水而筑的廊屋,東置漏窗,西立敞軒,圍以“吳王靠”坐欄,可望東園景色。廊屋以北建半亭,為西水墩水仙廟舊物移此。穿亭向前,有伸入池中的半島,上有綠漪亭。
九、云字假山
![]()
蠡園有真水假山之說。真水指五里湖水,假山即指用湖石所壘的云字假山群。群體之大,數量之多,不亞于蘇州獅子林。假山群,大都位于漁莊舊址。古木深處,盡是湖石假山,頗似群峰林立,幽谷深邃。一條山徑,曲折盤旋,忽高忽低,忽明忽暗,置身其間,聞聲不見人,如入迷宮。假山如云,故以云字命名,有云窩、云腳、穿云、朵云、盤云、歸云、留云等。歸云洞為假山群中最高的一峰,高12米。假山之側,配以小亭、蓮舫、池塘、小溪、曲橋、石筍;綴以青松翠竹及各種名貴花木,具有會稽蘭亭風光。故假山石徑旁石碑上刻《蘭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蓮舫,建于民國19年,三面臨池,一側與駁岸相接,前艙裝有落地長窗,中艙有矮墻花窗,尾艙隔粉墻欄桿和進出艙的小門。有倚窗憑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過池塘,有座古軒,三面開窗,朱欄繞軒;前臨小溪,后倚松竹,風光甚是旖旎。洗耳泉,在假山群南的石路間。民國19年,陳梅芳浚一泉,據“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熏洗耳聽”之句,取名洗耳泉,并有博采眾議之意。泉的周圍,疊石如耳郭;泉井直徑1米,亦如耳洞;旁臥一石,形如獅。洗耳泉之側為荷池,池畔廣堆湖石,形如十二生肖。池上有石板小橋,上鐫“潛魚” 二字,細看小溪如魚,方知潛魚之妙。假山群西側,有老桂數十株,郁郁蔥蔥,題名“桂林天香”,原為青祁八景之一,出自“天香云外飄,桂子月中落”之典。
十、西施莊
![]()
位于東蠡湖湖心,面積3 公頃,與蠡園遙相呼應,民間相傳為范蠡西施隱居蠡湖幽秘之處。西施莊作為旅游資源,從2004 年開始開發建設。市政府蠡湖治理辦公室遵循繼承歷史文脈的規劃原則,利用退漁還湖清淤之土于東蠡湖中堆成了面積3 公頃的“品”字形小島,壘土為崗,疊石為埠,建館筑樓,布綠種花,成為蠡湖景區中一處與蠡園相對應的湖中新景。建有西施園、繡樓、陶朱公館、夷光茶室、浪琴舫、春秋戲臺、望越亭、崇殖軒、睦親亭、夷光碼頭等多處景點,可觀可游可賞。
(部分圖片來源:公眾號“無錫蠡園”、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