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太/文
從無錫黿頭渚太湖三山(俗稱烏龜山)高處南眺,在寬廣的碧波湖濤間,有一座若隱若現的小島,這就是兔山,俗稱拖山。它與東北方向的吳塘門相隔9公里,與北面的黿頭渚相距23公里,介于馬山與軍(“山軍”)嶂山之間,與三山和龍王山相呼應。兔山,由三座小山組成,東高西低,山形奇特。大山高76.8米,面積20多公頃;從大山西望小山,像蹲著的一只錦雞;從小山看大山,像一只沉睡的玉兔,故有“錦雞對玉兔”之說。兔山南北臨湖處有礁石,南稱“南拖錨”,北稱“北拖錨”,在太湖枯水季節,石排隱約可見。兔山風景秀麗,山上青峰蒼翠,山下蘆葦叢生,與浩瀚的太湖溶成一氣,自然景觀豐富。站在島上看,東是翠峰連綿的軍嶂山麓,三國城、水滸城就建在湖邊;南是煙波浩渺的外太湖、舟船直通蘇州、吳縣,浙江湖州;西是名勝古跡頗多的馬山,可見桃塢嶺、鏞簧嘴,以及小墅灣許叔微的梅梁小隱;北是重湖疊獻的梅梁湖、太湖佳絕處黿頭渚。兔山,還有看不盡的美景,晨曦中看太湖日出,夕陽里看繽紛晚霞,夜幕下看滿天星斗、如洗月華、粼粼湖水。
![]()
兔山的得名
兔山,原名夫山。《左傳》載:“魯哀公元年,吳王敗越于夫椒。”夫山即兔山,或說椒山是馬山的別名。《馬山志》載“吳王夫差敗越王勾踐于夫椒,馬山是以夫椒之名見諸史冊的”。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王闔閭“攜李”敗亡之仇,借越王勾踐兵犯“夫椒”時,兩軍在太湖打響了一場歷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戰”。伍子胥率軍親戰,吳王夫差擂鼓助陣,士氣大振,大破越兵,勾踐被俘。至今馬山留有吳王夫差擂鼓的“戰鼓墩”,伍子胥率師攻越、誓師設盟的“伍子胥盟頂”。數十年后,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苦心戮力,終于復仇亡吳,夫差自刎于陽山。傳說吳王夫差的尸體被埋葬在夫山,玉兔的頭,就是吳王夫差的墓地。《武進縣志》載:“吳王夫差墓在迎春鄉。”因歷史上的馬山屬武進縣,馬山在南宋時為迎春鄉所轄,夫山屬于馬山。《馬山志》載:“拖山山頂,俗稱吳王冢。”吳王夫差墓原有尖頂,后夷為平頂,中間微凹。周圍有九座小墳。這些小墳,有說是吳王夫差臣僚殉難的陪葬墳,或說是嬪妃的墳。清光緒二十年,聚族而居住在兔山的葉氏,曾盜挖過3座小墳,挖至二三丈深時,得古陶器多件,曾陳列在島上大王廟里,后被人盜賣失蹤。這說明夫山的得名,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且有史籍佐證和吳王夫差墓地可尋,它是一處歷史古跡、名人名勝之地。
公元1751年,清乾隆皇帝南巡。居住在兔山的葉氏家族,因馬山人不許他們住在山上開荒,便向常州府控告,打起了官司。于是葉氏便在無錫五里街攔輿告御狀,要求縣府核準葉氏在兔山遵例開荒。乾隆在查閱《無錫縣志》時,因夫山的夫字下半部已被蛀蟲蛀去,誤讀為“土山”,時人將錯就錯,就將土山諧音為拖山。但在民間,因其山形很像玉兔,早已把它叫做“兔山”了。
兔山的傳說
世人說到兔子,都知道有一個“龜兔賽跑”的故事。記得多年前,我在調研兔山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龜兔賽跑”的故事,就發生在無錫太湖邊。他向我講了如下一個民間故事:傳說太湖很久以前原為陸地,屬山陽縣所轄,民間有“沉落山陽縣,余出無錫城”之說。當年山陽縣將沉落時,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拯救那些善良的人們。當太白金星施巧計,救了那事母至孝的母子倆時,去龍王那里,調來一只神龜,要待山陽縣淹沒時,去拯救落水的善人。太白金星領著神龜正趕路時,忽見一只玉兔竄過。太白金星定睛一看,原來是廣寒宮嫦娥身邊搗藥的,因貪睡打碎玉杵玉臼,被貶至山陽縣受苦。太白金星當然要拯救它了。但又不得泄漏天機、公然叫它逃生。于是附耳與神龜定下一個“龜兔賽跑”之計,以便借此讓玉兔逃生。太白金星對玉兔說:“你被嫦娥貶至人間受罪,何時得了。今天由我做主來一場“龜兔賽跑”,如你勝了,我就帶你還廣寒宮如何?玉兔心知太白金星有意救它,憑自己靈巧身子能一跳三丈,勝老龜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便連聲叫好。太白金星用手指向西一指,比賽開始,玉兔一蹦就走,神龜佯作追趕。不一回,玉兔遙遙領先,返身已看不到老龜蹤影,禁不住呵呵大笑。驕氣再生,懶病復發,倒下來呼呼入睡。老龜有意從玉兔身邊爬過,隨你呼呼聲響,玉兔沉睡不醒。走了一程,老龜急了,正返身回轉去叫醒玉兔時,誰知洪水已洶涌而至。老龜只好去完成救援被淹的善良人的正事,讓他們爬上龜背逃生。及至正事完成,猛想起玉兔,只見遙處的玉兔,已淹沒在湖中,化成一座兔山了。神龜感到內疚,便也留了下來,化作一座烏龜山(三山)。龍王趕來召回神龜,蹲在湖東眺望,只見到了神龜化成的烏龜山,自己也就化成一座龍王山。故今梅梁湖中,有烏龜山、兔山、湖岸邊有龍王山。三座民間傳說中形成的山峰,相互呼應,使這里的湖光山色放出神奇的光輝。
兔山的開發
兔山自古以來,是一座荒山。至清代,先有江陰人葉氏節培者,在無錫南鄉種客田,偶然駕舟停泊到荒無人煙的兔山,看到這里原是一塊風水玉地。于是先將先人的靈樞遷移到山麓,建成祖先的神瑩。后來逐漸把家也遷至島上,定居下來,開荒栽果樹。誰知此事影響了馬山人從事已久的采樵,告到常州府,控告葉氏侵地占山。官司未決,乾隆皇帝南巡。此時葉節培已死,其子在五里街攔輿告御狀,驚動了乾隆。這位皇帝查閱了《無錫縣志》,誤把夫山念作土山,鬧了笑話,但他為了鼓勵民眾墾荒生產,諭無錫縣正堂,準葉氏遵例開荒。葉氏家族大喜,曾將皇帝批諭勒石于山,名正言順的進行開荒栽果,安居樂業。而后子孫相繼,二百多年,有9代30多戶人家。畢竟島小人多,光靠果樹難以養家活口,便兼營船業運輸。全盛時有大船18艘,為無錫縣有名的運輸船隊。每年春節回島團聚,人丁興旺,熱鬧非凡。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土匪橫行,葉氏在島上無法生存,大多逃遷到南泉、雪浪等處,從事農業生產。解放后就地參加土改,分得田地,就地安居。荒蕪的兔山,在1958年劃歸園林苗圃。1965年劃給郊區。改革開放后,郊區大力開發兔山,成為柑桔生產基地,出產無核蜜桔。島上層層梯田,桔樹成林;山麗巖畔,翠竹蔥籠,呈現一派新的景象。如果再進行風景開發,恢復吳王夫差墓,不失為無錫太湖的又一旅游去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