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長治潞城區在秋播關鍵期遭遇持續20余天連陰雨,小麥播種期較常年普遍推遲7天到10天,給糧食穩產豐產帶來挑戰。對此,該區以高性能農業機械提升播種效率,以農技專家田間駐點提供指導,通過“三補一促”科學施策與創新種植模式,為晚播小麥生長筑牢根基。
![]()
潞城區以高性能農業機械提升播種效率,以農技專家田間駐點提供指導,通過“三補一促”科學施策與創新種植模式,為晚播小麥生長筑牢根基。李晨茜攝
在微子鎮連片麥田里,一臺18行多功能播種機勻速作業,集成施肥、旋耕、播種、鎮壓四大功能同步運行,翻松的土壤經鎮壓后松緊度適宜,小麥種子精準落入預設播深位置。據了解,傳統播種需三臺機械分批次作業,耗時2倍以上且易致土壤板結,而該一體機單日作業超50畝,播深誤差不超過1厘米、行距均勻度達95%以上,為晚播小麥“苗齊、苗勻”提供硬件保障。
潞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專家賈雙龍自10月下旬起扎根田間,奔波于各村落麥田,為種植戶提供“一對一”技術服務。他指出,連陰雨雖延遲播種期,但使耕層土壤墑情達75%至80%,緩解秋季干旱,為小麥萌發提供充足水分。
針對晚播小麥生長周期縮短問題,賈雙龍等農業技術人員提出“三補一促”方案:“以種補晚”,篩選生育期220天以內冬小麥品種;“以肥補晚”,在常規每畝施40公斤復合肥基礎上追加5公斤尿素,增強幼苗抗寒能力;“以密補晚”,將常規播期每畝12.5公斤播種量調整為20公斤左右,對沖有效分蘗減少問題,為后期產量形成提供保障。
除應對晚播難題,潞城區近年持續推進土地流轉,為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創造條件。同時探索高效種植模式,“水果玉米+冬小麥”輪作模式成效顯著。
賈雙龍介紹,這種輪作模式實現土壤養分互補,水果玉米生長期吸收磷鉀元素少,冬小麥對氮素需求高,輪作可減少化肥用量15%左右,降低根腐病、紋枯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20%以上。采用“春種水果玉米、秋播冬小麥”一年兩熟模式,土地利用率達100%,每畝綜合收益較單一種植小麥增加1800元以上,實現“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雙目標。
目前,潞城區冬小麥播種工作接近尾聲,播種機有序作業,農技人員穿梭田間。在機械裝備與科學技術的雙重支撐下,一粒粒小麥種子在濕潤的土壤中悄然萌發,種植戶對來年夏糧豐收充滿期待。(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