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汾陽市西馬寨村利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高粱地內,機聲隆隆。4臺經過特別改裝的履帶式收割機在積水的泥濘中奮力前行。然而,深達20公分的積水如同噬人的陷阱,一臺收割機再度深陷泥潭,一臺挖掘機緊急前來展開救援。這一幕正是汾陽市秋糧保衛戰的生動縮影。
持續不斷的降雨,使汾陽大地飽受浸泡之苦,全市秋糧搶收陷入困境。55萬畝亟待歸倉的糧食——35萬畝玉米、18.6萬畝高粱、2.4萬畝谷子,面臨著倒伏霉變的巨大風險。
災情就是命令,責任重于泰山。汾陽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聞“汛”而動。中心主任李維宏率隊直插田間地頭,精準摸排作物成熟度與農機作業條件,足跡遍布主要產糧區。干部們深入農機合作社,詳細掌握應急機具儲備與作業用油保障情況。全市12座烘干塔嚴陣以待,提前完成設備檢修調試,為濕糧烘干筑起堅實后盾。
困境催生智慧,創新打通前路。面對田間嚴重積水導致輪式農機寸步難行的困局,中心果斷決策,緊急協調農機生產廠商組織技術力量,晝夜不停將輪式收割機改造為適應泥塘的履帶式裝備。一場前所未有的農機動能轉換迅速鋪開。
搶收大軍晝夜不息,決戰決勝分秒必爭。 在中心高效組織下,全市投入搶收一線的740多臺玉米收割機、35臺高粱收割機開足馬力,晝夜不息。這場與時間賽跑、與天氣較勁的“雙搶一保”戰役中,機器轟鳴成為最嘹亮的沖鋒號,人歇機不停成為最動人的風景線。
勝利來之不易,利民種植專業合作社2000畝高粱地的搶收便是明證。積水深達20公分,成熟的高粱隨時可能倒伏霉變。危急關頭,中心主任李維宏親自調度,志光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4臺履帶式收割機火速馳援。中心推廣站站長郝世鋒更是蹲守地頭,全程協調指揮。積水深、泥濘厚,收割機頻頻“趴窩”,一臺挖掘機便枕戈待旦隨時救援。“正常一臺收割機一天能收100畝,如今這條件,每臺每天僅能收割40余畝,油耗還高出正常地塊20%。”汾陽市志光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經理張少奇道出了雨中搶收的艱難與高昂代價。
汗水澆灌豐碩果,糧安防線筑得牢。經過艱苦奮戰,捷報最終在機器轟鳴與農人汗水中誕生:超過5億斤玉米、2億余斤高粱,飽含著汾陽土地深情的顆粒悉數歸倉。12座烘干塔晝夜運轉,每臺烘干塔日烘干能力達100~200噸,確保每一粒糧食都達到安全儲存的“健康”標準。
在這場特殊的“秋糧保衛戰”中,汾陽市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和高效的應急組織,交出了一份戰天斗地、顆粒歸倉的優秀答卷。這份答卷上,寫滿了守護糧食安全的堅定意志,也凝聚著現代農業科技與集體協作的力量。泥濘終被征服,汗水化為金谷,汾陽大地秋糧搶收的壯舉,不僅穩固了糧倉之基,更繪就了一幅戰風斗雨、顆粒歸倉的金燦燦的豐糧畫卷。(記者 張文慧)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