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官方公布了8所“小-初-高12年貫通培養”試點學校,其中3所都在溫江,分別是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溫江嘉祥外國語學校和溫江東辰外國語學校。無一例外,這3所都是民辦學校。
溫江的民辦教育資源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相當豐富且整體水平都很拿得出手。
比如前面提到的實外和嘉祥,都屬于成都頭部民辦教育集團,知名度高,辦學口碑也一直在線。
實外雖然地處溫江,但屬于市直管學校,小學和初中面向全成都招生,高中面向“5+2”區域和溫江招生。從地理位置和招生名額來看,對溫江本地學生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溫江嘉祥目前只有小學和初中。這次試點,它將與錦江嘉祥聯合開展初高中六年貫通培養。
溫江東辰,可能“5+2”區域的家長不太熟悉,但提到綿陽東辰,很多家長應該有所耳聞。這兩所學校同屬東辰教育集團,溫江東辰是東辰在成都創辦的一所K12學校(十二年一貫制),2019年正式開學。雖然辦學時間不算長,但從家長反饋來看,教學質量還是可圈可點的。
隨著貫通培養試點的推進,這3所學校未來的關注度估計還會更高。
又比如溫江區二十一世紀學校,是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學校在京外開設的第一所分校,學校設有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有北京總校經驗托底,辦學模式也很成熟了。
![]()
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
除了民辦教育,溫江的公辦教育資源這幾年也有顯著提升,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階段。
過去,溫江家長經常吐槽:“溫江太缺公辦高中了,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升”。之前,溫江的公辦高中只有兩所——溫江中學和溫江二中。這兩所學校招生體量不小,今年在本區招生都超過800人,去年溫江中學甚至超過900人。
即便如此,對考生來說,選擇面還是偏窄。如果不考慮民辦或考不上“5+2”區域的高中,那大部分人都會從這兩所學校中做選擇。相對來說,溫江中學的錄取分數線要高出不少。
![]()
菁才中學
不過,市教科院領辦的科創中學和七中領辦的菁才中學相繼落地溫江,在為區域新增兩所高中的同時,也帶來了小學和初中學位的同步增長,讓全區公辦教育資源整體上了一個臺階。
去年9月,科創中學正式開學。這所學校背景不簡單,不僅是市教科院領辦,還是四川首個“院士領銜+博士駐校”創新示范校,采用“一校兩區四學部”模式,包括金馬校區的高中部、初中部,以及涌泉校區的小學部、初中部。
其中,金馬校區初中部、高中部和涌泉校區小學部去年已開始招生,涌泉校區初中部今年也正式啟動。
市教科院在高新區領辦的教科院附屬學校和教科院附屬中學,一直口碑不錯。前者是指標到校大戶,后者高中錄取線穩居全市前十,競賽成績尤其突出。
科創中學是成都教科院創辦的第二所高完中,在教科院附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學校管理會更加成熟,同時也會突出科創辦學特色。
![]()
科創中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今年,成都七中領辦的菁才中學也正式開學。最初官宣時,涌泉和永寧兩個校區都只有初中,后來永寧校區確認增設高中部——對家長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驚喜。
連續新增兩所高起點高中,不少家長表示很期待。但也有部分家長心存顧慮:牌子是很大,但領辦學校的實力到底怎么樣?畢竟是新學校。
不過從家長的反饋來看,今年區指標分配中,很多學生都優先選擇了菁才和科創。可見,大家還是比較看好這兩所學校的。
中考多少分有機會讀這兩所高中呢?
溫江區的中考劃線在“5+2”以外算是比較高的,今年的普高線是495分。由于團長暫時未在官方渠道查詢到溫江各高中在區內的具體錄取線,我們只能參考它們面向“5+2”區域的錄取情況(溫江的家長如有可靠數據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去年,科創中學高中部首次招生,在“5+2”區域統招錄取線為570分,對應位次10106名;今年提高到583分,位次10948名。這個分數和位次,與“5+2”區域的中和中學、八中、十八中等學校接近。
而菁才中學,憑借成都七中的背景,獲得了更多關注。今年首次招生,在“5+2”區域的統招錄取線就達到598分,位次8746名,與玉林中學、石室成飛錄取線基本持平,處于中上游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所學校在“5+2”區域的錄取線都超過了溫江中學——在菁才和科創開辦之前,溫江中學一直是區內最受關注的公辦高中。
當然,這并不是說菁才和科創已經“后來居上”。作為新學校,它們還需要時間沉淀和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這兩所新高中的出現,對溫江教育而言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增量。
它們最直接的好處,是讓考生和家長有了更多選擇,有助于留住本區優質生源,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同時,它們的加入也激活了區域的教育格局,形成了新的競爭態勢,這會觸動原有老牌學校主動求變、提升辦學活力。從長遠來看,這對全區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今年,溫江中學也迎來了新校長李佳琰。她曾是嘉祥錦江校區物理競賽主教練,后來參與創辦天府七中,并擔任天府新區元音中學的創校校長。新校長會為溫江中學帶來哪些變化,家長們可以持續關注。
![]()
溫江中學
雖然高中數量增加了,但兩所新校的招生名額都不多。
今年,科創中學面向溫江招250人,面向“5+2”招50人;菁才中學面向溫江招110人,面向“5+2”招100人。新高中初期招生數量偏少可以理解,但也有家長提出疑問:明明是區屬高中,為什么菁才接近一半名額都給了“5+2”區域?
確實,比起溫江中學和溫江二中,菁才和科創的招生計劃偏少,競爭也更激烈。從家長的角度看,如果能增加在本區的招生計劃,對溫江考生會是更實際的利好。至于未來這兩所學校會不會增加招生名額,大家以當年官方公布的招生計劃為準。
相對來說,溫江的小學和初中資源比較豐富。
溫江整體是“南城北林”的空間布局,成溫邛高速公路以南人口更集中,教育及生活配套也更成熟。
東大街一小是百年老校,在區內認可度很高。東大街二小、慶豐街小學在本地也很有口碑。這3所本土品牌學校還分別領辦了鵬程小學(東一領辦)、政通小學(東二領辦)和花都小學(慶豐領辦)。
不過,部分熱門小學學位緊張,入學時對落戶時間有要求。東大街一小、東大街二小、慶豐街小學、區實驗校、光華實小、花都小學、鵬程小學、政通小學這8所學校,在滿足“兩個一致”基礎上,還要求孩子在入學當年8月31日(含)前落戶滿一年,否則將被統籌入學。
幾所新辦初中的招生方式略有不同。
四川師范大學附屬溫江實驗學校,這是由川師教育集團領辦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小學和初中于去年9月同步開學。
初中部實行“劃片+搖號”結合的方式招生,一部分名額面向溫江十四片,另外還會還拿出部分名額全區搖號。
此外,科創中學涌泉校區面向第八片區招生,菁才中學永寧校區、涌泉校區和科創中學金馬校區則實行全區搖號。這種方式比較常見,既能減少學位浪費,也有利于促進區域教育均衡。全區搖號機會均等,對家長來說也更公平。
![]()
來源:溫江教育
![]()
前幾年,溫江的公辦教育更多依靠本土資源的內部發展和循環,思路很清晰——借助本地品牌校多年積累的優質資源和成熟理念,推動自身發展。
而最近幾年,溫江開始積極引進外部優質資源,無論是七中系、市教科院系,還是川師附屬系,都是成都教育領域的頭部品牌。相比本土教育品牌,這些新學校起點更高,未來能否帶動區域教育實現更大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