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多囂張,現在就有多狼狽。”
馬克龍的訪華行程,不是新合作的起點,而是舊矛盾的清算。
![]()
三年前,他在北京高調宣稱“歐洲人的歐洲”,主張戰略自主。
三個月后,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稅率最高達35。3%。
法國是主要推手,理由是“公平競爭”。
實際是擔憂中國技術與產能擠壓本土市場。
![]()
2024年10月,歐盟正式征收反補貼稅,影響超百億美元貿易。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被迫調整歐洲布局。
德國車企依賴中國電池,法國車企依賴中國零部件。
政策打壓,傷的是歐洲自己。
![]()
法國工業部長承認,本土電動車產能不足,2025年目標完成率不足40%。
能源價格是美國的兩倍,制造業成本居高不下。
馬克龍政府財政赤字擴大,通脹連續18個月高于目標。
選民不滿,執政黨支持率跌至歷史低位。
![]()
中國沒有反擊,但也沒有退讓。
稀土、鎵、鍺出口管制持續,未擴大,但未放松。
歐洲企業采購成本上升,供應鏈被迫轉向印尼、非洲。
效率降低,周期拉長,代價由歐洲消費者承擔。
![]()
歐盟內部早已分裂。
德國反對加稅,因70%電動車電池依賴中國技術。
意大利、西班牙支持合作,希望獲得中國投資建廠。
法國孤立,卻仍堅持“反脅迫工具”立法。
![]()
中國駐法大使鄧勵明確表示:訪華“沒有重大障礙”。
但“沒有障礙”不等于“沒有條件”。
中方從未拒絕對話,但拒絕單方面妥協。
合作的前提,是停止一邊吃肉一邊罵廚子。
![]()
歐洲曾穩定器。
它選擇了投機。
一邊拉攏美國施壓,一邊指望中國開放市場。
這種兩面性,正在被中國重新評估。
![]()
中國不是沒有替代選項。
東南亞、中東、拉美正加速承接中歐貿易轉移。
華為、比亞迪、隆基在海外的產能布局,已非依賴歐洲。
歐洲的“戰略自主”,本質是技術依賴的幻覺。
![]()
馬克龍若僅帶口號而來,無實質讓步,此行將無意義。
中國不缺歐洲,但歐洲缺中國。
新能源轉型不是靠關稅能完成的,而是靠技術、資本與信任。
過去三年,歐洲浪費了時間,也消耗了信用。
![]()
這不是一次訪問,而是一次測試。
測試歐洲是否愿意承認現實,
是否愿意放下雙重標準,
是否愿意用行動,而非演講,
重新定義“伙伴”二字。
中國不會拒絕對話,
但也不會為自相矛盾的誠意買單。
真正的轉折,不在巴黎,
而在布魯塞爾是否敢刪掉那條“反脅迫工具”的法律草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