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經也會抱怨同事不配合,抱怨先生不體貼,抱怨孩子不懂事,甚至抱怨社會不公平。
后來學習心理學后,我才知道:頻繁抱怨別人,往往是在把內心的不滿和無力投射到外部。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嫌棄的,也許并不是別人,而是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這背后,藏著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關鍵的心理防御機制——投射。
一、為什么我們會“抱怨別人”?
心理學中的“投射”,指的是個體將自己無法接納的欲望、情緒或特質,無意識地歸因于他人。簡單來說,就是“我身上有但我不想承認的東西,我就說是你有”。
這種機制像一面扭曲的鏡子:當我們內心存在某種“陰影”(比如自私、懶惰、虛榮),但超我(道德感)或社會期待不允許我們承認時,大腦會啟動保護程序——把這些“不好的部分”踢出去,安在別人身上。于是,我們會對他人的某個行為格外敏感,甚至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本質上是在通過指責他人,回避面對自己的問題。
比如,一個總抱怨“同事太愛搶功勞”的人,可能自己內心深處也渴望被認可,但不敢主動爭取(怕被說“功利”),于是把這種渴望投射成“別人都在貪功”;一個嫌棄伴侶“邋遢”的人,可能自己也有拖延整理的習慣,但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便把“不整潔”的標簽貼在對方身上。
二、抱怨背后,藏著未被接納的自我
為什么我們會壓抑這些“不好的部分”?因為它們往往與社會期待或自我理想沖突。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原始欲望)、自我(現實調節)和超我(道德約束)。
當我們內心產生某些不符合社會標準的沖動(比如嫉妒、貪婪、懶惰),超我會像嚴厲的裁判一樣發出批評:“你不應該這樣!”為了逃避這種道德焦慮,自我會啟動防御機制,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投射”——把本我的沖動說成是別人的問題,從而維護“我是個好人”的自我形象。
舉個例子:你嫉妒朋友升職加薪,但“嫉妒”在主流文化中被視為“心胸狹隘”的表現,于是你無法承認自己有這種情緒。這時,你可能會對朋友說:“TA肯定是拍馬屁才上位的”“TA運氣好而已,能力未必比我強”。
這些抱怨看似在評價朋友,實則是在通過貶低對方,緩解自己“不如人”的羞恥感,同時回避“我也有嫉妒心”這一事實。
再比如,有些人特別反感別人“情緒化”,總覺得“哭鬧”“發脾氣”是不可理喻的行為。但深入觀察會發現,這些人往往從小被教育“要堅強”“不能示弱”,于是把“表達情緒”視為軟弱的象征。當他們看到他人情緒外露時,會激烈批評“太矯情”,本質上是在攻擊自己內心那個“渴望被安慰卻不敢哭”的小孩。
三、停止抱怨,是看見自己的開始
投射的本質,是一種“自我欺騙”。它讓我們誤以為問題都在別人身上,從而避免了自我反思的痛苦。但這種逃避就像掩耳盜鈴——你越用力指責他人,越說明你內心某個角落正被同樣的問題困擾。
那么,如何打破這種循環?關鍵在于覺察與接納。
第一步:暫停評判,問自己:“我為什么對這件事這么敏感?”
當下次你想抱怨別人時,先停下來深呼吸,試著問自己:“這個讓我不舒服的行為,我身上有沒有類似的部分?” 比如,當你吐槽同事“愛出風頭”時,可以回憶一下:我是否曾在某個場合希望自己更主動,但最終退縮了?當我批評伴侶“不懂浪漫”時,是否自己也曾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錯過表達心意的機會?
這種自我提問不是為了自我批判,而是為了撕開“投射”的面具,看到背后那個真實但被壓抑的自己。
第二步:接納不完美,允許自己“有陰影”
精神分析大師榮格說過:“光明與陰影本是一體,拒絕陰影的人,終將被陰影吞噬。” 我們每個人都有“好我”與“壞我”——渴望被認可卻害怕出風頭,想要懶散卻逼迫自己努力,期待被愛卻擔心被拒絕……這些矛盾的感受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不需要用“好”與“壞”來簡單劃分。
當你允許自己承認“我偶爾也會嫉妒”“我也想偷懶”“我也會情緒化”,那些被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指責,反而會失去殺傷力。因為你終于明白:別人身上的“缺點”,不過是人類共通的脆弱;而你對別人的不滿,本質上是對自己不夠溫柔。
第三步:把“抱怨”轉化為“自我成長”的契機
覺察到投射后,我們可以把對他人的評判,變成對自己的好奇:“我為什么無法接受這一點?它觸動了我的什么恐懼?”
比如,如果你總抱怨別人“不守時”,可以思考:這是否因為我曾被等待的焦慮傷害過?如果你嫌棄他人“太強勢”,是否自己內心深處也渴望更有主見,卻不敢表達?
這些思考會引導你回到自身,通過修復內在的沖突,逐漸獲得更穩定的自我認同。當你不再需要通過指責他人來證明自己“足夠好”,人際關系反而會變得更輕松——因為你終于看見了完整的自己,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完美。
寫道最后: 真正的成熟,是接納自己心中的“陰影”!
抱怨別人,本質上是一場自我逃避的表演。我們以為在批評他人,實則是在用他人的“缺點”掩蓋自己的傷口;我們以為在維護道德高地,實則是在逃避與真實自我的對話。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那些讓你憤怒、嫌棄、焦慮的他人,往往是照見你內心陰影的鏡子。當你學會停下抱怨,轉而溫柔地凝視這些陰影,你會發現——原來你嫌棄的別人,正是你不敢擁抱的自己;而真正的成長,始于對所有“不夠好”的坦然接納。
愿我們都能少一點對他人的評判,多一份對自我的慈悲。畢竟,接納自己的全部,才是走向自由的開始。
關于作者: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聯網大廠HR工作和管理經驗,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關系咨詢。
懷揣著“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愿景,分享我的所學所聞,以及心理學知識和咨詢中的故事。
期待與您在每一次推送中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