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碧樹西風
來源:記憶承載
文章已授權
那天講新周期的時候,在第二個話題里拿一個讀者舉例子。
之后就看到很多關于這個例子的留言,有些讀者講,自己采用同樣的投資策略,不舒服,不喜歡。
也有些讀者跟我講述他們的策略。
那我們今天來講一個人生觀的話題。
就是說我怎么看待世間的一切種種選擇。
我小時候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的選擇面是極窄的。
老師跟同學們講,你們為什么要好好讀書?因為好好讀書可以當干部,否則你只能當工人。
為了激勵同學們,還跟大家講,你們想想看,那些沒有城市戶口的學生,他們如果讀不出來,就永遠都是農村戶口了。
所以要珍惜課堂上的時間,因為有人比你們更渴望讀書讀出來,而將來,他們都是你們在考場上的對手。
這就是我們小學時的大環境。
老師會告訴你,不要想,你沒有資格想,輪不到你想,你要做你該做的,否則,你就會被社會懲罰。
很多年以后,我人到中年了,聽過一個網紅名師講話,跟我小學老師一個調調。
就是說你帶孩子去火車站體驗下,帶孩子去飛機場體驗下,你讓他明白不讀書是什么下場。
那么到了我中學時代,社會風氣變了,變成了賺錢的迫切性。
有很多人出國打工了,哪怕是去日本,一天賺的也抵得上國內一個月。
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報紙上也在討論,討論外國人怎么看待這些出國打工的國人。
有很多歐洲人不理解,不理解你們為什么和太太兩地分居,錯過子女的成長,在我這里沒日沒夜的工作。
你也沒有任何娛樂,醒來就是工作,倒頭就是睡覺,你們是熱愛么?
好像也不是,那為什么?
我們外出務工的人就講,為了攢錢,我想攢二十年的錢,回國,和家人團聚。
這二十年來的兩地分居,就是我要支付的代價。
這套思維方式,一直到零幾年,我參加工作的時候,依然是流行的。
流行什么呢?流行說十年賺足一輩子的錢。
相親的時候男方直接亮出工牌,告訴女方自己也沒有時間談戀愛,你看工號,如果OK就結婚。
女方一看某某大廠的,工號前多少的,直接對標過去就知道身股是多少,然后就嫁了。
從此男方成天加班出差,女方在家帶孩子。
然后業內流傳某大廠的段子,一個高管跟老板講,再這么不著家,我媳婦有意見了。
老板很詫異,有意見休了她呀,有錢賺還怕沒媳婦。
結果這個高管還是辭職了,事后還寫了一篇小作文,大概的意思是說,三觀不合。
你把這套邏輯延伸到現在,依然有讀者在問我,送孩子出國留學劃不劃算,自己選擇某個行業劃不劃算,甚至,包括選擇某個投資策略,劃不劃算。
我這個人的價值觀,或者說,我做決策的習慣永遠是先把喜歡的分一堆,不喜歡的分一堆。
然后只討論喜歡的里面,劃不劃算。
我不接受把所有的,無論喜不喜歡,都擱在一個籃子里,去籠統的討論。
我認為這是討論不出來結果的。
00年的時候,我在寢室里玩三國志5,我的室友玩英雄無敵。
我們倆都想說服對方玩自己的,一起玩可以討論,有意思嘛,但到最后,也沒人妥協。
明白我這句話的借指么?
我沒有說英雄無敵不好玩,它非常經典,但問題在于,我有沒有權力說一句我不喜歡?
我有權力呀,我是個人呀。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活著不開心,那我這輩子就沒意義了呀,難道不是這樣嗎?
孔子有句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25年前,作為一個大學生,玩游戲都能玩明白的事情,到了如今這把年紀,難道你還要我去強迫別人么?
好比我的孩子,如果他說他喜歡西洋文化,他喜歡擁抱世界,那我就支持他留學,甚至支持他留在國外工作。
反之,如果他不喜歡,他更喜歡跟從小到大的朋友們在一起,那就隨他去呀。
我們很多人總喜歡討論美國賺多少,國內賺多少,物價是多少,這個多少,那個多少,比來比去都是錢。
那人的心,得有多窮?
人首先是個人,他有很多方面的訴求。
美國大廠給你50萬美元一年,代價呢?你的擇偶范圍變窄了,更難見到爸媽,大家聊的話題變得不是你喜歡的了。
國內大廠同等職位給你150萬,名義收入是下降了,但你可以遇到更多適合的女孩子,大家聊的玩的,也是你喜歡的了,而且你也更容易見到父母。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對比。
上一代人愿意為了掙錢去歐洲當保姆,不等于下一代人也愿意。
現在的年輕人說我不樂意住人家家里,給錢我也不樂意呀,我有沒有權力不樂意?
有。
你有權利不出賣自己的一輩子,就只為了換人家花花綠綠的票子。
2007年的時候,我師父從美國思科總部給我遞offer的時候,我就是以這個理由拒絕的。
我說我太太去了也沒工作,也沒朋友,文化也不適應,她也不開心。所以薪水漲七倍,我也沒興趣。
因為我是個正常人,我的心沒那么窮,首先要我玩得開心,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討論誰給錢多給誰干。
你注意,我沒有說過我師父不好,他人很好。
他給我offer,就像我小時候我父母希望我上岸一個道理,都是站在他們的視角下,推薦了他們覺得好玩的游戲,推薦了他們的英雄無敵。
我表達的是,你喜歡玩,不等于我也喜歡玩。
就像我從來沒有講過美國不好,美國是一款很經典的好游戲,適合很多很多人。
包括我自己,雖然沒有在美工作過,但后來做投資做的也一直是美國市場。
但是,我想怎么玩,那是我的事兒,不是說你好我就得跟你走。
允許自己跟著本心走,這就叫拿自己當人;允許別人跟著本心走,這就叫拿別人當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這么想。
他們覺得扭曲自己,扭曲孩子,都無所謂,只要贏就OK。
我見過那種老大哥,生了十個八個,賽馬,誰優秀,誰繼承家業。
我的看法就五個字:腦子進水了。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不開心活個DER啊?
逼著這十個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毀掉十個人的人生,就為了你所謂的家業傳承?
不至于,也不值得。
我非常理解咱們當年有多窮,當年有多少的不得已,我這個歲數的人,也是打那個年代過來的。
但問題是,咱現在已經不窮了,犯不著讓下一代人還像過去那代人那么個活法。
生意,不就是個游戲嘛,大家喜歡就玩嘍,不喜歡就散了唄。
都不喜歡玩了,還逼著一群人,去玩,去玩,去玩,這是內心深處有多窮啊?
我對自己的員工都沒這么變態過。
我安排工作都是先問對方興趣,玩玩唄,有癮再繼續,沒癮那就換個。
你沒必要因為這個崗位錢多就強迫自己沒癮也要硬上,不值當的。
時間長了你就明白,只有開不開心是你自己的,其他都是假的。
我就沒有見過一個人抱著上墳的心態去上班,能做好的。
對你自己來說,那是浪費生命,你是個人,你不光是來工作的,你選擇這家公司這個崗位,也是選擇了一款游戲,選擇了一個角色。
你學會把自己當人,玩你喜歡的游戲,喜歡的角色,你上癮了,績效就不會差。
而且你會不斷地創新,從而取得成功。
同樣,站在老板的視角下,把員工當人,也是為了把自己當人。
因為你不把他當人,就等于你也不把自己當人。
你的每個員工都不情不愿,都不愿意玩了,你還得盯著他們玩,那你自己活得跟周扒皮一樣,成天半夜學雞叫,你不嫌累啊?
你掙錢難道是為了折磨別人的同時也折磨自己么?
那咱這是圖啥呢?這是治得了身窮,治不了心窮了?
你把這點簡單的跟個一一樣的道理想通透了,我們去看投資策略是非常清晰的。
那天講新周期的時候,有讀者給我推薦了加杠桿買入股指期貨的策略,因為有貼水賺。
我聽得懂你說什么。
國內和美國不一樣,國內做空的工具很少,做空股指期貨的人多,就會導致它的價格比股指的價格低。
那么你做多股指期貨就相當于借錢給這幫做空的,你掙個利息錢。
如果你堅信長期看,股指上漲,那你做多股指期貨,就掙兩份錢,利息+上漲。
即便下跌,因為有利息補貼你,熬得年數久了,利息總能彌補下跌的損失。
我聽得懂你這套邏輯,那我告訴你,這個前提是什么?是你愿意接受下跌的損失。
你既然愿意接受回調,愿意扛損失,那你做多美股豈不是賺更多。
俗稱你的利潤是四個字帶來的:你愿意抗。
就像烏龍指也是四個字帶來的:你愿意等。
每個人愿意的不一樣,所以這里面無所謂對錯。
馬未都喜歡逛市場,逛這個過程就是等,好容易遇到一個賣家賣錯了,我撿了個漏,這就是烏龍指。
他喜歡這一剎那的爽感。
09年,10年的時候,我試圖拉著太太一起撿烏龍指,她一看就很討厭。
她說,我買件衣服,當場覺得買錯了還能退呢。
人家投資人敲錯了數字,為什么不給他一個1分鐘內反悔,交易作廢的機會?
他又不是誠心以那個價格賣,他就是敲錯了,你憑什么平白無故撿走人家幾萬幾十萬的?
所以你讓她撿烏龍指,她不會爽,她只會覺得,我一輩子心都不安。
你看,你不喜歡這個游戲嘛,那就玩別的好了。
我當年那么缺錢,都沒有強迫我太太一定要去幫我,一定要去做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事。
那你們是自己跟自己有仇么?
所以我從來都沒覺得我們的年輕人整體上出過什么問題,你去全世界看看,別國的年輕人,有的在創新,有的在嗑藥。
而我們的年輕人,有的在創新,有的在看爽劇,這已經是全球最優質的年輕人了,你還要啥自行車。
這世上沒啥對的錯的,那只是一堆不同的游戲。
千萬別覺得誰賺到錢了,你沒賺到就有錯失的感覺。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賺到錢,那賺的是窩囊費;一輩子都在玩自己喜歡的,你在自己喜歡的前提下,還把錢賺到了,那才叫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