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時代背景會催生特殊的存在,如今的人們或許很難想象,當年國內有一種特殊的場所,門口都會掛個牌子,寫著“無關人員勿進”,其中所謂的“無關人員”,居然指的是中國人。
不僅如此,該規定極其嚴格,別說普通老百姓,就連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領導也不能違反。
據說曾有一位部隊首長對此十分好奇,恰好有個老下屬在其中工作,便借著這層便利進去逛了一圈。哪知事后該職工的領導絲毫不顧及部隊首長的面子,把職工痛罵一頓,還差點給了處分。
這個地方其實也不說不上神秘,在各大城市都能見到,它就是“友誼商店”。
![]()
1980年9月20日,《北京日報》的刊文中還對友誼商店是否應該保留“只準老外進入”的招牌進行討論,其中一些論調令人瞠目結舌,例如“對群眾開放,貨源怎么保證”等。
友誼商店誕生于國家“創匯”的時代大背景下。
1951年5月,國家經貿部下文決定在國內5座大城市建立第一批專門“對外開放”的高檔消費品商店。
1958年2月26日,國內第一座友誼商店,即上海市友誼商店在南京東路慈淑大樓二樓正式開業。廣州、北京、青島的友誼商店分別于1959年、1964年和1965年相繼開業。
它的定位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即服務外國人和華僑。但筆者搜了很多資料,包括一些親歷者的口述,從中可以看出,友誼商店一開始應該并不禁止國人進入的。
首先在建立之初,友誼商店也對一些特殊人員開放,如國內的領導、外賓的陪同人員和翻譯等。
其次,由于友誼商店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創匯,里面只收外匯兌換券,不收人民幣。因此在最初一段時間,只要有辦法弄到兌換券的普通人,也是可以進入商店消費的。
從《北京日報》于1980年9月20日的刊文來看,當時某友誼商店摘掉了“只準老外和華僑進入”的牌子,此事在國內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
其中提到了兩點:其一,“對群眾開放,外賓的安全能有保障嗎?”;其二,“對群眾開放,貨源怎么保證?”
言外之意,或許是由于前期管理太松,導致國人與老外發生矛盾的狀況出現;或是因為中國老百姓的購買力太強了,使得友誼商店的商品供不應求,這才使得友誼商店門外豎起了鐵柵欄,還站著工作人員盤查證件,使其顯得高不可攀。
此后,友誼商店在這方面的管理就相當嚴格了。據說曾有一位部隊里的師級首長很好奇,借老部下的便利進去逛了一圈。商店領導得知此事后大發雷霆,將職工痛罵一頓,絲毫不顧及老首長的臉面。
![]()
1973年4月1日,北京友誼商店喬遷新址。當時國家在建國門外新建了一座氣派的大樓,還配有國際俱樂部和外交公寓。這個項目在當時被稱作“外事工程”,足見國家對這項事業的重視。
為了更好地服務外國友人,盡可能多地換匯以補貼國家經濟,友誼商店適時地提出口號:“市面上缺的商品,我們必須要有;市面上有的商品,這里要最好;外國時興的,我們也得有。”
新的北京友誼大樓不但成為了當時首都的一大地標,也標志著友誼商店在其所處時代中的影響力抵達了頂點。
1978年4月,上海友誼商店日均客流量達3萬人次,銷售額近20萬元。
有意思的是,許多國外政要成了“老主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咱們的老朋友,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
據老職工回憶:從1971年到1974年,西哈努克親王每年都一定要來逛一趟,一來就瘋狂消費。別人是挑中的幾樣才要,西哈努克相反,挑中的幾樣不要,其他的全部打包。
當時的菲律賓第一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也絲毫不遜色,一開口就要1000條金華火腿,幾乎上海全市的金華火腿都被她包圓了。
不過總體而言,最能買的還得數日本顧客,出手極其闊綽。他們尤其偏愛商店中的古玩,經常一買就是幾十上百萬,還感嘆物美價廉。
相對而言,西方國家的貴賓們就“摳門”許多了,通常只是象征性買些東西。
此時,友誼商店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創匯”這個經濟活動的范疇。它的存在更是為了像外國人展示中國好的一面,讓外國人相信我國就像這座友誼商店大樓一樣,宏偉氣派,商品琳瑯滿目,人民生活富足。
![]()
然而,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尖銳的社會問題。
客觀而言,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友誼商店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當時官方也認為群眾能夠給予支持,“對少數緊缺商品給外賓以適當照顧,大多數群眾是能夠理解的”。可事實上,情況恐怕并沒有那么理想。
馬未都先生在節目《馬爺講堂:如何混進有門衛的地兒》中提到了他當年混進北京友誼商店的奇葩經歷。
當時,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來華的外國人數量顯著增加。友誼商店門外便專門配備了工作人員,專門用以攔下想要混進去的國人。
某日,馬未都有個日本朋友提出要帶他進去逛逛,前者自然是求之不得。
有趣的是,日本朋友的招兒卻相當損:讓馬未都穿得光鮮亮麗,自己卻穿得破爛,還特意戴了頂破草帽,活脫脫一個農民。
果然,工作人員一下就把日本朋友攔下來了,趁其與對方拉扯的功夫,他隨人群混了進去。
馬未都先生表示:友誼商店內部狀況并沒有想象中那樣震撼,除了地方大以外就是東西貴,看得他什么都不想買。只是他對工作人員的態度十分不滿,稱之為“勢利眼”。
這并不是一個小問題,后來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友誼商店的衰亡。
![]()
進入80年代后,隨著友誼商店逐漸向國人開放,越來越多的人抱怨里面的職工見到外國顧客態度十分友善,但看到國人就立馬換了副面孔,十分不耐煩。
1986年,有一位張姓女士去友誼商店買絲巾,柜員居然愛答不理,后來催得緊了才拿出一款絲巾,揚言“只有這個,你愛買不買”,轉而就跟同事聊起天。
后來被勒令向張女士道歉,那名店員居然還感到委屈,稱自己是按服務標準接待顧客,怎么就做錯了?
顯而易見的是,恐怕在相當多的群眾眼里,友誼商店成了“差異對待”的代名詞,尤其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好東西要首先“供奉”給外國人,這種做法未必能得到理解。
進入80年代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友誼商店對民眾的吸引力開始迅速衰退。此外,得力于國家工業實力的顯著提升,就算友誼商店對國人開放,貨品也基本能供得上。
1980年9月,《北京日報》拋出觀點:友誼商店“職工外賓華僑,國人不準入內”的牌子應當摘掉了。
文章見報后不久,友誼商店就開始有限制地向國人開放,外匯券或外幣成為了準入憑證,商店還設有專門的外幣兌換處。
不過,能夠在友誼商店消費的仍是少數人,甚至即便只是跟著親戚朋友進去逛一圈,在當時也是特別有面子的事情。
1984年6月,友誼商店進一步向老百姓開放,大量發放“夜市券”,不管有錢沒錢,只要憑券就可以進入。
![]()
奇怪的是,越是開放,友誼商店對民眾的吸引力反而越弱,除了剛剛提到的職員態度普遍較差之外,店內商品高昂的價格也令老百姓望而卻步。與此同時,城市里新興的市場有了平替品,價錢要低廉得多,友誼商店自然就徹底失去了競爭力。
1992年9月15日,友誼商店宣布完全向國人開放,收取人民幣,同時工作人員也經過培訓,學會了微笑服務,但這絲毫未能挽回頹勢。
進入新世紀后,各大商場遍地開花,你唱罷來我登臺,曾盛極一時的友誼商店徹底成為了歷史的塵埃,只有少數幾家至今仍在營業。
![]()
據說在十幾年前,有資本計劃打情懷牌,重建友誼商店,想法很多,最終都不了了之。
其實,類似的過程,我們都親身經歷過——近十來年興起的網購早已成為了相當一部分人購物的首選,那些取代了友誼商店的商場,有的也步了后塵。
新的時代總會對我們提出新的要求,適者生存,向來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